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li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lihong

博文

改进一下科研的方式也许可以有效减少剽窃问题

已有 3320 次阅读 2011-11-25 13:44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文章, 选择性, 成熟, 真面目

因为看到网上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文章或者思路被抄袭,我们不如换个思路,从自己研究的方式上改变一下,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别人很容易的抄袭和剽窃.

我只讲理工类的,文科的不涉及.

有了新的结果或者想法,不要急于发表研究结果或研究想法,而是根据新想法先做上一段时间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结果后,再发表前面的结果,最好是作出一连串的研究结果,再选择有特点的发表.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第一,新的想法和思路往往不成熟或者不全面,需要完善,就像要识庐山真面目,还应多在山中走。登高可以看得更远,更宽。即使这一过程有人开始提出相同思路和看法,但是因为你已经在现有思路上有了新进展,你可以再发新的。剽窃者如果剽窃会很被动,如果你是选择性发表,剽窃者得到的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前后的逻辑联系,你只要发表前面和后面的工作,可以很容易捍卫你的成果。当然这都不是重要的,主要在于这一过程对自己本身而言,你的科研认识成熟和全面了。

第二,我们自己的研究过程本身会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逻辑过程,包括你科研所犯的错误也是这一环节组成部分。剽窃者往往能偷到一个结果,但是却无法复原你研究过程。实际很多成果的争议,把过程中的东西摆出来,而不是结论,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是谁做的工作。即使大家真做出的一样结果,也可以确定是否你做了工作。就像莱布尼茨发现积分公式,而牛顿一直压制否定他的工作,但是现在可以很容易推定,也许两人发现时间有前后,但是因为基于不同的思路,所以公式以两人名字命名。因为两人采用完全不同思路过程,我们可断定两人独立完成了这一工作,萊氏的思路来自于解析几何,而牛顿来源于运动流数术。这一严密的逻辑过程,谁也无法否定任何一人的成果。我碰到多次别人剽窃的事情,但是我在给出后续结果后,对方放弃了企图或者认错,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到的是我发表的是中间选择性的结果,他无法弥补这前后的逻辑空白,因为涉及这一逻辑前后过程太多。

第三,长期做一段时间,做出积累型的结果后,然后再选择发表其中部分结果,还可以训练出科学大师的气量和眼光(我们可以学习)。就像打仗,高明的大将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实际这也是他打了一定数量的城池后,大家才可以看出他的高明来。做科研也一样,老有人讲中国缺乏大师级科研人物,不是我们没有创新,而是我们没有积累和长期发展自己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需要时间检验,而且不断否定之否定最后传承下来的,而这需要长期的艰苦坚持和专注。而长期做一段时间,本身可以完成自己对于前面认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一个真正提高水平的过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爬过很多山顶后才可以大致讲讲的,实际在长期坚持后,这一过程本身研究者的眼光自然而然变得高远,会发现还没有到顶,你再看开始觉得自己把那算作成果太小了。当然这一过程极其艰苦,也可能是借助于别人的肩膀,人类的科研历史本身就是这样的,所以尊重别人的成果和珍惜自己的工作成果同等重要,这是我们写作格式的事。

这是我学习英国老师的研究作风的体会。当然这一方式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剽窃的投机者行为,但是可以增加其剽窃难度和其最终剽窃成果的认可难度,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9270-511588.html

上一篇:单分散纳米材料定义为1-100nm正确么?(1)
下一篇:厚积薄发的科研方式也许可以根本影响中国的科研评价现状
收藏 IP: 61.150.43.*| 热度|

5 钱磊 杨正瓴 李孔斋 许培扬 niubization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