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历史学关益斋、陆懋德、冯永轩、黄文弼..

已有 6828 次阅读 2013-2-4 09:14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黄文弼, 历史学教授, 陆懋德, 关益斋, 冯永轩

历史学

关益斋(1872—?)  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于河南开封。北京大学堂毕业。曾任河南优级师范学校校长、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伦敦展览会部聘审定铜器顾问、陇海铁路局考古主任等职。19468月起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他长于考古,早期著有《河南金石志图》、《伊阙石刻图表》、《新郑石器图录》等。在西北大学任教期间,又新编《四字石砚斋砚谱》上中下3册,系据周凤鸣所藏历代砚石编辑而成。

陆懋德(18851961  别号泳沂,字用仪。清光绪十一年(1885),一说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山东历城。清宣统三年(19113月入清华学堂,同年8月作为清华第三批留美学生留学美国,并获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学士及俄亥俄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14年归国,任大总统府礼官、教育部视学、编审、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1919年任北京政法专科学校教授。1922年任教于清华学校,教授周秦哲学史,1926年任清华历史系首位主任。1928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兼任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379月随北平师范大学西迁,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61年前后去世。一说逝世于1965年。他是中国现代史学方法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创办者之一,并任首任系主任,1923年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概念。在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主要讲授中国上古文、中国中古史、考古学、历史教材教法等课程,参与19387月西北联合大学何士骥、周国亭主持对张骞墓的考古发掘,发现“博望侯印”封泥和绿釉陶器座等一批珍贵文物,参与发表《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等。1939年参与创建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室,组织师生对汉中地区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其主要著作有:《周秦哲学史》(京华印书局,1923年)《史学方法大纲》(完成于西北大学,南京独立出版社,1945)《中国史学史》《商容传说之伪辨》《形名发微》《中国上古史》《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由甲骨文考见商代之文化》《中国上古铜兵考》《瑚琏考》《中国发现上古铜犁考》《试答杨君绍首的殷周殉人问题》《彼季子白盘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学史》等。译著有《战后教育论》(英,巴德雷著,陆懋德译,商务印书馆,1922)等。其中在西北大学完成的《中国上古史》于1941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届社会科学类著作发明三等奖(第一二届均无一等奖,仅1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史学方法大纲》于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届社会科学类二等奖。在《师大月刊》《师大史学丛刊》《学衡》发表有《李译历史研究方法序》《西方史学变迁述略》《中国文化史》等数十篇论文。1939年在西北大学时,在《西北联大校刊》《西北大学校刊》《西北学术》等刊发表有《沔县考古记》《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汉中区的史前文化》《中国革命之经过》《青年节之意义》《观古杂咏》《汉中古迹杂咏》等文章。今有《略论陆懋德的史学思想》《陆懋德学术研究》等论著。

冯永轩(18871979  又名德清。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于湖北黄安。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曾任新疆学院、安徽学院、教育部特设武汉临时大学教授。19468月起在西北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949年离开陕西。1979年去世。在西北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边疆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五水蛮》、《说楚都》、《特勒非误辨》、《火药的西传》、《西域民族史》等。发表论文多篇。

黄文弼(18931966  字仲良,号耀堂。清光绪十九年(18934月生于湖北汉川。初就读于汉阳府中学堂,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历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员、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派驻西安碑林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193710月至1947年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边政学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他早年致力于研究宋明理学,继又转向目录学研究,后专攻考古学,是北大考古学会的最早会员。1927年至1930年间,以学者身份参加著名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发起的中国、瑞典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重点为教育文化及古迹古物,1944年返校。1966年去世。在新疆的3次考察期间,曾发掘雅尔湖曲氏高昌墓地等,获800余件陶器和100余方墓表,对高昌史和中亚文明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罗布淖尔北岸发现石器时代遗址、丝绸古道及古渠、屯田遗址等,发掘了汉烽燧遗址,获一批西汉未简和西汉麻纸。依据环绕塔里木盆地、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考察所得,论证了楼兰、龟兹、于阗、焉考等古国和许多古城地理位置、变迁,填补了史书失载的高昌曲氏纪年,提出了古塔里木盆地的南河问题。所得大量文物对研究新疆地区历史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著有《高昌专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西北史地论丛》、《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等。日本亦影印出版了他的《罗布淖尔考古记》。

许重远(1896—?)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河北饶阳。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进行研究,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选修国际政治。归国后,历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学院教授、河北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北洋工学院训导主任等。1937年起相继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受聘为西北大学政治系教授,19461月起又任历史系教授。1947年兼任教务主任。1948年至1949年任历史系主任。他主要讲授西洋近古史、西洋近世史等课程。主要著作有《世界近百年史》、《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等。

王子云(18971990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31日生于安徽萧县。191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15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即往萧县第一高小教美术。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高级师范科。1922年在北京平民中学、孔德中学教美术课,并参加北京阿波罗美术学会,任千事。1926年任国立南京中山大学民族教育馆艺术部主任。1928年执教于国立西湖艺术院西画系。1931年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及巴黎高级装饰艺术学校习雕塑和装饰雕塑。1937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教授、北平中法大学、孔德学校艺术科教员、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民众教育馆主任等。1940年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组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任团长;在成都集训后于1941年调查陕西关中名胜古迹,复往洛阳龙门、巩县等地考察;1942年在青海、甘肃塔尔寺、大小金瓦寺、拉卜楞寺、敦煌莫高窟考察,并建议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1943年在重庆举办敦煌魏唐壁画摹本展览;1944年考察团与西京筹备委员会合作,在乾县、醴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调查唐代十八陵古雕刻、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等,同年冬在西安举行考察团4年工作成绩展览;1945年考察团工作结束,全部文物和人员并入西北大学。19456月起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及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1949年任国立成都艺末专科学校美术史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艺术学院教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1990816日病逝于西安。他主要从事考古、雕塑、美术史等教学与研究,是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其作品曾4次在巴黎国家沙龙美术展览会展出。早在1935年,即被编入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他在西北大学期间,曾筹办了西北地区文物展览。他到西北大学前即著有《唐韦项石椁发现记》、《古杜伯国考》、《敦煌佛窟建筑之体式》、《茂陵霍墓之汉代石刻》等。他在西北大学任职期间著有《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上下两册和《汉代陵墓图考》等。他主持西北文物研究室之后,曾与室内同人一起在西安西郊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在鱼化寨发掘古代洞穴数处,获得一批陶器、石器、贝器,特别是发现有接近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时为陕西境内发现彩陶的第二处。1948年暑期,他还赴京陈述西北大学的考古和文物收藏工作,引起上层重视,于右任亦曾托他整理藏石计300多种。他一生的作品主要有:油画《北京前门》、《北京之雪》、《北京平民区》、《南京江岸》、《杭州之雨》、《西湖》、《巴黎协和广场》。雕塑有:《浴女》、《救死扶伤》、《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像》、《抗日英雄雕像》等。已出版的著作有:《唐代雕塑选集》、《中国古代石刻线画选集》、《中国美术简史》、《中国古代雕塑百图》、《中国古代艺术史》、《〈陕西石雕〉大型图录》、《中外美术考古纪游》、《中国历代装饰艺术图录》等。

许兴凯(18981953  别号志平,文学笔名老太婆。满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北京。192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曾任《北京晨报》和沈阳《新民晚报》总编辑。1934年出国,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史料研究所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两年。回国后任河南滑县县长。抗战前历任天津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平平民大学预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教授。1937年以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53年去世。他主要讲授日本史、中国地方政府、新南京研究等课程,并主要从事日本历史的研究有日本人所公认的日本通。著有《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上海昆仑书店,1929,另有日本译本)、《日本政治经济之研究》(天津百城书店,1931)、《中国地方政府》、《中国政府》等。据1941年《西北学报》创刊号报道,尚有在西北大撰著的《中国各省建省沿革史》一书在进行中。其《日本政治经济之研究》约10余万言,从政府经济方面,严密地分析日本状况,为抗战时期了解日本国力的优秀参考书。其《中国地方政府》约80余万言,评述乡村县省之起源及历代地方政府制度之演变,并论列中国地方政治应采取之制度。又以曾做过县长的经历,对地方政治实际状况作了透彻分析,所参考的古今中外新著达400余种。他业余酷爱文学创作,曾出版过《县太爷》等现代小说多部。对曲艺、弹唱、社会风俗、中西医药物药理亦有研究,时有短文在《大公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所作散文不下数百万言。他对《资本论》等新学说也多有接触,1949年后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主讲马列主义理论课。

陈恭禄(18981966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江苏镇江。一说生于江苏丹徒。192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史学系。1928年任金陵大学历史系助教。19338月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1936年回任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起任西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等。1966108日去世。他在西北大学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日本史等课程。他作为批评者,曾与萧一山有激烈笔战,双方辩文陆续发表于《大公报》。著有《中国史》(第一册)、《中国近代史》(1934)、《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印度史大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等。

涂序瑄(19001970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江西南昌。早岁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英国,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回国后,历任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教授。1949年前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又任“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秘书,主持世界名著译印小组。1970年去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宪政史》、《权力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纪略》等。

周传儒(19001988  号书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12月生于四川江安。祖籍湖北孝感。1914年赴成都考清华留美预备部幼年生,不录,遂留成都,入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8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入校后因文史优长,被分配到史地系学习。师大毕业后,又考取商务印书馆讲习班,留馆任编辑,一年后又回师大附中任史地教员,随后,又到北师大史地系任讲师。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同时考取清华历史科官费留美生第二名,因是“备取生”,遂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学习,1928年清华研究院毕业,赴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英国用所得庚子赔款招收赴英公费留学生,考取第一名,遂入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史学科习近代史,获博士学位。1937年毕业回国,次年入陕相继任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授,旋又赴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任教授、文学院院长、训导主任、历史系主任。1945年后任四川大学教授。1949年复入东北,任辽宁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史学会顾问、辽宁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社员等。1988年去世。他在西北联大、西北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科研。讲授过中国上古史、中国通史、世界史、世界近代史、中西外交史、意大利史等课程。学术论文有《兰亭序的真实性与中国书法发展问题》、《戊戌政变轶闻》、《论梁启超与王国维》、《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变迁发展史》等数十篇。著有《中国古代史》(东北大学印行,1928,已绝版)、《书院制度考》(上海历志书局,1927)、《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上海开明书局,1932)、《意大利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32)、《西北利亚开发史》(正中书局,1935)。除此以外,还有《新撰世界史》、《四川地理》、《南美洲地理》、《中央军校黄埔类书》(以上前3种为商务印书馆版,后一种为正中书局版)

杜光埙(19011975  字毅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生于山东聊城。1920年在北京大学预科卒业后入本科。1921年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美国,入芝加哥大学,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公法学系,获荣誉学士学位。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公法学硕士学位。1928年归国之后,历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师、山东省教育行政人员训练班主持人。19286月任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青岛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4011月任西北大学总务长、训导长、教务长、历史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48年起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公务员训练部教席、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政治系主任、东海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及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辛辛纳提大学客座教授等。1937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委员兼高等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38年任国立湖北中学及教育部战区中学教职员服务团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服务团委员会主任。19431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并兼外交委员会召集委员。1948年受聘为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等。在194010月至19424月陈石珍担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接替姜琦任教务长、教授。在19425月至19442月赖琏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连任教务长,后由杨宙康接替。1975年去世。

蓝文征(19011976  字孟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吉林舒兰。1923年毕业于吉林省立师范学校。1924年任教于舒兰县立小学,1925年授徒于牛宅。1926年考入吉林法政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研究院毕业后,执教于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起,只身入关内,在青岛女子中学执教。1933年东渡日本求学,入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学习唐代政治史、经济史。1937年返国,任国立东北大学史地系教授。后因东北沦陷,随东北大学迁入西安。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又随之入川。不久,又入陕,任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0年应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萧一山之邀,再回四川三台,任该校历史系教授、主任。1943年曾一度代理院务。旋即赴北碚国立编译馆任编纂。次年又赴西北大学,任训导长兼历史系主任。1946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任北平行辕参议兼《经世日报》笔政。1947年回北平。19483月赴南京就任立法委员,并兼任上海国立复旦大学、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教授。194911月去台湾,续任“立法委员”,并任教于师范大学等校。1976年去世。著有《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西安》、《魏晋南北朝史》等。

  山(19011952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安徽和县。1924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任厦门大学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1932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1年任西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47年复任山东大学教授。1952年逝世于济南。他早期从事文字音韵学研究,后转攻史学,再涉宗教学、神话学等,在古文字学、《荀子》语料考究、古音韵以及五行说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发表有《说文阙义笺》、《释梦》等,论及甲骨学、商周历史与文化、金文考释等。著有《五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特辑》(收入其1923年所撰《荀子均集》和《五行考原简论明堂五帝》两部遗稿)等。

卿汝楫(19021976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湖南隆回。其父卿丙离曾任宝庆知县。幼随父以《四书》、《左传》启蒙。1919年肄业于长沙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曾参与毛泽东领导的湖南驱张运动。1922年入燕京大学教育系,曾追随李大钊参加国民革命。192746日出席了李大钊在俄国驻华使馆召集的会议,中途离场返校故幸免遇难,李大钊与其余7人被张作霖逮捕,三周后遇害。卿对此悲愤交加,曾参与谋刺凶手张作霖。在燕京大学期间,创办《协进月刊》,参与五卅运动和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罢课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北平西部区党部常委。1932年冬获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先后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求学,此时开始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搜集和撰写《美国侵华史》。其中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与黄圣祖、黄川谷等发起组织中国留学生和华侨抗日救国会,创办《留美学生月刊》,组织华侨上街游行示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6年底被亲蒋分子唆使洛克菲勒基金会拟将他驱逐出美国,返国前又在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中被亲蒋分子于19382月以是共产党为名,并援引美国移民法将其逮捕入狱。1938年经爱国华侨保释,同年秋,取道香港、广西回到湖南。1941年至1944年间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19451月在魏德迈将军的美军驻华总司令部机要室任中文秘书厅秘书长,兼马歇尔使团翻译室主任秘书。19466月底调任国防部新闻局中将副局长。1947420日,率55人组成的中外记者团经西安飞延安参观采访胡宗南占领后的延安。建国后,先任燕京大学教授,此时完成了多部著作,复任高教部参事室参事。1976年逝世于北京。著有《美国侵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蒋阴谋秘闻》(新民主出版社)、《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译作有《中国对外贸易史》(西里默原著)等。受中国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大学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的误导,人们一直将同为燕京大学学生的卿汝楫与黄华1913—2010,曾用名,曾任副总理)混为一谈。

萧一山(19021978  名桂林,号非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江苏铜山。1919年入山西大学预科,后转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之后,历任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史学教授。1932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研究历史及国际政治。1934年归国后,历任北平文史政治学院院长、国立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国立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华北文法学院董事长及庐山军官训练团、峨眉训练团、中央训练团讲座。在19447月至19465月刘季洪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教授。1949年去台湾以后,发起经行学社,印行半月刊、季刊和丛书等。194012月任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19427月任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4月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后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秘书长。194611月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等。1978年去世。发表有论文数十篇。著有《清史》和《民族文化概论》二书(应“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之请编写),以及《清代通史》、《清史大纲》、《曾国藩传》、《太平天国丛书》、《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太平天国诏论》、《太平天国书翰》、《大英政府有关中国文书总目》(英文本)等。

陶元珍(19081980  别号云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011日生于山东历城。祖籍四川安岳人。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史学系,就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文学部研究生,师从孟森、钱穆。1938年抗战爆发后南归四川。历任中央政治大学讲师、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东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45年任西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教育团体代表。19495月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80630日在台北去世。他主要讲授明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通史等课程。主要著作有《魏晋丛考》《三国食货志》(商务印书馆版)《中国人物新论》(重庆北斗书店版)《魏晋史类考》(独立出版社版)《云孙文存》《云孙随笔》(未刊)等。

杨兆钧(19092003  曾用名杨涤新、迪心。回族。清宣统元年(1909)生于北京。1940年毕业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法学院。历任私立明德中学校长、安哥拉史地语言学院讲师。1941年后,始任国立西北大学边政学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9年任西北大学少数民族系兼任教授。2003年去世。他于1944年在西北大学边政学系任教期间,曾率边疆考察团去青海调查。他选定循化县附近之萨拉冈提回教文化及维吾尔族文化为语言调查区,以夏尔县拉卜楞寺之番藏人民为佛教文化、语言习俗调查区,历时两个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有《世界民族论文集》、《青海循化撒拉族的习俗与语言》、《土耳其经济》、《苏联对土耳其所下的赌注》等。译著有《克拉维约东使记》、《土耳其共和国史》等。

陈 述(19111992  字玉书。清宣统三年(1911)生于河北乐亭。193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东北大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导师等。1942年至1945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4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47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曾与吴晗等发起组织中国新史学会。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等。1992年去世。著有《南齐书艺文志》(开明书店,1933);《校辑辽文汇》(4册,中国科学院出版);《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辽史补注百十六卷》(中华书局)。另有《陈首异同》、《契丹史论证稿》、《辽代史话》等。

史念海(19122001  字筱苏。1912年生于山西平陆。193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禹贡学会任编辑,兼任河北通志馆编纂,协助顾颉刚编辑《禹贡》半月刊。1937年抗战爆发,《禹贡》半月刊被迫停刊,遂由北平转徙内地,先后任西北文化学社、国立编译馆和《文史杂志》编辑、副编审、榆林察哈尔蒙族特派员公署秘书等。1941年起在重庆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19489月起,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教育学院史地系任教授、系主任。2001年去世。他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教学和研究。早年曾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为了探索中国运河变迁的历史,以便进一步开发水利有所借鉴,他在1944年出版了《中国的运河》。1949年后,他的研究课题一是研究黄河流域自然变迁和人为影响的历史过程;二是黄河流域蚕桑业发展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后转入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变迁的研究。著有《河山集》等。

荆三林(19161992  19163月生于河南汜水(今属荥阳)1930年赴开封,入河南博物馆研究部为练习生。19332月任《河南博物馆刊》编辑,兼河南通志馆编辑。同时,主编《考古学周刊》及汉口《大光报·学术评论》版,并任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特约编辑,又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1940年与马非白等创办学术评论社,出版《学术评论日报》。1942年春,被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学系教授,同时参加《社会教育大词书》编纂委员会,担任博物馆部分编写工作。1945年以后任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任职于中州农民银行及东北商业部专门学校。1992年去世。著有《西北民族研究》、《近代中国营边史》、《陕北史地》、《博物馆学大纲》、《史前中国》、《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考古学通论》、《济南石窟及摩岩造像》、《云门山及驼山石窟》、《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等。

详见文献:

[1]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46页。

[2]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续第二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388页。

[3]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60页。

[4] 姚远:《西安历史大词典·民国西安词典·九-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年,第433-611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59289.html

上一篇: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中国语言文学黎锦熙、罗常培、崔云松...
下一篇: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物理学张贻惠、蔡钟瀛、杨立奎...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