不愿透露姓名的不知情人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creal 业内问题满不懂,业外问题假行家。

博文

先谈理性,再谈局限——与董洁林老师商榷 精选

已有 5455 次阅读 2015-3-13 21: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理性, 柴静, 穹顶之下

今天在科学网首页读到董洁林老师的文章《雾霾激辩中的有限理性》(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8744-874153.html),恕我直言,个人不同意董老师的某些观点。原因如下:

董老师满怀深情的写道:“更遗憾的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们看见的是一群精致的、高高在上的专家和权威们如何在冷冰冰地计算‘整个社会’的得失,而无视受伤害的个体和他们的感受。”就环保问题来看,我非常赞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长期看不矛盾这个观点,但我也知道,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有数以万计的钢铁企业职工以及他们的亲属,正在仰赖这个行业作为生计来源。柴静在片中一句轻描淡写的“会找到工作的”就把他们一笔带过。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在汹涌的民意面前敢于站出来为这些“污染的获益者”辩护,呼吁政府呼吁民众给他们转换的空间和时间。我感觉,在这一刻,真正和民众站在一起的是这些“理性”的专家,而不是那些煽动民意的贩子。一个只专注于某一类群体利益的专家,难道真的就比那些“精致的、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计算社会整体得失的专家要高尚?更何况,董老师在文章后面还批评了“清华学生”没有全面考虑问题。请问,如果他们按董老师的希望去全面考虑问题,不就也成了“‘精致的、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计算社会整体得失的专家”了么?

我们呼吁理性看问题,正是希望大家全面考虑每一类个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顺应民意,去肆意损害那些没有发出声音的个体,这些观点董老师都写到了。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理性计算”不能保障的个体利益,煽动感情却能做到。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被煽动起了“超英赶美”的热情。我们不能苛责那时的科学家群体,但如果当时有去“理性”计算社会得失的人,哪怕有一种可以公开表达的声音去计算一个生产大队,一个乡的得失,我们不会造成这么可怕的后果。

我认为,民众不是只有感情而不懂理性的。我很荣幸的看到,众多为柴静点赞的声音中包括“数据详实有说服力”,这说明,人们是认可这种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的。我也看到,片中很多科学错误其实只要改变某种说法,或者稍作解释就能纠正,丝毫无损其传播价值。我非常认可董老师所说的公众参与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开启上帝视角,用慈母模式去审视公众,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只会感情用事,科学的东西科学家来办就好了。事实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正在逐渐提高,群众需要科学,需要理性思维。我之前写过,科学家是蛮荒大陆的传教士,不是科学圣殿里的大祭司。董老师一方面认为环保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却说传播给大众感情就够了。这种矛盾就来源于对理性思维的垄断,对群众的“科学歧视”,这种思想才是造成“大众与精英之间割裂”的罪魁祸首。一群人满腔热情把自己所知所学传播给大众,另一群人自己明明知道,但就是觉得群众不需要懂得,只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了,我实在弄不清,哪群人才是“精致、高高在上、冷冰冰”。

董老师说“理性有局限,感性有力量”,我想说:没有理性的感性就是一股蛮力。理性是有局限的,正是理性的局限制约着感性,才让社会走上正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108-874247.html

上一篇: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有多难
下一篇:伞护种、旗舰种与足球教育
收藏 IP: 76.198.40.*| 热度|

14 蔡小宁 王天一 董洁林 陈龙珠 戴德昌 姬扬 文克玲 黄仁勇 应行仁 黄永义 韦玉程 程娟 liangzx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