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跨专业和跨学科:有志者的选择 精选

已有 8907 次阅读 2010-9-4 23:5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创新, 跨专业, 跨学科

跨专业和跨学科:有志者的选择

                                                                                               邹谋炎

我国的教育和研究管理模式决定了难以生长出跨专业和跨学科人才。而只有跨专业和跨学科人才最有希望做出重要的科技创新。

我在同一个学气象的研究生交流中了解到,我国有大气物理和气象学方面造诣高深的专家。然而,气象资料的获取手段还相当落后。例如,新一点的气象雷达都是进口的,数据处理只能在进口雷达限定的规程上进行。我们缺乏同时精通气象学和气象数据获取技术两个学科的专家。类似的跨专业和跨学科需求出现在各种“传统专业”中。因为现代测量或探测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例如物探、石油、测量和分析技术、过程监测、动态故障诊断等等。为什么总有国外新仪器不断推出来?为什么我们就想不出那些技术思路?从技术的角度,这和我们的知识面太窄不无关系。

在电子信息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专业。在我国大学和研究所中,软件对硬件,微波、电磁场对电路,系统对微电子、工艺等等都成了划分专业的鸿沟。我们的研究人员普遍专业面过分狭窄,是难以产生创新性贡献的重要原因。科学和工程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一般说都是综合性的。常常要从多个专业的角度才能最合理地将综合性的需求抽象或提取成研究性问题,进而使综合性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例子是我国没有出现过一个商业化的科学计算软件,因为发展这样的软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如电磁场、力学、流体、热传导等等)、数学物理问题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工程基础。我们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我国的大型电子系统基础设备(如通讯、雷达、导航、电视等等),采用了大量引进和仿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堆积性投入等多种方式来发展。但国家始终处于技术接受国的地位,许多方面受制于人。考察一下会发现,各个专业都有优秀专家,但缺乏跨多个专业的专家。总体负责人基本上是官,面宽而浮,其中一些人早已脱离了技术。

国家社会经济需求呼唤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技术。在生命科学、医学、纳米物理、量子计算等方面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技术,吸引着研究人员的努力。例如,电子信息专业的同学们不要认为这和你们的专业无关。你们可以注意一下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这个刊物,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拓导型技术刊物。上面的题目在这个刊物上都找得到。因为你们还年青,能学习,只要你有探索的兴趣,就可以去尝试跨一跨另一个专业的门槛。说不定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重大科技创新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必须依存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跨专业和跨学科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新的出路,还可以拓宽视界,从更高的层次去发现、审视和处理科学问题。

跨专业很难吗?确实难!因此,只适合于有志者。如果你希望是这样一个有志者,就一定能够找到提升信心的理由。首先平心而论,你在大学中的专业基础课花了多少时间?不就一、二年。其次,你现在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效率会高得多。第三,如果你从跨专业的“通识”学起,循序渐进,边学边用,就不会有太大困难。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09-359391.html

上一篇:理论非无用,唯需精和深
下一篇:归和离
收藏 IP: .*| 热度|

20 唐震 武夷山 章成志 王芳 彭思龙 孙学军 吴志民 黄富强 刘凡丰 金小伟 张芳 曾庆平 李琦 刘广明 杨华磊 孔玲 w_c_p zhaowanfu colorfulll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