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新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cking 用博客记录成长的历程!

博文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精选

已有 9012 次阅读 2010-12-19 20:36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大, 南方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作者:陈钊 吴晓邃

 

       期待已久的“南方科大招生计划”终于启动了。面试招生,跨越高考,自授文凭,大师授课,免除学费,补贴一万,这些耀眼的词语无不让人感受到“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也让我们对南方科大充满了各种期待与幻想。听说南方科大招生咨询会异常火爆,这也是让人兴奋的新闻。

       作为一个后辈,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不是很深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王荣书记和朱清时校长现在干的事情就犹如吴南生书记和袁庚老先生30年前在深圳干的事情一样。或许30年后的南方科大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就犹如深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它需要的是开拓者的勇气与智慧。在此,对朱清时校长和王荣书记带领的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并不同于经济改革,它需要融入更多的智慧,需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不过,我们坚信中国人是可以把教育搞好的,也相信朱清时们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摸出一条石路出来。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的陪伴下长大,积累了从小考,中考到高考的一系列完整的考试经验,也老老实实的修完大学要求的各种学分,顺利本科毕业。鄙人算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幸运儿,从小学开始成绩都很争气,所以一直都享受着全国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资源,在某城市最好的中学渡过高中,并考入一所还不错的985/211高校。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教育制度的切身体会者,和全国2000多万普通大学生共同经历这有着惊人相似度的教育经历。接下来,我想以一名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学生的身份,向朱清时校长谈谈我们这类人所期望的大学!

 

一、 提供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机会

 

       通过高考踏入大学之门的我们,整整读了十二年的语文,到头来甚至连一篇文言文也读不好,也不用说去品读先秦百家或四书五经。而对于艺术,就更不用说了,每周一次的美术课、音乐课也只不过是应付了事而已,一方面师资有限,一方面高考不考,何必那么认真呢?我相信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大部分是还不会看五线谱,也分不清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哪。历史、宗教、哲学等,这些不会对高考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便成为了学生眼中“鸡肋”。

从这样的教育制度中走出来的学生,既没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点滴积累,也没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点滴美感。得到的只是如何能够仔仔细细的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能力,如何在100分试卷上回避最难的题,以及如何在每次考试中都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或许只有那些具备特殊家庭背景或特殊教育条件的学生才有机会享受中国五千年文化所带来的乐趣。

虽说现在大学基本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用心良苦,用大笔资金筹办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但作为一名切身体会者,可以坦白的说,这些功夫其实没有直接用到学生身上。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当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文选修课之后,却发现100多人同时上课,老师讲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仅仅期末交份作业就草草了事。这样的课程设置同样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的渴望,也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与艺术。

而在我看来,一个人肚子里如果没有点文化墨水和艺术情操,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缺少文化和艺术的大学生,顶多就是一名高级技工,就算学历再高,也只不过是科研上、技术上的一名工匠而已。所以,我衷心希望南方科大能够把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一项基本的要求培养,就像培养我们的数学能力,外语能力一样。

中国现代的大师大多出生于民国初期,像叶企孙先生,钱学森先生这一代人。四书五经中陪伴着他们渡过童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沐浴着他们茁壮成长,或许他们能成就伟大事业与此是分不开的。就像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学文科的要懂点科学知识,学理工科的也需要学点文史与艺术。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哈佛大学也强调“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中国人没能跻身于当代的诺贝尔奖得主行列中,是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抛弃了伟大的国学传统和艺术修养相关呢?

在我理解中,何谓修养?修养就是在熏陶中慢慢修炼和培养。如果以此定义,则文化和艺术修养,远远不只是背背课文,考考文章就过关,上上音乐课或美术课就大功告成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尊重文化,敬仰文化的环境。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这样一些环境条件,而是以就业论英雄,以文章论成败,甚至文理科之间相互鄙视,那么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一些勤勤恳恳的高级工匠而已。

学生对知识总会充满好奇与兴趣的,关键看能否把这种好奇与兴趣调动出来。高考前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在此暂且不做讨论,但是逃离了高考枷锁,经过了高考洗礼的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憧憬与激情进入了大学,我想大学就有义务也有权利把握住这个时机,把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南方科大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把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来看待。我想,这应该是培养大师级人物和培养杰出人才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吧。

 

 

二、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当今,“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成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高校发展目标。而这些所谓的“XX一流大学”仅仅像是一个人的头衔,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头衔而努力的话,那这个人再怎么做也不会干出什么大事出来。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但在当下的中国,有哪几所大学真正把大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呢?反之,很多高校会为了所谓的“头衔”而不择手段,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最后那高校也趋向于平庸而势利了。我们放眼世界,真正称上一流的大学,哪所是高喊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世界一流大学是办一个大学的基调和定位,但它不是目标。我们可以说南方科大的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不应该说南方科大的办学目标就是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时我经历过一次本科教育评估,对于学校的做法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发表评论(我相信学校领导也存在不少苦衷)。可我希望南方科大不会掉入这种沼泽地,而举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个目标其实也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沼泽地而已。

所以,我认为,要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办学者应该把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将大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传授到学生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知识仅仅是学校带给他们的一部分,学校还教会了他们做人处事的法则,看社会和世界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坚持的精神和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校的培育下,自己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想到学校中教予的东西,让他们由衷爱上学校,感激学校。

 

三、“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最好+最好”的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出最好的结果。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是院士和大牌教授,学生需要的是能真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再前沿的知识,再优秀的教师也是无济于事的。院士和大牌教授固然值得我们敬仰,但院士和大牌教授的称号并不一定保证他们的课就能上课非常好。而普通的教师虽然没有太多的光环,也不一定就说明他们没能把课上好。所以,建议南方科大在“不拘一格”招生的情况下,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以上是一名衷心支持南方科大的在读研究生的一些建议。如果能对南方科大的发展做出微弱的一点贡献,那是本人的荣幸。即使没有,也谨借此文表达我对南方科大的一点祝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9092-395179.html

上一篇:计算机学习漫谈(0)——阿兰·图灵
下一篇:计算机学习漫谈(11)——学习感悟
收藏 IP: .*| 热度|

25 王晓峰 刘建彬 王涛 曹郁 逄焕东 刘颖彪 吕喆 张天翼 曾庆平 唐常杰 韩健 刘博 蔡津津 高绪仁 王琪 黄锦芳 刘丙新 吴晓邃 孙寿亮 杨艳明 谭钢 fancymarshal xuqingzheng xqhuang AE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