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加的空间-留下生命的痕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伍加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博文

富布莱特(Fulbright)奖简介

已有 10348 次阅读 2010-4-1 21:15 |个人分类:开心一乐|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教育学术(3)】

富布莱特Fulbright)奖简介

伍加,2010年4月1日,周四

 今年应届本科生中有一位明星学生 A,昨天接到通知,她获得了富布莱特Fulbright)奖。这件事令同学们羡慕,令老师们感到骄傲;学校领导也觉得脸上有光,院长、主任要请 A 吃饭,设晚宴庆祝。本科生也能拿富布莱特奖?本科生也能成为富布莱特学者,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研究?

是的,本科生也可以获得这项奖金和荣誉。下面对富布莱特奖做一简单介绍。

富布莱特奖是根据富布莱特计划 (Fulbright Program) 设立的,获得富布莱特奖的人被称为富布莱特学者。福布莱特计划是一项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教育交流计划,旨在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这项计划根据时任美国参议员的J·威廉·福布莱特 (James William Fulbright) 的提案于1946年创立。福布莱特计划是世界上声誉最高的国际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它通过50个负责机构在155个国家和地区运作,已有超过29.4万的学者、教育者、研究生和专业人士参与交流。截止到2009年,富布莱特学者中已有 40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0 位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席;以及众多的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

福布莱特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科研合作、人员交流、知识和技术交换来增进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它为学生、学者及专业人士提供在海外学习交流的资金。现在福布莱特计划不仅资助美国学者前往其他国家进行科研交流,而且资助外国学者来美国进行科研和交流。

这项计划的创始人詹姆斯·威廉·富布莱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富布莱特 1905 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小时候几乎没有机会外出旅行。上大学时,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还注重全面发展。1922 年,富布莱特带领大学橄榄球队在校友返校节赛事中取得九比零的胜利,使他成为橄榄球队中的明星,也使他赢得了到英国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学习的罗兹奖学金 (Rhodes Scholarship)。这项来之不易的奖学金使富布莱特眼界大开。他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历史期间,结识了新闻记者迈克·福多尔 (Mike Fodor),两人一起游遍了中欧和希腊。在旅行中,富布莱特陪同福多尔采访政界人士和文化名人,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也使他认识到学习多种文化和了解其它国家民情的重要性。

回到美国后,富布莱特在华盛顿 DC 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法律,后在该校任教一年后,带着新婚燕尔的妻子返回故乡,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教书。1939 年末,富布莱特成为阿肯色大学校长,时年 34 岁,是美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1941 年,富布莱特参 加民主党,竞选议员成功。1943 年就任美国众议院议员,投入外交事务。在众议员的位置上仅一年时间,他就竞选参议员并成功击败他的对手,从此当了 30 年的参议员。1946年,富布赖特提出一项建立教育交流项目的议案,在他的领导下这一议案获得通过,后来这一项目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 Fulbright Program。 他认为,战争以悲惨的方式表明了促进国际理解的必要性,而这正是他所提出这个项目的目的。他说:“增进我们对其他人的理解和他人对我们的理解的必要性从未 像现在这样迫切。”他希望全世界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通过交流,能从不同视角、从与自己不同的视角观察事务以及熟悉其他文化,这是创建相互理解的关键。

应该说,富布莱特计 划的实行对世界具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福布莱特计划在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监督下由 50 个双边负责机构、美国大使馆及合作组织管理。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下属的国际学者交换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holars)协助吸收美国学生和学者参与交换计划,同时也负责安排外国学生和学者到美国大学学习交流。美国教育部负责博士教育及博士后研究资助和海 外讲座及小组项目。福布莱特计划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国会拨款,该计划也从合作国政府、研究机构、基金会和其他来源获得现金资助或非现金形式的支持。2009 财政年度,美国国会为富布莱特计划投入拨款为 2.349 亿美元。 2008 财政年度,外国政府通过双边机构或基金会直接资助约六千万美元。

伍加,2010年4月1日,周四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350-308124.html

上一篇:浅谈计算思维
下一篇:从互联网看世界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志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