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革故鼎新(26):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已有 3870 次阅读 2011-2-22 14:37 |个人分类: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管理, 弊端, 社会管理, 革故鼎新, 历史反思

                         革故鼎新(26):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杨文祥

 

 

      引言:近来有朋友讨论是“促进全民科研还是精英科研”的问题。[1]这一讨论的实质是在为处于管理困境中的科技管理寻求消除弊端的解困之道。

 

      科技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脱困思路:科研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看,问题虽然表现在部分和局部,病根却隐秘在全局与整体。如果不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上入手,对症下药,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科技管理的缘起与中国科技管理的历史条件:在世界史上,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事业是伴随工业文明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几千年来,整部中国历史所记录的就是一部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于是,我们这个国家无论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都深深地打上了农业文明的历史烙印。尽管辛亥革命终结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1949年以后又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但这只是为工业文明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不但远未完成工业文明深入完整的历史洗礼,而且面临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严峻挑战

 

       当代中国科技管理弊端根源:这样,每当我们为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社会弊端困扰不堪的时候,总会发现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往往就存在于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与数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内在机制的藕断丝连之中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弊端的社会表现及其发展: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语境中,对此类种种社会弊端,不是用“中国国情”或“中国特色”等语汇不求甚解更不负责任地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愤世嫉俗的“潜规则”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无奈甚至是诅咒

 

        除此之外,让这些社会管理弊端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复杂也更加纠结的是,我国的管理干部组织制度完全不考虑所用人员在组织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几十年来,不知道管理和管理科学为何物,不具备最起码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这几乎构成了我国各级管理人员的共性和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违背常理和科学理性的宏微观管理决策在当代中国都必然是见怪不怪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于是,忽视甚至否认管理规律,忽视甚至否认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十分天真而且十二分固执地认为,仅仅依靠自己的热情、干劲、愿望、理想这类主观意志就可以完成一个现代社会的管理和现代国家的建设任务的主观空想和形式主义便大行其道。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的激励下,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尔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半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样令人激动万分的动人口号。甚至粮食亩产20万斤的“卫星”也“放上了天”。而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运动: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四清、文化大革命,这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在那些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即使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这些经济建设内容也统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内涵,并以政治运动的形式,通过政治的高压来强力推行。

 

       这些连年不断的政治运动,每搞一次都把当时的社会管理系统彻底搅乱,给国家、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一次灾难都比前一次灾难都来得更为深重,而首当其冲深受迫害的就是本来应该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历史贡献的各领域的民族精英和社会精英。对此,有意研究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找来最近由中央授权、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一读。[2]

 

       于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现代化转型、建设与发展遭遇到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的现实阻力和障碍。客观方面是历史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即没有经过深入、完整的工业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洗礼;主观方面是自上而下全社会性的缺乏作为现代文明核心要素的尊重科学的精神素养和保证科学精神在社会实践上得以落实的社会民主意识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主观盲目甚至是蛮干。而这一主观盲目与蛮干不仅是历史条件先天不足这一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的表现形态,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客观条件这一不利因素对社会管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阻滞作用与现实危害。

 

       长达十年的文革之乱,不但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社会灾难,也彻底暴露了社会管理旧体制和旧机制的根本危机。正是由于看清楚了这一点,当年的国家政治领袖和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形成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社会管理共识和政治共识。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探索,尽管目前的改革主要还局限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就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伴随改革和发展,尽管衍生了诸如腐败、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但如果本着严肃的科学精神和客观态度加以分析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情绪、义愤,更不是出于对特殊利益集团的曲意维护,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改革开放的结果,恰恰相反,是由于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结果。

 

       就是说,上述问题的出现和日益尖锐化,不仅仅是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改革整体推进的呼唤,同时也是对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作为现代国家进行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历史呼唤。

 

       既然我们有能力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成功,我们必然也有能力不断取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改革以及现代社会管理整体结构构建的成功

 

       显然,目前这种政经改革未能实现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实际上是改革前三十年的后天失调现象在今天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的折射。换言之,就是社会管理领域的后天失调在今天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结论:先天的客观历史条件不足和后天的主观空想导致社会管理系统严重失调是造成当代中国前30年社会管理领域灾难丛生的现实原因。而这种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方面因素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和互相强化,则最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领域弊端丛生、多症并发,综合感染,恶性循环,日益危重的痼疾。这一顽症既是前三十年的历史后遗症,也是今日中国改革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积重尽管难返,必有解救之道。何以解救,唯有深化改革——立足于历史反思与科学理性的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改革和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整体构建。而中国科研管理的最终出路,就寓于这一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结构的整体构建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安.促使全民科研,还是鼓励精英科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4951

220110221 09:05 来源:北京日报.中共党史《二卷》新意:客观记述文革等严重错误.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1/2855853.shtml

3.杨文祥.革故鼎新(1):关于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术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4362

4.杨文祥.革故鼎新(3):面对上海火灾的公共安全问题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5299

5.杨文祥.革故鼎新(4):痛定思痛——上海火灾对我社会管理与执政能力的严重警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063

6.杨文祥.革故鼎新(8):从单纯经济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到对现代社会的科学管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7873

7.杨文祥.革故鼎新(9):人事管理迷信、腐败、不公等社会问题简析:病因、危害与根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801

8.杨文祥.革故鼎新(10):瞻前顾后议改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900

9.杨文祥.革故鼎新(11):博文阅读一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 =1&id=391391

10.杨文祥.革故鼎新(12):博文佳作点评一则.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063

11杨文祥.革故鼎新(13):小议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公共管理体制构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091

12杨文祥.革故鼎新(14):博文佳作点评一则——中国科学研究与管理如何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163

13.杨文祥.革故鼎新(15):中国教育忧思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663

14.杨文祥.革故鼎新(16):关于科技、教育等诸领域专业管理问题的对话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2726

15.杨文祥.革故鼎新(17):为各级政府的急躁病把脉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5163

16.杨文祥.革故鼎新(18):改革——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小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395426

17.杨文祥.革故鼎新(19):严重的现实灾难,沉痛的历史反思——丁甜老师博文引发的理论思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8331

18.杨文祥.革故鼎新(20):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建设——读杨学祥教授诗作《地狱和天堂》感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737

19.杨文祥.革故鼎新(21):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1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889

20.杨文祥.革故鼎新(22):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3901

21.杨文祥.革故鼎新(23):再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4127

22.杨文祥.革故鼎新(24):盛世危言:辉煌成就面前勿忘民族危机——当前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404980

23.杨文祥.革故鼎新(25):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建设应该是一种三层次结构构成的整体进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74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415440.html

上一篇:A Piece of Advice for Mr. Huang Xiuqing
下一篇:拜读钟炳先生佳作《澳门游》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6 鲍海飞 赫英 吉宗祥 姜洪洲 傅蕴德 xqhua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