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li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lihong

博文

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一个死结问题 精选

已有 4000 次阅读 2011-7-8 13:40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实验室, 研究所, 高新技术, 死胡同, 资本运作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被多位科技界前辈寄予厚望。科技界的共识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这里面尤以一项违背高科技产业化规律的政策为甚,就是所有大学和研究所实验室技术产权,归技术研发单位所有,这成了中国科技产业化应用的一个死结,将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化引入死胡同。
1.在中国,科技人员的实验室高技术开发成功,其技术产权就归其所在单位所有。这样技术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如果引入外界资本运作,必然涉及产权转移或者分割的问题。但是实际实验室出来的高技术产品类似一个温室培养的果苗,开始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还存在产业化失败的风险。技术开发人员还要担上产权分割的利益平衡的麻烦问题。即使开发成功,还会有人站出来振振有词,宣称技术产权分割存在权益不公,损公肥私的问题。对于技术开发过程开发人员担的风险这时消失了,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占有了收益,对于其前期的风险和付出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这点对于企业来说要好办一些,因为实验室技术研发者和开发投入人都是一个主体,但对于高技术研发最密集的大学和研究所来说,存在政策造成的产权主体分离的问题。
2.高科技产业化的规律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对于实验室技术,作为投入方和参与方都是出了资金和人力的,他们理应得到回报,但是此时的实验室技术也可以认为毫无经济价值,真正的技术必须是产业化,并且商品化后的能创造利润的产品,最终对全社会产生贡献的经济价值。实际技术产业化是这一过程风险最大的过程,承担这一风险的是科学技术人员和投资人,按照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承担风险大的,理应得到收益最多,而且最终应当以为社会做出的税收等贡献来衡量此技术总价值。
3.实验室技术毫无经济价值,其预期价值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作为国家要支持科技产业化,必须采取真正有高瞻远瞩的政策。首先,要设定实验室技术试验成功,只要在单位做了登记,参与的技术人员个人就拥有此技术完全的产权,此时的技术并无实际经济价值。其次,技术人员和投资人自行承担和控制风险来进行产业化,实际对于技术的风险控制,实验室技术研发人员最有发言权,他们产业化的技术方案选择是最高效的,只有他们和投资人具有绝对的产业化方向决定权。如果产业化失败,实验室研发技术单位不用承担任何损失,如果研发单位也是投资人,承担投资损失即可;如果产业化成功,高技术初期也不可能盈利,因为涉及收回投资,一旦进入盈利期,国家可以根据获得收益的税收,比如超过100万占20%,超过1000万占5%,按照相应比例回拨给技术人员所在的研发单位,此时研发单位可以获得收益远大于实验室技术的投入,而且是长期收益,国家也是受益方,这部分税收本身在以前是不存在的。而这样对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会更大,如果把每一个研发单位也是社会贡献的一分子,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利益小团体,只有这样高技术产业化的这盘棋才能彻底活起来。
4.这一政策是有成功先例的,美国的硅谷就是美国政府采用这一政策扶持起来的,大学老师研发成功技术就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和所有权,最后扶持起来硅谷这一该技术高地。最后的结果是不要说税收,仅硅谷的捐款就远远大于美国政府科技投入。现在我所研发的一项钛酸钡相关技术,美国奥巴马政府一次可以无偿赠与一家公司3.5亿美金(新闻报道)用于研发,而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用于此技术的研发经费总和,都不如其去年这一次投入的一半,我本身研发的实验室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但我很担心中国又要在此技术产业化落于人后。我提出这一观点,在我国马上就会陷入无偿侵占国有无形资产之罪等问题,关键是锁在抽屉的实验室高技术,实际并无真实国资价值,只有预期的国资价值。那些在一开始就谈国有实验室技术产权的,本身是制造画饼充饥的一个笑话。
5.陈德铭部长在任陕西省省长期间(我只在电视见过陈部长,从未谋面),曾经提出一个地方科技政策,大体也是这样,就是实验室技术技术人员可以自行转化,转化成功后,按照成本补偿实验室投入,就可以将实验室技术产权归于技术人员个人所有。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策,实际这才是按照高技术规律办事的。但是这一政策却无下文,并未实施,我一直很困惑。实际完全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那些抱着实验室技术产权归单位所有的人,实际是盯着眼前的幻影芝麻,而不见长期真实的西瓜。
真正要活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这一盘棋,只有彻底抛弃实验室技术产权的幻觉概念,实验室技术产权完全归技术研发人员个人支配,产业化成功后,立法以税收提成回报研发单位,彻底的按照谁担风险大,谁受益大的原则,将整体蛋糕做大,最终使得各方和人人受益,而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彻底按照高技术产业化规律的办事。把技术产业化的目标定位于国家整体的战略全局来考虑,才会使这一循环走向活水,最终所有各方都是受益方,实现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率,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把我们的社会建设为一个更高效更美好,使得人人生活更幸福的社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9270-462991.html

上一篇:石墨烯释疑IX
下一篇:纳米材料可远程监测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灾害
收藏 IP: 61.150.43.*| 热度|

8 刘洋 肖建华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曹聪 朱晓刚 林耕 谢鑫 季翼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