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中国语言文学黎锦熙、罗常培、崔云松...

已有 7332 次阅读 2013-2-4 08:59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西北大学, 黎锦熙, 崔云松, 中国语言文学教授, 罗常培

中国语言文学

黎锦熙(18901978  字劭西。清光绪十六年(18902月生于湖南湘潭。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武昌起义后,他在创办并主编的《长沙日报》、《湖南公报》上宣传革命,评论时事,鼓吹“新学”。1913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毛泽东、蔡和森都是他此时的学生。同年与杨怀中、徐特立等组织图书印刷社。1915年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191610月,与陈懋治等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国国语研究会。19194月,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委会会员兼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导师,与钱玄同共同领导国语统一运动;同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其间,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校订国音字典等工作。192811月任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1930年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31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后辗转汉中城固,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执教。历任教授、系主任等职。19462月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1947年任湖南大学国文系教授。1948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历任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标准语音及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1978年去世。他于1937年到西北大学后,除从事教学工作以外,还于1940年受聘担任编修方志总纂,为陕西地方志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方志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城固根据1929年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布的《修志事伊1概要》22条的内容,编撰了《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又名《方志今议》)一书。这成为黎锦熙方志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其理论的核心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修志“四原则”和取材“三宗”。这些理论形成一整套体系,开创了民国时期新型方志的先声。根据这些理论,他于1942年至1944年,先后撰成《洛川县志》26卷、《同官县志》32卷、《黄陵县志》21卷、《宜川县志》27卷,并相继铅印出版。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劭力子认为他的新志“不仅依次续编,而且应时创格,实已踏入科学方法的途径,而富有时代精神的特色,这是更值得赞美的。”在他这种实践的带动下,西北大学先后在兴办地方企业、医疗卫生事业、陕南地质勘探考察、地方考古、地方社会调查、培训地方师资力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从而开创了西北大学为陕西和西北地方建设作贡献的先河。他与毛泽东有师生之谊,1942年他在西北大学执教时,毛泽东在陕北曾托马师儒转致问候。他毕生致力于国语运动、文字改革和教育事业,在汉语语音、文字、词法、语法、修辞、汉语史、词典编纂等方面功绩卓著,著作颇丰,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文字改革的先驱者之一。著有《语法通论》、《新著国语文法》、《国语运动史纲》、《汉语辞典》(主编)、《比较文法》、《汉语规范化论丛》、《一般文字改革史》、《汉语语法教材(图解法)》、《汉语拼音双拼法草案》、《全国方音注音符号总表草案》、《京音入声字谱》等50余部。另发表有200余篇学术论文。

罗常培(18991958  姓萨克达氏,初字心田,后改字莘田,又署辛田,号恬庵。满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8月生于北京宛平。1916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20年毕业后又入哲学门学习。1923年任西北大学国文教授兼国文专修科主任。1926年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1944年赴美讲学,先后任波蒙纳学院、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48年秋返国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1958年去世。他在西北大学期间,主要讲授文字音韵学。这是他第一次讲授这门课,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方面的许多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他苦于西安交通梗塞,资料匮乏,遂于1924年夏返回北京。他与鲁迅、林语堂、赵元任、胡适、傅斯年等人过从甚密,因而形成良好的学术交往氛围。著有《厦门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唐五代西北方言》(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十韵汇编》(合编);《国音字母演进史》(商务印书馆,1934);《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语言与文化》;《北京俗曲百种摘韵》;《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临川音系》(商务印书馆,1947);《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开明书店,1945);《十韵汇编》(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36);《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等。译有《中国音韵学研究》(合译)。另发表学术论文110篇。

崔云松(1881—?)  字叠生。清光绪九年(1881)生于陕西咸宁(今西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留学,入明治大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与陕籍留日学生谭耀堂(焕章)、郗朝俊(立丞)等创刊《关陇》杂志。宣统三年(1911)毕业归国回陕,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考试,被授予法政科举人。辛亥革命后任陕西财政局局长。1912年任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文科学长。民国初任陕西都督府参事、法制局局长。19131月任陕北观察使。19176月去职,19188月,被选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他为西北大学的创建尽心尽力,经历了西北大学最初筹划创设之艰辛。正如他在1913年的《送西北大学学生留学东瀛序》中所言:“经此层层困难之阶段,始有此校之成立,始有诸君之就学,始有选派诸君出洋之盛举;然则吾陕之西北大学,苦学校也,经过之历史,苦历史也,诸君之入校肄业,苦学生也,此次之留学亦苦留学也。”因此,他对西北大学的首批留日学生寄予莫大希望,要求和勉励他们“志向务须远大,学科必求精深,毋蹈嚣张之恶习,务求精进之实功,他日学就归国,扶持世运,巩固共和,行见太华增辉,关辅生色,西北长城将惟诸君是赖。”卒年不详。

许寿裳(18831948  字季黻(一作季茀),号上遂。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浙江绍兴。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留学期间,曾与鲁迅合办《新生》杂志,并主编《浙江潮》,宣统元年(1909)归国。之后,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参事兼译学馆教习、国立北京大学及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7年任江西省教育厅长。1922年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编译。1927年春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秘书长、中央研究院文书处干事、主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抗战时期,随校西迁入陕,先后担任西安临时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教授及西北联大历史系主任、19389月,经西北联大第38次常务委员会决议,准徐诵明辞去所兼法商学院院长职,并聘请许寿裳为法商学院院长。至193811月,教育部又改聘张北海为法商学院院长。他和徐诵明遂即分别向学校和教育部提出辞职。1940年,离陕入滇。194110月至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成都华西大学讲座教授、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1946年赴台湾,历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等。1948218在台湾寓所被杀害。他在西北大学主要讲授文学课程。由于他当年曾与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同学和在女师大共事,又因1913年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普通司科长,与担任社会司科长的周豫才(鲁迅)和担任教育司科长的王云五被称为“三司”之秀。因此,以后30年间,一直与鲁迅保持深厚友谊,并在讲课中常对新旧文学的论战、鲁迅的治学和做人精神等有很多介绍。他的学识和讲课艺术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著有《章炳麟传》、《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思想与生活》等。

    西北大学教授。字立如,号悔庵。生卒年不详。陕西临潼人,曾寄籍长安。清光绪十一年(1885)优贡、举人。师从长安柏景伟、三原贺瑞麟。曾任四川大足知县,因对各教民间纠纷处理得当,使众服之。之后,复知宜宾、德格、甘孜、巫山等州县,因均有惠政,保为直属知州。入民国后归里。1912年任中华民国秦省都督府顾问、西北大学教授,主讲国文。曾任陕西孔教会会长。年71卒。著有《悔庵集》。在蓝田辋川留有:“四献礼文今从芸阁闻德遥瞻华岳肃;三原教泽独有蓝川绍行直与横渠齐”的楹联。

张纯一(18711955  字仲如。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湖北汉阳。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弘文书院教育伦理科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归国,任教于武昌文华书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温州师范学校伦理教习。后又在浙江优级师范、文华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中华大学等校任教。曾任广学会编纂兼办《大同报》。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任西北边防督办高等顾问。1928年任湖北感化院院长,继任汉口佛教正信会理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中央训练团特约讲座。1941年入居缙云山寺,专心研究佛学。1949年后任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后迁居东北。1955年去世。著有《墨子闲话笺》、《融通各教谈道书》、《基督立教大纲》、《晏子春秋校注》、《武昌日知会事实纪略》、《墨学与景教》、《墨学分科》、《佛学之根本伦理》、《伦理学》等。

谭戒甫(18871974  原名作民,字介夫,曾用名石奇、介甫。清光绪十三年(18873月生于湖南湘乡(今涟源)。宣统元年(1909)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习电机工程。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英文教员。1928年任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19389月,先后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之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在西北大学、贵州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1946年任湖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74年去世。他主要致力于《墨经》研究,旁及西周金文和《楚辞》,著有《墨辨发微》、《墨经易解》、《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等。另发表有论文30余篇。

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号圣同、沙公,斋名愿夏庐。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浙江嘉兴。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农博科。1923年任西北大学教授。毕业后,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武昌师范大学、金陵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白纱女子学校等校国文教授。19368月任吴越史地研究会理事。1939年秋,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晚年历任南京博物院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书法印章研究会委员、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62年去世。著有《甲骨文例》、《楚辞辨名》、《〈楚辞〉部注义征》、《〈楚辞〉文例》、《〈远游〉疏证》、《李杜诗之比较》、《杜甫北征小笺》、《杜甫羌村章句释》、《中国文学史讲稿》(上海人文社,1928)、《说文古文考》、《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卢怀齐(1894—?)  别号伯玮。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陕西城固。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任北平师范大学讲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讲师、陕西省第五中学校长。19389月起先后任西北联合大学讲师、副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等职。

郑伯奇(18951979  又名隆谨,笔名虚舟、东山、君平、方均、苏平、乐游、何太白、席耐芳、华尚文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6月生于陕西长安。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陕西省会农业学堂。1912年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专修科,1913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初级预备班,1916年毕业。1917年赴日留学,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9年毕业,复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21年归国。1922年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1925年毕业,继入研究院深造。1926年归国,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8年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1929年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1930年任左翼作家联盟常委。1936年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特约编剧。1937年由上海返回西安,任陕西省政府秘书,编辑《救亡》周刊。1938年赴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回西安,次年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97月,陕西师专并入西北大学,遂任西北大学教授。1979年去世。他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过大量作品。他长期与夏衍、鲁迅、田汉、郁达夫、李公朴、茅盾等人共事,参与创造社、中国作协、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文艺家协会等文学艺术团体的创建活动,为新文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他还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过《创造日》(创造社)、《创造周报》、《文艺生活》(左联)、《世界画报》、《电影画报》、《新小说》、《救亡日报》、《救亡》、《每月文库》、《秦风日报》和《工商日报》联合版副刊——《每周文艺》周刊等。他在西北大学期间,主要讲授文学理论等课程。在到校任职前,在19481月,曾应课外活动组之请,在西大阅览室讲述《我的文学经历》,详尽回顾他游学东瀛时,与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同学共事,合组创造社的活动。著有《抗争》和《打火机》(短篇小说集)、《轨道》(戏剧集)、《城子大将》(长篇小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主编)、《两栖集》(文学与电影评论集)等。译有《电影脚本论》、《电影导演论》等。另发表有《盐湖》、《华山艳史》、《泰山鸿毛》等多种电影文学剧本。

吴芳吉(18961932  字碧柳,号白屋吴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四川江津。宣统三年(1911)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入中等科进修,次年秋以言论过激被除名。1912年后,先后任四川永宁中学国文教员,上海古文社及文明书局校对。1918年改任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国文教授。稍后,并兼任《新群杂志》编辑。1920年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次年兼任《湘君文艺季刊》主编。1925年秋,由吴宓介绍任西北大学国学专修科主任、教授。1928年春离西北大学,任成都大学国文系主任,1931年秋,改任江津中学校长。19325月逝世。他在五四时期曾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在西北大学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诗文选读、文学等课程。其授课尤喜选讲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陆游、丘逢甲等人作品,善旁征博引,讲话斩钉截铁,绝无拖泥带水之弊。业余喜爱秦腔,常与李仪社校长一起探讨切磋。19263月至192611月西安被围期间,仍为学生组织的围城读书会授课辅导,坚持每天两小时,并感学生柳潜久饿暴死和西北大学校门外倒毙饿殍8具等情景,而写有《哭柳潜》、《出门书所见》、《壮岁诗》等。著有《白屋吴生诗稿》、《吴白屋先生遗书》、《碧柳手写日记》等。

曹靖华(18971987  原名联亚,化名亚丹、汝珍、郑汝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于河南卢氏。1921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加伦将军翻译。1927年夏,再度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及国立列宁大学任教授。1933年秋回国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大学讲师、教授等职。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兼系主任。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19879月逝世。他于20年代起,即与鲁迅、瞿秋白共同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译著主要有《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铁流》、《苏联作家七人集》、《虹》、《第四十一》、《契诃夫戏剧集》、《梦》、《保卫察里津》等。著有《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等。

邵祖平(18981969  字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江西南昌。早年家贫,借阅《史记》和前后《汉书》誊抄装订,每晚诵读成习,完全自学成才。肄业于江西高等学堂,为章太炎所器重,后成为拜门弟子。1922年后,历任《学衡》杂志编辑,东南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281934)、苏州章氏国学会讲席、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书、朝阳法学院等。抗战军兴,入蜀,先后任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教授。1954年,赴京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革中,任青海民族学院教授。1965年退休回杭州。著有《中国观人论》(章太炎作序,后被删去太炎序,加注释,改为《观人学》,先后出版:加白兴华译,档案出版社;加关曙光注,长春出版社;华龄出版社;署名邵祖平、金志文,孙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另著有《文字学概论》、《国学导读》、《词心笺评》(复旦大学出版社)、《乐府诗选》、《七绝诗论诗话合编》、《培风楼诗存》(杭州刊本,1938年成都刊本)、《培风楼诗续存》(1938年成都刊本)、《培风楼诗》(由其《培风楼七言绝句》改成,商务印书馆,1932年初版,1946年再版)、《峨眉游草》(1943年排印本)、《关中游草》等,今有重辑本《培风楼诗》行世。19692月5逝世。其《培风楼诗》由恩师章太炎题写书名,分为12卷,收入诗1508首,词100阕,曾于1942年获民国教育部当年唯一的文学一等奖。

杨 晦(18991983  原名兴栋,号慧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辽宁辽阳。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之后,相继在沈阳第一师范、河北定县第九中学(1921),以及北京、济南、天津、青岛等地的大学或中学任教。19341937年赴沪在同济大学高中部任教。1941年后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入川,任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后任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8年由香港赴北平,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3年去世。他从1939年开始从事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在西北大学期间,主讲文学批评,尤重西洋文学,故常有外语系学生前来旁听。他讲课声音宏亮,善于言辞,勤于写作,颇能吸引青年学生。到重庆后,成为文坛上的活跃分子,并将在西北大学时翻译的《雅典人的台满》和几篇作家论在重庆报刊发表。著有《杨晦文学论集》、《楚灵王》、《文艺与社会》、《除夕及其他》。译著有《悲多汶传》、《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当代英雄》、《雅典人的台满》等。

高 亨(1900—?)  字晋生,又名仙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7月生于吉林双阳。1926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任吉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兼第一师范学校教员。1929年任沈阳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国文科教授。“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大学转到关内,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相辉学院和西北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后历任西南师范学院、吉林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员或教授。1967年调北京,专事学术研究工作。他毕生以主要精力用于著述,是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先秦文化史著名学者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其主要专著有《周易古经今注》(开明书店,1947)16部。

罗根泽(19001960  字雨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河北深县。天津河北第一师范学校肄业。1925年秋考入保定河北大学中文系,1927年再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1929年夏毕业。1930年任开封河南中山大学中文系国学教授、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31年任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1934年任安徽大学教授。1935年复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西迁入陕,在1937年至1940年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授。之后赴川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古典文学教研组组长、中国作家协会、作协上海分会、作协江苏分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1960年去世。著有《乐府文学史》、《古史辨》、《诸子考索》等著作。

戴君仁(19011978  字静山。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浙江鄞县。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1919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习,1923年毕业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及南开中学任教。1929年任浙江高级中学文科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1934年转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史系教授兼院长秘书。1938年转辅仁大学,在女生部授声韵学。1944年在河南叶县鲁苏皖豫边区学院任教,8月任国立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应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之聘,携眷去台湾任教。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曾兼任“公务员高等考试典试委员”、博士学位候选人口试委员等职。197812月逝世。他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文字学、训诂学、诗选及习作等课程。晚年转向宋明学术史、明儒学案史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构造论》、《五言诗发生之研究》、《读冯注李义山诗后记》、《梅园诗存》等。

张西堂(19011960  又名张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5月生于湖北武昌,1923年毕业于国立山西大学国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大学、广东襄勤大学、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8月以后一直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系主任。1960年去世。他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后,除致力于教学、科研之外,还着力加强中文系教师队伍建设,如中文系的著名教授傅庚生、刘持生等,就是他任系主任时亲自聘请来的。他一生专治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造诣。30年代初,曾参加《中华大字典》的编纂工作,与钱玄同等著名学者过从甚密。顾颉刚编辑出版《古史辨》,特邀请他为其第六册撰写序文。他一生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春秋六论》、《彀梁真伪考》、《周秦诸子论丛》、《苟子真伪考》、《王船山学谱》、《颜习斋学谱》、《诗三百篇研究》、《汉晋传经表》、《唐人辨伪集语》、《目录学四论》、《修辞学讲义》、《校点古学考》、《尚书引论》、《诗经六论》、《经学史纲》、《孙卿子考证》、《(文心雕龙)笔记》等。其中《颜习斋学谱》一书曾获教育部19461947年度学术奖励哲学类二等奖。

蒋天枢(19021988  字秉南,早字若才。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902-11-16)生于江苏丰县。青年时代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从唐文治先生。1927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陈寅恪、梁启超,192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8月在高明教授任系主任期间,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88年去世。他在清华时期专攻清代学术史,毕业论文为《全谢山先生年谱》;抗战时期转致先秦两汉文学与《三国志》研究;后又专攻《楚辞》研究,并将大量精力用于整理恩师陈寅恪的著作,被称为陈寅恪的忠笃弟子和托命之人。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蒋天枢,他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全力以赴,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附录有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著有《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其同乡朱浩熙撰有《蒋天枢传》(作家出版社)。

于赓虞(1902196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河南西平。1918年起先后在河南开封和天津读师范和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不久辍学自读并从事写作,先后执教于北平第二中学、河北省第十七中学、山东曲阜第二师范、济南高级中学和开封第一师范。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进修西洋文学。1937年归国后,历任河南大学副教授(1937)、洛阳河南省印书局总编辑(1941)、城固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兼系主任(1942年后)、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大学教授兼外语系主任。在19425月至19442月,接替马师儒继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63年去世。著有诗集《晨曦之前》、《骷髅上的蔷薇》、《魔鬼的舞蹈》。译著有《但丁神曲》、《雪莱诗集》、《地狱曲》等。

王芷章(19031982  字伯生,号二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河北平山。1929年毕业于北京孔教大学中国文学专业。之后,任保定民生中学教师。1933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员。1942年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任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西北大学图书馆编审、西北文联委员。1982年去世。他在校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戏曲等课程,并与封至模等参与易俗社、三意社、狮吼剧团的戏剧活动。在武伯纶任西北大学图书馆代主任期间,他是馆内唯一的编审。著有《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清升平署志略》、《北平图书馆藏升平暑曲本目录》、《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曲声腔丛考》、《京剧名艺人传略集》、《中国梨园发展史》等。

赵幼文(1904—?)  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472月始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高 文(1907—?)  别号石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金陵大学国文系和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兼系主任、南京市参议会参议员等职。19472月始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朱人瑞(1908—?)  别号安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江西浮梁。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武汉大学讲师。19418月起相继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等职。

高 明(1908—?)  别号仲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江苏高邮。毕业于中央大学。历任江苏省省府秘书、西康国民日报社社长、中央政治学校副教授、教授、国家总动员会议化学组秘书等。19449月起任西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等。

魏际昌(1908—?)  字紫铭、子明,号紫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河北抚宁。1929年毕业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遂入吉林大学教育系文学组,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获中国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历任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湖南省教育厅督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西北医学院、东北大学、长春大学、西北艺术学院、西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著有《李白评传》、《先秦散文研究》、《汉魏六朝赋研究》、《小尔雅正诂》、《中国民众教育史刍议》、《孔子教育思想》、《先秦散文中的名学问题》、《先秦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其艺米性》等。

傅庚生(19101984  清宣统二年(191010月生于辽宁沈阳。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东北大学、铭贤学院、华西大学、北京大学、辽东大学执教。1948年受聘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唐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他是我国著名的唐代文学专家,一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4年去世。著有《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开明书店,1943);《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商务印书馆,1946)7部。

刘持生(19141984  又名润贤,文贤。1914年生于甘肃文县。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并留校任讲师。1938年在重庆,由校长罗家伦和文学院院长胡小石推荐,任蒋介石侍从室特别侍从,转代蒋应对社会名流,相与诗文赠答,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同年底辞去侍从室职务,返重庆中央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战胜利后,随军抵东北,接收长春大学,任长春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底投奔解放区,并被东北野战军礼送入关,辗转北平、上海、南京,再回母校。1948年到西安,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1984年去世。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长于先秦、两汉、魏晋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精于音律,工旧体诗词,在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有《菩萨蛮•五都词•洛阳》:“河山四战形无改,英灵剩有伽蓝在。日暮噪官鸦,承平付梦华。天津桥下树,杜宇声声苦。莫唱不如归,名园风景稀”;1938年底回到重庆,回顾大半年的风雨忧患,遂抚膺长叹《有感》:“百战俄闻上将逃,凤城回首寇如毛。不知霸上群儿戏,真见阿旁烈焰高。八骏穆王旌旆远,六卿夏后指挥劳。乱流无复人间世,愁对饥鸿遍地号”。讲授过中国文学史、楚辞研究、汉魏六朝散文等课程。著有《持庵诗》一卷、《先秦两汉文学史稿(附录:魏晋文学)》等。

详见文献:

[1]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46页。

[2]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续第二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388页。

[3]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60页。

[4] 姚远:《西安历史大词典·民国西安词典·九-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年,第433-611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59281.html

上一篇: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政治学教授马宏道、宓贤璋、萧洛轩...
下一篇: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历史学关益斋、陆懋德、冯永轩、黄文弼..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