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九:生态农田的综合效益
蒋高明 2024-3-16 19:24
蒋高明 郭立月 由于尊重生态规律与市场规律,生态农田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别介绍如下。 1 .生态农田生态效益高,是最大的环保工程 在传统的化学农业模式下,由于农民不愿意多投入劳动,转而利用更多的化学物质,加上现有的政策是国家补贴化肥、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6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八:生态农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蒋高明 2024-3-14 19:10
蒋高明 郭立月 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一些人斥为 “会饿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权人士的专享,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现在人们一直在围绕种子做文章,而忽视了土壤的改良。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建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循环关系,还需要创造人与人的合作关系。 自 2006 年起,本团队在山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5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七:生态农田管理技术体系
蒋高明 2024-3-11 18:07
蒋高明 郭立月 生态农田管理除使用机械、电力和燃油外,化肥农药基本不用,主要的投入是优质劳动力。在目前资本市场下,劳动力就是金钱,是最安全的生物生产力。 生态农田不是不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而是需要很多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生态农田管理的技术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物理+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4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生态农田实践与选择》连载之六:生态农田科学原理
蒋高明 2024-3-9 15:58
蒋高明 郭立月 农田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1.3.1 水热耦合 农田生态系统是由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其中,大气温度和降水量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因子产生重大影响。农田是在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而来的,不同植被地理背景下农田的生产力或产量受水热组合影响最大。自然界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5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草共舞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种植模式
蒋高明 2024-3-5 15:16
与草共舞及生物多样性 保护 的种植模式 王延静 蒋高明 刘茂胜 王华 创新就是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任何理论都需要发展和进步。创新都是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突破旧理论的桎梏,把理论、认识深化发展一步,有时甚至是用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给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6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记载过杂草防治办法
热度 1 蒋高明 2024-1-25 14:54
我国早在 2000 多年前就记载过杂草防治办法 蒋高明 氾胜之书 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由西汉著名的农学家氾胜之撰写 ,成书时间在公元前 32~ 公元前 7 年期间 。 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杂草防治的办法,摘录如下: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 早 锄 早 获。 ” 趣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63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大道至简:与草共舞六不用病虫草生态防治
热度 2 蒋高明 2023-8-20 16:53
大道至简:与草共舞六不用病虫草生态防治 ——来自弘毅生态农场和思源家庭农场的一线实践 一、案例介绍 弘毅生态农场于2006年7月18日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成立,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设计,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创建“低投入、高产出”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17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营养生长阶段与草共舞玉米生长量高于除草剂处理的玉米
蒋高明 2023-7-23 08:02
山东临沂弘毅生态农场与枣庄思源家庭联合开展玉米与草共舞实验。这是弘毅生态农场7月21日与草共舞玉米与除草剂处理(只喷1次除草剂)玉米生长测定情况。两组实验地同一天播种,同一种玉米品种,同样的地力条件。随机选取10株玉米,测定高度、基径、第五片(从萌发第一片开始数)叶长、叶宽,取其平均值。测定结果如下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12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植物激素对动物不起作用吗?
热度 1 蒋高明 2023-3-5 17:39
植物激素对动物不起作用吗? 蒋高明   曾有一段时间,消费者对顶花带刺的黄瓜是否对人体有害,尤其影响儿童发育提出质疑,随后网上各种传言加剧了消费者对激素黄瓜的恐慌。   后来,有不同专家针对激素黄瓜进行了各种科普,其核心观点均为:   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种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1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