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4)

已有 2546 次阅读 2012-11-23 11:16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建设, 学术质疑, 理论答辩, 理论释疑

信息文明之光(60-4):

 

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4

 

                                 ——质疑之二及其答辩与释疑
 
                                            

杨文祥

 

 

提示:本博的 理 念 坚 守:理论原创,版权所有;

 

                       促进信息-知识-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 行 为 准 则:诚恳交流,资源共享,欢迎转载,剽窃必究。

 

 本博文章的合理使用: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文)

 

 

四、质疑之二及其答辩与释疑

 

 

质疑之二:有学界朋友认为“信息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似,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因此,“需要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去寻找强国的精神财富”。意即从信息文明的角度探索强国之路是不是不得要领?

 

答辩与释疑:这位朋友对信息文明的理解与我对信息文明内涵的理论界定有所不同。

 

在本人关于信息文明的理论论述中,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存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

 

由于信息内容的精神属性,信息文明这一建立在信息资源这一精神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些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资源的物质型文明形态的历史否定,也是一种在文明内涵上对工业文明的一次历史的跃迁与超越。

 

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这一历史跃迁与超越,不仅仅是对工业文明本身的超越,同时也是对以工业文明为极顶的自原始文明以来的物质型文明的整体跃迁与超越

 

信息文明对物质型文明所实现的这一历史跃迁与历史超越的本质就是人类文明从物质走向精神,从物质型文明走向精神型文明的质的飞跃与升华。

 

本人撰写的各篇关于信息文明的理论文章均为本人具有个性理论内涵的关于信息文明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完整的学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一理论思想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向度上的展开。因此,要准确理解《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信息文明篇):(1》这篇博文的理论思想,有必要对本人关于信息文明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论述作一全面系统地了解

 

另外,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信息化不断推动全球化进程走向深化,而全球化的深化又反过来不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更快、更便捷的信息传递需要。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以信息资源为传递和开发利用对象的信息技术具有如此如饥似渴的现实需求。于是,主要以信息资源这一精神属性资源为基础资源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信息文明和相应的信息文明建设便在社会实践层面上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

 

就是说,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无论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社会在事实上已经启动了文明史上的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信息文明的文明建设事业

 

这样,置身于上述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当代中国,要实现自己的民族复兴,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准确把握信息文明的历史本质及其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历史趋势,科学管理、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形式而存在的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和积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更新、交流和共享的精神成果,才有可能使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梦想成真,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635414.html

上一篇: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3)
下一篇: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5)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