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eepingsui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孩子究竟要不要教?——读蒙特梭利《发现孩子》一书有感

已有 5284 次阅读 2017-7-13 18:30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孩子, 灵性, 蒙氏

之前,看完了孙瑞雪所写的三本书《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长》,这三本主要是选取蒙特梭利的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其在中国蒙氏幼儿园的实践情况所编写的,书中有大量案例,所以看起来生动不枯燥,作为对蒙氏理念了解的入门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阅读,我对蒙氏的教育理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其大部分观点都很认同,但是不够系统,也不全面,语句是通俗易懂,但是若真正想探究其理论的深层意思,用于指导自身育儿,就显得有些过于浅显,有些东西看了也似懂非懂,并不知道在现实中该如何运用。所以,买回了蒙特梭利的早教系列丛书(共五册),希望从中能获取更多新知识,也可以更好指导自己在育儿实践之路。最近读完了《发现孩子》这一本,虽然都是纯理论知识为主,但是却更能够启迪思考。

 一、逻辑梳理

《发现孩子》一书,先从胚胎——出生——新生儿时期的成长阶段,描述婴儿成长的神奇过程以及自身能量的启动(part1-4),再到孩子如何不容易地一步步建立自身行动能力,而在此过程,本该给予孩子更多支持和鼓励以及自由空间的成人,却一而再地使用自己身为大人的优势“欺负”弱小,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权和公民权(part5-9)。同时,孩子对生活的需求,对爱的需求,也被成人用形形式式不真实的玩具以及觉得“孩子太粘人”等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打发了,所以孩子本身具有的灵性被一点点磨灭掉,潜能不能被更好开发,从而专注力也受到破坏了(part10-12)。面对这些问题,成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为孩子营造更适合成长的环境就值得引起关注(part13-15)。其中,蒙特梭利特别提出的是关于儿童的注意力(part16)、意志力(part17-18)、以及智力(part19-21)的讨论,而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如何培养天才的能力和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进行分析(part22-24),最后再对part13-15中提及“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以及更好与孩子相处”这一问题进行总结梳理(part25-27)。以上是我看此书后所做的一个大致逻辑脉络梳理。

二、心得体会

书中详细描写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感触最深刻的是以下三点,结合个人的理解,整理如下:

 1、孩子是无助的

孩子从母体温暖的子宫里来到世界上,就算曾经与母体相处了10个月,但是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是难以适应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能躺着等别人喂食,洗澡等等;对于周围的吵闹,嬉笑不仅无法参与,累了也无力阻止,身体不舒服或想要拥抱无法自己表达,有时候哭喊却还被当做无理取闹;好不容易会行走了,却很多东西都不是按照孩子的比例设置,几乎都是够不着的高度,搬不动的重量,有时候难得有些能拿得动,却很可能会被训话一番,说那不该碰;有时候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正在进行探索,但随时可能被外来的声音打断了,因为没能改变他们,后来就改变了自己。以上种种,在我们脑海中这样的画面都不难显现,因为太熟悉了,周围大多数的成人不得不承认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经常一句“你还小”,“你不懂”,就自以为是得把孩子糊弄过去了,而实际上,成人又懂得多少呢?当成人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人去看待的时候,蹲下身子,试着在孩子眼光所能及的高度,去感受一下,换位思考,不难发现,孩子真的有太多的无助与无辜。或许很多东西,长大了,小时候的记忆逐渐模糊了,但是成长路上是否受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关注,却会在心灵留下痕迹。

 2、孩子是有灵性的

每个孩子出生虽然看似一张白纸,但其实并非为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进而通过其吸收性的心智,逐渐完成心灵的构建。成人经常恨不得手把手把自己会的都教给孩子,也严格要求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情,不管什么,总会出于“好意”进行干涉一番。但实际上,孩子是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的,成人喜欢关注孩子是否衣服够暖和,是否吃饱了,觉得只要能吃能睡能动,这个小孩就是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却忽略了其内在精神活动,它与外在的身体活动一样重要,一样在汲取各种营养努力发展着。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会发现那闪着光的眼神,比任何一个成人都犀利,更能洞察出生活的内涵。孩子的精神具有敏感性,有一种本能直觉能够引领着孩子找到真理,当然也是有局限性,但是只要允许他们慢慢开发,心智总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的。

3、孩子不能教又得教

这个观点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也是让我花了最长时间思考的。一开始,我觉得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说要为孩子提供爱与自由的环境,成人不能干涉小孩成长,但是又要求成人要督促提点孩子,帮助其训练专注力,那究竟是教还是不教?

身边有一个朋友,因为工作,自己小孩留在农村老家,但家中自己的哥哥也有小孩需要老人家帮忙看管,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只能对孩子放任自由。但朋友经常张口闭口跟我提“爱和自由”,她认为,自由就是完全不需要教,孩子自己去生活去发展,长大了就都会懂了,她觉得没人管教,以后孩子更能早日独立成才。但是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谈爱与自由,必须先有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学校氛围及周围环境,一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

环境要适合孩子自己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使他们合情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不至于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受尽压抑。最重要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我个人觉得,这一环境对成人素养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比如喜欢看书,能带着接触大自然,能克制自己冲动少干涉孩子,至少要以身作则,不会做些丑陋的事情带给孩子负面的“教材”。同时,成人还必须是个细心的优秀观察者,在一旁可以不作声地观察小孩的一举一动,在可判断没有出现危险时,不要轻举妄动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和尝试,但是当小孩很有可能有危险就要及时出现并给予开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开始谈爱和自由。

所以说到底,蒙氏主张的“教”,更多是一种正面影响与提点,教融于不教之中。在这一过程,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要求是在成人。如书中所说,“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开始,孩子唤醒我们的感觉,用我们不懂的方法让我们保持清醒。孩子是可以帮助大人上进的人。如果大人不愿意去尝试,就会招致失败,以至于渐渐变得顽固起来,最后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的确如此,说回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作为家长,你一回家就看手机看电视,对着父母大喊大叫,喜欢对人说谎,那你如何去教育自己小孩认真学习,对人诚实有礼貌呢?

    我理解的最好教育,就是无声的,简单的,你希望小孩是怎么样的,那你自己就先变成那样,那你的小孩,一定会成长得比你更好。但是请允许孩子慢慢来,路很长,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那时候,我们步子很小,磕磕碰碰,动作很慢,但是不害怕尝试,总会长大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5493-1066164.html

上一篇:南方芡实--一种如闺中待嫁少女般的食材
收藏 IP: 113.85.109.*| 热度|

1 陈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