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新农村建设为何开局不利?

已有 7777 次阅读 2007-3-15 14:05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开局不利?
蒋高明
 
        去年是我国全面发起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尽管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绝大部分农村依然没有看到苗头,甚至还没有动静。新农村建设障碍在哪里?最近,笔者连续调研了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浙江、云南等地,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新农村建设经费不能准确到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恢复乡村优良的传统文化。围绕这些工作,一些好的项目,需要中央政府投入。遗憾的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根本不知道中央有扶持他们发展经济的专项资金。笔者了解到,一些资金只到县这一级,运气好点的乡镇还可能有点“油水”,到了村这一级就什么都没有了。经费控制在县一把手和各分管局领导手里,如果没有特殊关系,或者采取特殊手段,普通农民做梦也不敢想到,国家经费还有他们的份。
        山东某市有个“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一养殖大户想贷点低息专项资金,跑了多种关系不见效。但县领导却对外宣传政绩时,谎称给该户解决了100万元的低息贷款。名义上为扶持乡村最弱势群体的中央经费,变成了各级官员的“致富”资金。对中央资金“雁过拔毛”几乎是各地主管部门心照不宣的做法。农民见不到好处,就在他们眼里,新农村建设也和历届运动一样,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走过场而已。
        第二,官员不作为思想普遍存在。在全世界的官员中,再也没有中国官员辛苦的;而在我国,今天的书记县长们比其历代的“七品芝麻官”来,不知要辛苦多少倍。笔者经常看到,书记县长们同时在几个饭桌、几拨客人之间“周旋”,大量的酒精腐蚀着他们的身体。有些领导自嘲他“每年喝的酒论吨计”,虽然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多少反应了他们的无奈。另外,就是官员将大量的时间花在高速公路上。各种会议,跑项目,拉关系是各级领导的家常便饭,哪里还有精力管农民呢?这样,新农村建设在官员眼里,不是形式便是任务,谁还管实际效果呢?
        第三,科学家成了这场运动的看客。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好思路和实用技术,需要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然而,遗憾的是,各重点高校或科研单位,几乎清一色地要求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撰写那些中看不中用的SCI论文。如果没有SCI发表,那么教授就保不住位子。现在学者们言必称美国,文章必推崇SCI,到头来,纳税人的钱换回的是一堆既无理论意义又无实际用途的SCI,这些论文连作者本人都不愿意多看几眼。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农业科学、农机科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生态学的学者们,将主要的精力用来应付考核,不可能冒失业的风险关注新农村建设。这样,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家参与就成了空话。
        第四,企业家忙着赚农民的钱。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大量的经费投入,于是企业家和商人们早就盯好了国家的这块“肥肉”。他们要的是金钱,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尤其是环境风险是不考虑的。某饲料公司向农民出售的鸡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重金属超标,产出来的鸡肉对城市市民严重不利,排出的粪便严重污染环境,但是他们依然向农民出售。除了饲料商外,农药、化肥、杀虫剂、农膜的制造商也向农民大量推销他们的产品。大量化学物质投入,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农村面源污染扩大,地下水变苦、变咸、变毒。但是企业家们不管这些,依然为赚钱而忙碌,甚至抬高物价,将国家用于粮食增产的惠农利润“吃干榨净”。
        第五,农民舍弃了新农村主战场,转而进入城市“打游击”。中国版图上聚集着约380万个自然村。那些平原地区的农村,动辄就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聚居。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没有切实的经济活动供农民参与,加上劳动力过剩,以及种地成本高、收益低,农民大都不愿待在家里务农,进城打工是他们创收的首选。大量劳动力外流城市,造成乡村无人建设的局面。只有打通剩余劳动力“从城市返回乡村”渠道,新农村建设才会有良好的开端。
        总之,在这次新农村运动中,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各自为政,农民孤军奋战,是造成新农村建设开局并无多大起色的主要原因。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国家需要紧急启动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机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625.html

上一篇:经济增长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下一篇:富裕人群如何带动生态保护?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