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 后记》

已有 2929 次阅读 2013-7-15 19:02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 中国, 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 - 后记

 

这是有关西北联大研究的第一部论文集。它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75年以前抗日战争的烽烟之中,对于战火中成长的西北联大,本论文集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这些重要认识包括:是西北联大的研究范围,包括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五校,及其后继学校,时间界限上起于1937年9月10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立、1938年4月3日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下迄于1946年底复员西安和复员平津。是西北联大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以黄文弼开拓中国科学考古,陆懋德开辟史学方法研究、王子云创立艺术考古、黎锦熙革新汉语言学和现代方志学、汪奠基发展数理逻辑、沈志远潜心马克思主义传播、曹靖华潜心俄罗斯文学传播、许兴凯潜心日本研究,凸显了西北联大依托中华民族融汇世界学术的创造。自然科学方面,以曾炯促使中国近现代数学进入世界三大前沿领域之一,虞宏正发明胶体化学,汪堃仁开拓组织化学,林镕发展植物分类学,汪厥明创立中国生物统计,魏寿昆创始中国冶金物理学,张伯声形成地球构造学派,师昌绪开拓中国高温合金,李仪祉开创中国科学治水,展现了西北联大立足西北、直达世界科学前沿的发明创造。是西北联大取得了重大的教育成就,它整合、保存和光大了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萌芽(北洋大学堂)、中国最早的法政教育(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京师法政学堂)、中国最早的农(京师大学堂农科)、医(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师范(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高等教育、民国时期最强的高等工程教育(北洋大学)、中国最早的矿冶高等教育(焦作路矿学堂)、中国最成熟的家政教育(北洋女师范学堂)等,并“联辉合耀”,通过国立西北五校及其后继学校发展了这些高等教育类型,形成了505名教授、1 500名教职员工的师资队伍,并培养了9 000余名毕业生。是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形成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综合等完整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是西南联大的“南渡北返”和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各具特色,同为战时中国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西北联大师生展现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祖国西北开发使命的崇高自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2012年4月3日举行的“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为中心,对会议讲话稿、主旨报告作了编辑工作;二是以2012年9月15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的“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正式会议为中心,对了《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文集》(内部交流),及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版分别发表的部分论文作了编辑工作;三是对未收入论坛文集的会议即席讲话作了录音整理,经作者本人修订后,作了文字加工处理与编辑校对工作。

方光华、黄建民全程领导和具体参与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对会议主旨报告、会议综述、主要报告作了仔细修改。姚远,姚聪莉,宋轶文,郑立,王淑红,袁志伟分别对原稿作了编辑加工处理、文字校核。王淑红、康蓉译出和校订英文目录。部分稿件在《西北大学学报》发表时,时任文科学报主编方光华教授、理科学报主编姚远编审,以及卫玲编审等作了仔细编审、修改润色与校核。姚远最后统校全书。

谨向对本文集的编审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疏漏和错误之处,还望不吝指正,以便在后续文集中纠正。

                                   

姚  远

                                 2013-06-25于西北大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708385.html

上一篇:《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正式出版
下一篇: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汉中举行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2 徐传胜 zoujinkexue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