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延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winner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

博文

关于《三体》

已有 2844 次阅读 2015-2-23 12:0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书, 三体

三体

三体是一本伟大的小说,里面有很多地方如果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大书特书深入探讨一番。本文只是很浅显的谈下这本小说在我脑海中留下的一些痕迹,有太多没有深入探讨。

三体中的冷色调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用一种近乎冷静到残酷的笔调描述出未来世界的图景。

宇宙社会心理学

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人类得知宇宙中存在除人类外的未知文明,人类社会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刘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很详尽的画卷

  • 对社会绝望者,寄希望于地外文明,甚至膜拜造神

  • 逃避者,尽情享乐,只关注眼前,如未被带到联合国前的罗辑,那些在得知世界将毁灭时,投入巨幅淫乱画面的十万人

  • 实干家,哪个时代都有,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如庄颜被带走的那个时期起的罗辑,大史,常伟思

黑暗森林理论

简单讲就是在一片幽暗的茂密深林中,隐匿这众多的猎手,任何一个猎手如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暴露了自己,就立马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别人枪口下的猎物。

应用在宇宙中,

如果一个文明收到了另一个文明的探测信号,那这个文明就必须对发送信号方实施打击。

原因,如果收到了另一个文明的探测信号,那不管是否回复,探测方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发现被探测方。如果探测方技术超过被探测方,那被探测方极有可能被征服。如果探测方技术尚低于被探测方,那未来也有可能从技术上超过,从而处于不利地位。这个时候,打击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而且,打击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最彻底的方式是对目标世界降低维度,太阳系就遭受了这样的待遇。整个星系旋成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漩涡深陷那张薄薄的小纸条。最黑暗的是,这个降低维度的方式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吃掉整个宇宙,而那些神一样的智慧生物,则会选择在低维度,以一种低维度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这实际是一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方式,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而之所以黑暗森林理论成立的原因正是隐藏在宇宙社会学公理中

  • 宇宙社会学公理

一,生存是文明最根本需要。

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由此引出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两个概念。

  • 猜疑链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对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判断自己对她是善意或恶意的

正是猜疑链的存在让各个文明间的和谐共存化为泡影。

对于这个公理比较好奇,是否的确站得住脚?终于看到一个比较理性合理的一个辩驳。总结如下,

对于公理本身的含义,必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存在反例就站不住脚。

针对公理第一条,本身就存在疑惑。生存不一定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意义才是。如果毫无意义,生存是否一定还有必要?一句话叫,人之所以为人,正是与动物不同,他不会将生命看得重于一切。

针对公理第二条,文明是否一定会不断增长和扩张。当前人已经懂得控制人口的暴增,虽然手段比较初级。而另外的更高级的宇宙文明估计有更先进的方法去控制群体规模。文明如果不以资源匮乏为前提进行扩张,那两种文明相遇时可缓和的余地应该比黑暗森林法则大的多。

三体中的暖色调

三体中也有暖色调,在有很多地方作者的笔触都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逻辑的爱情

逻辑的那段想象出来的爱情莫名让我想起了电影版《她》。当他带着自己想象的女友去旅行,一起风餐露宿,一起平湖观景,耳边就想起了那首歌,斯嘉丽那沙哑的声音轻轻哼唱,I am lying on the moon,my dear, I will be there soon.

程心的抉择

大刘太偏爱这个人,这是一个女性或者是母性的形象,她代表着人类良知,正义,责任的一面。这个女人竟然两次手握整个人类历史的抉择,无一例外,她坚决的站在了善良和爱的一边,但这两次抉择却一步步将整个人类推向绝望的深渊。

三体的人

从纯文学的角度上去看,我感觉三体在塑造人的形象上不算很成功,书中的人物中,真正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维德,疯狂的一味前进的男人,然而其他男人和女人都不具备过于鲜明的性格。更多的人物感觉只是牵扯出故事场景的引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389-869637.html

上一篇:2014年个人总结
下一篇:matlab和C++程序接口编程
收藏 IP: 122.78.53.*| 热度|

3 刘锋 姬扬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