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加的空间-留下生命的痕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伍加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博文

当官无隐私,从政有坎坷 精选

已有 9066 次阅读 2015-8-16 20:07 |个人分类:中美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教育学术(4)】


当官无隐私,从政有坎坷


伍加,2015年8月16日,周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校长菲利斯•怀斯 (Phyllis Wise) 博士本月六日宣布辞职,她给出的公开理由是“外部原因”。据统计资料,美国大学校长一级高层领导的平均任期是五年。菲利斯·怀斯博士做了四年校长,此时卸任从教也算正常;可是在距离新学年开学只有两周的时间辞职,而且又是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辞职,很不正常。本来,怀斯校长的辞职信从八月十二日起生效,可是伊利诺伊大学董事会却在周三拒绝了怀斯校长的辞职信,同时启动了开除她的程序。“接受辞职”和“开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怀斯校长遇到麻烦是从一年前就开始的,正如她在辞职声明中说的那样,“在过去的一年中,不少外部因素让我们从重要的事情上分心,我必须说这些事情让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都从原本的目标上转移,因此,我是时候靠边站了。”2014 年春季学期,UIUC 要招聘一位专搞美国印第安人研究的史蒂芬·萨雷塔(Steven Salaita)教授。就在萨雷塔教授接到聘书尚未到任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冲突中行为的言论,引起了许多犹太人和亲以色列政客的不满。顺应许多位高权重者的请求,担任 UIUC 校长的怀斯博士就决定取消史蒂芬·萨雷塔在 UIUC 的工作聘请,结果引发该校师生以及美国学术界强烈不满,怀斯校长遭到 UIUC 数百名教职员和学生的抗议,要求其辞职负责。美国一些人权、言论自由组织也质疑 UIUC 的决定,比如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就公开强烈反对怀斯校长终止聘用史蒂芬·萨雷塔,谴责她在“校园言论自由”方面处理不当。被解聘的萨雷塔也不甘示弱,诉诸法律,对簿公堂,UIUC 也因此花费了高达 84.3 万美元的诉讼费。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终止聘用史蒂芬·萨雷塔的决定并不是菲利斯•怀斯校长一人做出的。菲利斯·怀斯的上面有 UI 系统总校长,还有校董事会。当时校董会的表决是 8:1 通过拒绝聘用萨莱塔(Steven G. Salaita)教授,怎么现在全部都推到怀斯校长一人身上了呢?就在校董事会表决完毕做出最后决定时,在场的教师和学生们齐声高呼“可耻!可耻!”这样的抗议绝对是针对校董会的,而不是针对怀斯一人。


现在为菲利斯•怀斯校长罗列的罪名中还有一条,就是用私人电子邮件帐户处理学校的公务,企图以此逃避公众的监督。这条罪名真有点牵强附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首先,根据 FOIA(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当官者私人邮件在受到质询时也要公之于众;事实上怀斯校长的上千个人电子邮件都已经公开。其次,曾任过美国国务卿的希拉莉·克灵顿不是也用私人电子邮箱(甚至是私人服务器)处理公务吗?国务卿克灵顿可以那么干,为什么怀斯校长不能那么干?

 

其实,UIUC 校董会除了要通过“开除”怀斯校长来推卸自身的责任、把危机全部转嫁给她一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小家子气的做派:避免支付怀斯校长 40 万美元的职位奖金。四年前,菲利斯•怀斯和校董事会签订的五年工作合同中有一条职位奖:干满五年就有五十万美元的职位奖,如果未满五年,则按每年十万计算。照理说怀斯校长干满了四年,她应该得到四十万的奖金,菲利斯•怀斯也曾经准备把这四十万捐赠给学校。可是州长反对这种职位奖,校董事会不愿意支付这四十万,于是就要把菲利斯•怀斯定成替罪羊,把她说成是因工作不称职而被“开除”,而不是个人种种原因而主动辞职。听说菲利斯•怀斯在递交辞职信之前已经与校董事会私下有“君子协定”:怀斯自己辞职,校方把她聘为校长顾问,并且按原合同支付职位奖。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政治很复杂,人事最难处。人心隔肚皮,轻信易上当。不能轻信小人的花言巧语,千万不能和小人订立什么“君子协定”,否则跳进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为你设下的陷阱,后悔晚矣!另外,在党派政治中,朝中无人难做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这个道理。最初聘用菲利斯•怀斯做校长的是当时(2010 年)的伊利诺伊大学总校长罗伯特·伊斯特(Robert Easter),如果此人不在两年前退休,菲利斯•怀斯的处境可能会迥然不同。现在伊利诺伊大学总校长是提莫西·基林(Timothy Killeen),他在这次处理菲利斯•怀斯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很值得玩味。


今年 70 岁的菲利斯•怀斯原名叫王斐丽,在纽约出生并接受教育,她的父母是在二战前从中国来美国的留学生。她的父亲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母亲从燕京大学护理系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护理教育学位。王斐丽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学术背景,她于 1967 年获得 Swarthmore College 生物学士学位,1969 年获得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72 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成员。王斐丽是华裔第一位女性校长,年薪 $549,069,在担任校长期间有不少成就,比如在校内创建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学院,2017 年该院将开始招生。


最近又看到许多关于华人与印度人在美国职场的发展对比,探讨为什么印度人在硅谷更成功。我觉得不必着急,华裔超越印度裔只是时间问题。印度人大量移民美国的时间要早于华人,我们的希望寄托在第二代和第三代身上。华印两族各有优缺,平等竞争,互相砥砺。如果我能为华裔提点建议的话,我认为华人通往成功之路最核心、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培养“领导力”(Leadership),说白了就是要积极从政,勇于领导,善于“当官”。锻炼提高领导力并不一定要当官,但是当官一定要有领导力。请注意我这里的“领导力”是广义上的概念,它和人的年龄、职称、甚至个人的资历并无本质上的内在关联,你到幼儿园里观察一个学前班活动,很快就会发现哪个儿童具有领导力。就拿大学生的一个班级来说,美国大学里没有班长、学习委员、团委书记之类的“官”职,但是作为老师,我能在每堂课里考察出哪些学生有较强的领导力。无论在职场,在家庭,在学校,在教堂或者在社区,都需要领导力,它是对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对一个种族生命力的衡量指标。在历史上许多种族如潮起潮落,有些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华人能够生存繁衍至今,并保持自己的文化,自然有它无与伦比的优势。  


锻炼领导力要从日常琐事做起。就拿大学来说,“当官”并不一定要去当主任、院长、校长之类,在各种各样委员会中任职就是对领导力锻炼的很好机会。大学里有两个委员会特别重要,第一个是 Faculty Senate,第二个是 Graduate Council,如果积极参与其中,必然会对领导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作为一般的委员,如何体现领导力?这主要表现在你有真知灼见,对各种问题有独到见解,勇于发言,而且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印度人最大的优点是敢于发言,懂一分说五分,积极主动,但是他们往往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给人的印象是似乎懂很多,但是经常于事无补或者效果有限。但是,在大家都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知一说五的做法往往是蛮有效的,能给上级较好的印象,在政治辩论中还能起到 filibuster 的作用。


华人应该抛弃鄙视从政的传统,实际上从政对个人素质的要求颇高。首先从政者要对各种政策法规了如指掌,其次是要对一些不成文的“政治规矩”有所熟悉,避免在闲谈或开玩笑时涉及敏感的话题,比如年龄、性取向、affirmative action、种族问题等等。另外,个人穿着打扮、身体卫生方面也是领导力的一部分,没有人喜欢肮脏的人,或者一张嘴有口臭,见人点头哈腰,体型弓腰驼背,形象猥琐的人。当官的人一定要尽量做到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明白“当官无隐私”的规矩,特别是书面交往,任何写下来的东西(比如电子邮件)都有可能在将来作为控告你的依据,所以在动笔之前,要三思而行之。世界上每个种族中都有很多好人,同时也会有些很卑鄙无耻的人,他们会想法子激怒你,然后引诱你跳入陷阱。切记,在激动发怒时写下的电子邮件最好放置一天,比如在第二天早晨重新审视、改写之后再发出去。  


正如 UIUC 校长王斐丽最近遇到的麻烦那样,从政总会有坎坷的。这种坎坷并不是失败,而是成功路上一个小小的驿站。希望华人同胞以人为镜,以己为镜,从自身或者别人身上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不要遇到坎坷就一蹶不振。“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与各位共勉。


伍加,2015年8月16日,周日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350-913573.html

上一篇:佛罗伦萨(3)
下一篇:公立大学私有化
收藏 IP: 173.22.245.*| 热度|

34 姬扬 马建敏 赵燕 武夷山 徐义贤 王晓明 黄永义 曹聪 王春艳 曹俊兴 张丽娜 曹须 王毅翔 余昕 刘全慧 褚昭明 霍艾伦 肖陆江 周健 吴雷 金拓 范丁丁 刘玉仙 李天成 毕重增 田云川 crossing htli wou SciTechDirect dreamworld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