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教师节感怀 精选

已有 9848 次阅读 2009-9-11 00:04 |个人分类:教书育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生, 感怀, 教师节

蒋高明

        今天是教师节。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国外的学生大概忘了这个节吧)毕业的学生短信或电子邮件,我才知道,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我的职称是研究员。以前教师似乎与我们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以科研为主,当教师是以后的事。自从1996年被评为硕士导师,就开始带学生了,那时最早招收的硕士生渠春梅现在美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2000年我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第一届招收的博士生刘合芹现在浙江农科院也是一名出色的研究人员了。

        作为教师,我比带学生的历史还要早些年。记得第一次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课是1994年的事情,那时植物所生态室环境组林舜华老师要我替她讲授研究生学位课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高级讲座》中的“污染生态学”部分。林老师提供了部分课件,我又做了认真准备(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做污染生态,因此比较容易找资料),一讲就到今天。在研究生院也有15年的教龄了,因此,我应当算老师了,研究生院还发给我教授证呢。据说拿着教授证买飞机票可享受优待,可我从来没有用过,不知道好不好使。我在研究生院教过的第一批学生有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了。

        屈指算来,已经带出来硕士、博士、博士后30人(含1 名留学生),现在还带有16名硕士、博士生。毕业生名单如下:

        毕业硕士生:1999年,渠春梅;2002年,朱桂杰; 2008年,刘慧;2009年, 冯素飞。

        毕业博士生: 2002年,刘合芹;2004年,刘美珍、牛书丽;2005年,崔洪霞、丁莉、彭羽;2006年,李刚、王光美、张震(与汪师平合带)、马秀枝(与汪师平合带);2007年,李林锋、李英豪、郝彦宾(与王艳芬合带);2008年,Dilip K Biswas、张传领、池云花(与傅德志合带)  、许宏;2009年,苏华、陈圣宾、蓝振江。 

        出站博士后:2003年,李永庚;2004年,姜闯道;2005年王空军;2007年李卫东;2008年,王晶苑(与刘美珍合带);2009年,郑延海。   

        上述学生中,前9人都是女生,彭羽是我招收的第一个男生。开了9朵“花”后才结“果”,小彭真是名副其实的“招弟”呀。

       和本人一样,我虽带了4个出生教授家庭、1个高干家庭、3个中小学教师家庭的学生,我的大部分学生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或普通城市市民家庭。他们工作都很认真,学习非常刻苦,都是我得意的学生。

        如果按照SCI算作培养成功的标准,当时毕业生一毕业就发表5篇SCI有牛书丽、刘美珍、李永庚、姜闯道、丁莉、Dilip;发表4分以上论文者有Dilip Biswas、刘慧、李林峰。其中Dilip表现最为出色,目前已经发表3分以上文章3篇,其中一篇IF5.86。他尚有2篇好文章待发表。

        在基金申请方面,李永庚、姜闯道、王空军、刘美珍、牛书丽、崔洪霞、王光美、许宏等分别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或青年基金;李永庚、崔洪霞等获北京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李卫东和王晶苑分别获得全国博士后基金;姜闯道获得王宽城人才奖励基金;刘美珍和牛书丽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Dilip Kumar Biswas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杰出留学生奖(Biswas 为植物所培养的第一个留学生)。

        毕业生去向方面。在植物研究所200多名创新研究人员岗位中,来自本组的毕业生有9人,分别是李永庚、姜闯道、刘美珍、牛书丽、崔洪霞、许宏、池云花、郑延海、苏华。彭羽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渠春梅、朱桂杰、刘合芹、刘美珍、牛书丽、丁莉、Dilip Biswas、蓝振江、张传领分别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韩国继续深造。有些已经回国,有的还在国外呢。

        也许受我的影响太深,学生们毕业后选择科研和教学的为多,除了上面9人留所外,彭羽现在中央民族大学、李卫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秀枝在内蒙古大学、李林锋在广东海洋大学、张震在安徽农业大学、王空军在山东农业大学;王晶苑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郝彦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光美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合芹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圣宾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等等。在海外学习的几个留学生自然也是选择吃科研饭了。笔者不才,只怕指错了方向,让学生们感觉到科研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许多压力来自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场合不是靠本事吃饭的。

        毕业生中有领导职务的只有李永庚博士,他现在植物所生态中心当支部书记,同时是笔者研究小组的副研究员;王空军教授做到农学院副院长了,据说有可能当农大副校长呢,可惜英年早逝了。要是有学生做大官就好了,老师我也不愁拿不到经费了。每年都为申请科研经费犯愁呢。

        据不太全面的信息,毕业生中有10人晋升为副教授(副研究员) 分别是李永庚、姜闯道、牛书丽、刘美珍、李卫东、张震、李林锋、郑延海、王晶苑、彭羽;有1人晋升为教授、博导,非常令人痛心的是,他已于2年前离我们而去了。

        他就是王空军教授,国内非常优秀的玉米专家。英年早逝,逝去的时候才39岁。我一直想写一个纪念文章,但总没有勇气来写他,恐怕伤害了他的家人,朋友还有我们的学生、同事。这种负疚感压迫了我快2年了。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其乐亦融融。”这是一名不是我的学生的媒体从业人员,在教师节发来电邮中的一句话。”诲人不倦”不敢当,不误人子弟就是最大的心愿的了;“桃李芬芳”是学生的功夫,“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嘛;唯有这其乐融融吗,要是没有空军教授的英年早逝,真是有的。

        又勾起我的伤感来呢。



教师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254816.html

上一篇:吃出来的儿童“性早熟”
下一篇:体验京郊有机农场---绿牛农庄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刘玉平 王德华 杨秀海 陈国文 苗元华 蔣勁松 年福忠 王立 FloatingRose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