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温故知新:东北故乡行琐记 (文学游记)

已有 3766 次阅读 2013-2-16 20:22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杨文祥, 文学游记, 故乡行

                            温故知新:东北故乡行琐记
                                                                                           

                                               
(篱风)杨文祥

 

我和老伴儿的东北故乡之行一晃已经二十多天了。如今归期不但没有日益临近,似乎愈加渺茫和遥远了。由于旅行在外上网不便,一直没有和网友和同学们们联系。今天来到素有北方的西双版纳之称的莫尔道嘎,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国家森林公园领略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无限风光之后,夜宿在一个管理得不错的小旅店。这里居然能够很方便地上网,于是便有了写一篇旅行琐记的念头。

 

这次旅行原计划在看望东北的亲友、老师和老同学之后,重返在东北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寻访旧日的足迹。可是由于隐秘在心底的对大自然的酷爱,该探望的人尚未一一看到,该回访的故土尚未遍访便一头闯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先是在科尔沁草原凭吊了位于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后又驱车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奔驰。奇美壮观的阿尔山令我陶醉,浩瀚无涯的呼伦湖令我感慨万千。若不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将呼伦湖的姊妹湖——贝尔湖无情地分割在国境之外,这一次旅行我一定会在贝尔湖畔同样留下流连忘返的足迹。

 

在位于中俄边境的满洲里,我无心欣赏那千姿百态,富有异国风情的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直奔有国门之称的满洲里口岸以及与这一口岸内在相连的满洲里火车站。在这里,沙俄、前苏联、俄罗斯,历史与现实如电影的蒙太奇般地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切换闪现。在海拉尔的伊敏河(也许是海拉尔河)上我走过了四座大桥。第一座桥桥头两侧的雕塑是两个骑马狂奔的蒙古武士。一个手执利刃有万夫不当之勇。一个倒举皮囊酒壶仰面狂饮,蒙古民族的彪悍和粗犷的豪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座桥桥头两侧的雕塑,一侧是作为草原之神的苍狼,另一侧是作为草原之母的白鹿。第三座桥桥头两侧的雕塑则是富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塔楼。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把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塔楼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这里。而第四座桥的桥头雕塑尽管同样在力图表现海拉尔的历史,但这几座雕塑却更加令我心中五味杂陈。这些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和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前苏联红军战士而雕塑的战士塑像手执武器,重现当年的战斗姿态,英姿勃勃,栩栩如生。

 

在海拉尔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今属呼伦内贝尔市),不时可以在街头看到三三两两身着民族服装的鄂温克族男女,我们又在鄂温克博物馆了解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今天。随后,我们来到蒙古民族的发源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黑山头口岸乘游船在额尔古纳河上巡游——额尔古纳河从前是我国的内陆河,而今很长的一段河流成为中俄边界的界河。上岸后,又驱车二百余公里,沿国境线在崎岖不平的沿河砂石路上向北疾驶,不时地眺望西岸那广袤的曾经是我国领土的富饶的土地。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些领土已经不可能回归故国了。

 

本想回归自然,沉醉在纯粹的自然之美之中,能够如大诗人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可是大自然之壮美非但不能使我忘却世俗,反而使我个人的情感与世俗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然,回归自然并不是忘却世俗烦恼的终南捷径

 

于是,我不能不在旅行之后,用些时间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与自我之间,寻求些许能够让自己自由呼吸的空间。

 

参见:东北故乡行琐记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26014322

作者:pww1380   标签:旅游2010-08-19 23:44 星期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662351.html

上一篇:不必再等 玛雅的预言——欣赏张玉秀摄影佳作感怀
下一篇: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一封信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5 陈希章 李学宽 钟炳 孟庆仁 袁圳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