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6)

已有 1842 次阅读 2018-9-30 12:24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学情缘, 文学寻梦, 信息文明, 时代抉择, 文学回归

 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6

篱风


六、信息时代的抉择与文学的回归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世界。这一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卫星远程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且是体系化整体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化、整体化高速发展的结果,就是电子信息网络环境这个虚拟世界的出现。

 

这个前人闻所未闻的虚拟世界的出现,不但强有力地推进和深化了当今世界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启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

 

信息文明本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充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精神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资源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基础,在信息文明建设中持续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内在价值

 

这样,作为一个致力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者,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环境,将自己平生的思想、理念、精神诉求与人生梦想,作为信息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信息资源,与信息文明建设的弄潮儿——活跃在现实世界与这个虚拟世界之间的朋友们共享,从而实现与社会共进,与世界同行,这不但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更是一条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方式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文学梦想的“终南捷径

 

于是,一到年龄,我立刻办理了退休手续,摆脱了终日缠身的俗务,很快就在科学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信息文明之光——杨文祥的博客”。

 

在这个空间,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诗歌、散文等文学原创作品,散乱地夹杂在学术、政论等各类文章之中。为了方便日后查阅,同时也为了使这些作品不致散失,便设置了一组文学性类目——“吹过竹篱的清风”,集中收录这些作品,以此对自己与文学这一世情缘做一个最终的总结,以慰藉自己这一魂牵梦萦一生的文学之梦。

 


老友阮直为我拟定的《我与文学》这一“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作为人文与道义的知己,文学的知音,为我提供了一个“渔歌唱晚”,一抒胸臆的机会。于是,借此机会,做一“惊鸿回眸”,回望自己平生为数不多,影响不大,却也足堪敝帚自珍的“文学作品”——那一片片离我而去,散落在人生这一浩瀚长天,正在随风飘逝的羽毛。

 

1976年为祭奠周总理而写的《五月花》,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于文学刊物《绿野》的美国作家欧文的小说《汤姆·沃克与魔鬼》、《大草原猎牛记》、《妻子》,美国作家巴姆的《奥兹奇境节选》(此书现有多种译本。建国前旧译本的题名是《绿野仙踪》,近年也有以此题名发行的新译本),1982年发表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的《夏依洛》,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发表于南京大学主办的《当代外国文学》的《木柴》、《旧案真凶》、《墓中第一日》等小说译作,同一时期分别在《中国少年报》、《上海少年文艺》和《湖南少年文艺》发表的儿歌译作和《雨孩子》、《苹果树》、《织鸟》等少年儿童文学译作,近两年发表于《北部湾文学》的《阮直和他的杂文》、《杜鹃湖的晚霞》、《不尽的乡愁》,以及这些年来发布在个人网络空间的十余首(篇)诗歌与散文的得意之作(用英文写作的诗歌忽略不计),如《诗心》、《未名湖的遐想》、《千古人生叹遗憾》、《写在哈拉哈河源头》、《几番伤春曲,化作短歌吟》、《希望——生命的精魂 人类的信仰》、《大海与星空》、《秋日随笔:远方的秋色 心中的家园》、《生命、读书、人生》、《追求完美 实现自由——在缺陷中追求完美 在有限时空中寻求无限自由》、《日渐远去的故事 铭刻在心底的纪念——题佳木斯知青文化广场北大荒垦荒纪念雕塑》、《春雨潇潇 又是清明》、《海南谣——海南,蓝色的咏叹调》等等。


上述这些诗文,就是我终此一生,点缀在文学寻梦这一路上的小花和与这些小花相伴的细草。这些小花与细草尽管微不足道,却是闪现在我文学之梦中的点点星光,于我而言,弥足珍贵。

 

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如此,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被牺牲的一代”——作为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历史成本的一代,在动荡不安中走过了自己大半个人生历程,为此,我不能说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尽管命运多舛,多有不幸,可是由于命运之神的垂怜与眷顾,由于与文学这一精神的圣殿,心灵的家园,人类文明的史诗所结下的这纠结一生的一世情缘,又是何等地幸运!

 

当完成历史使命和人生终结的那一天到来,我将平静而安宁地告别并告诉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文学情缘至深,生死不渝的追梦者,一位文学艺术之神——缪斯的知音,一个借助对文学梦的不断追寻,实现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与互动,并以此上下求索,认识自己,不断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跃迁与升华的幸运的灵魂。

 

回首平生的文学追求,有两位重要人物对我的影响至深。一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图书馆馆长、吉林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金恩晖先生。另一位是文学期刊《绿野》主编、著名剧作家、吉林省文联主席李杰先生。我就是在这两位文学领路人的热情鼓励和扶持下,走上了文学翻译之路。尽管我在文学上表现平平,无所建树而有负厚望,但这两位文学恩师,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底。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1137976.html

上一篇: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5)
下一篇:自度曲——重阳
收藏 IP: 124.236.118.*| 热度|

2 杨学祥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