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已有 3373 次阅读 2011-3-11 18:33 |个人分类: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汉字, 对话, 跨学科研究, 哲学-语言学, 现实困境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杨文祥整理

 

 

       三月四日,与王号和贾利军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汉字与中国科学的网络对话。考虑到这一对话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也许会对日后的相关探索提供某些参考,略作文字上的整理后存记如下。如此,也方便与朋友们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杨:王号老师撰写的两篇博文(详见参考文献1.2.)颇富现代人生哲理。长期以来,世界上风靡一股久盛不衰的哲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哲学。在我看来,这股哲学思潮实际上就是中华古典哲学理念在当今时代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回归和中华文明历史智慧的走向世界

 

 

      王:杨老师一开头都是哲学高度——“后现代哲学。祖先造字时已经预见到今日之国际大潮流了啊,不容易。

 

      杨: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所谓表意,就是表达世界相对于人的价值与意义。这样,通过字形来表达语义,通过字形来表达世界的本真与运动机理和机制,就是汉字字形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对语言文字学研究感兴趣沿此方向探索下去,一定会不断取得可观的学术成就。

 

     语言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作用就是人类智慧的记录工具和表达手段。所谓智慧,就是对世界的本真及其运行的内在机理与机制的深层把握。今人的智慧往往仅在于对先人古典智慧的理解与发现

 

       王:说滴好,不能只看眼前,回头看才是成功的关键。(详见参考文献3.

 

       王:感觉中华文化是全息文化,随便一个字,都包含中华文化的全部线索。因为全息,也容易给人玄妙、玄虚、玄奥之感。

 

       贾:同感。

 

       杨:“感觉中华文化是全息文化,随便一个字,都包含中华文化的全部线索。”这个感觉十分正确。

 

       汉字的全息在于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即汉字不是以单个字存在的,是以数万个汉字构建的文字系统整体存在的。就是说,其中每个单字,都是在这个字与其他数万个单字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存在的。

 

       汉字的全息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在哲学上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在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上是同构的。这样,如果用系统论的思想对中华古典文化与汉字的关系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哲学认识作一分析,一定能对中华文化形成更为清晰的理论把握。

 

       “中华文化是全息文化……因为全息,也容易给人玄妙 玄虚 玄奥之感。所谓全息,就是对客观事物各方面关系的整体把握。

 

       客观事物的整体关系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关系。正是这种无影无形难以把握的整体关系,给人以“玄”的感觉。也只有在这一整体关系中,才有可能充分表述和把握人类所置身其中的这一完整的宏观世界

 

       对整体关系感到“玄”,这个感觉来自于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当下社会心理环境下的思维方式,或曰思维定势。正是这种思维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把我们的日常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和对具体的和微观事物的关注上,使我们既不习惯于深层次的理论抽象,也不习惯于整体性的宏观思维。这就构成了我们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思维障碍。而这种思维障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科学和中华学术难有大的和整体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体关系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即普遍规律和共性。事物的这种普遍性和共性隐秘在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内在运行机制之中,而不是表现为事物的表象。因此它属于那种“道可道,非常道”的抽象层次。

 

       这种抽象的不可言说的非常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必然给人以玄、模糊和捉摸不定的感觉。一旦追求清晰,必然走向具体,走向微观,走向表象。这样,微观的特殊性和表象性必然干扰你对宏观普遍真理的理解与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感觉上可能会清晰得多也具体得多,可是,我们所得到的认识却只能是对微观事物和表层现象的感性关注,而不是对事物深层次的理性把握。

 

       语言是具体的表达工具,它只能直接表述相对具体的事物。而宏观的真义,只能透过文字的具体字形和有限的字义去体会。这就是古代真人时常强调“可意会不可言传”,“天机不可泄漏”的道理之所在。

 

       另外,从直观层面上对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玄妙、 玄虚、 玄奥的感性认识,恰恰说明了中华文明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所达到的理论抽象层次的高度。“玄”即抽象,抽象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如果不抽象,不“玄”,就说明相关的认识只停留在对表象和外在特征的描述上。这里的“玄”是指对完整世界的整体把握。由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本身就置身于这个世界之中,因此在人类的眼睛里,这个整体世界是不存在的,人们所能够直观地感觉到的只是具体的山水林木,而绝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样,对这个完整的世界的认识,对人来讲,是一种超经验的认识,那么,对这种超验认识的感受,就只能是一个“玄”字。

 

       王:嗯。同感。文以载道。字以载文

 

       杨:很高兴我们在哲学和语言学等多领域共同语言良多。 

 

         王:那是那是。科学院士(是)不会拨经费了。靠大家自发研究了。

 

         杨: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主流研究渠道的科研管理行政化日益严重,不仅条块分割,而且思想僵化,急功近利,不可能获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特别是象这里所讨论的这种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原创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只有靠大家自发研究了。

 

 

参考文献:

1.王号.混——像两个人在河边晒太阳(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18468

2.王号.混世魔王的人生哲学——两条道路,同一结果(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18652

3.王号.不能只看眼前,回头看才是成功的关键(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18668&from=space

4.杨文祥.网海泛舟:泛舟偶得,明白一”——读王号博文一得(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866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上一篇:艺林撷英:诗人与月亮的心灵对话——赫英《月亮》欣赏
下一篇:艺林撷英:陈绥阳老师近体诗佳作《次韵昌凤兄绮怀二首》欣赏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6 王号 陈绥阳 钟炳 贾利军 杨学祥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