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科学网博客六周年记 精选

已有 9263 次阅读 2013-10-21 07:58 |个人分类:博客感言|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客

           在科学网码字六年,胡子长了,头发白了,快成了博导。六年,要是个娃都可以上街打酱油了。一阙调笑令说:

博客。博客。走笔西南北。

江湖冷月独吟。寂寞空啸剑琴。

。琴。心胆秋随鸿雁。

           码字是有收不光是好性不如头,白纸黑字留下些日子的点滴,不让往事随风而逝还可以秉承一种自己的认识:写下就是历史。码字的过程,也可以学到多。涉及到性的西,不写出来很难说懂了,这个做老师、做研究的人应该都有体会。写出来也不一定就真懂,但起码要比不写会理解深入一些。码字也像书法绘画,乐器演奏或歌唱,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有新的体会和提高。此外,从这博客上,大体上可以感到中国科学界的脉搏,这就是题外话了。

           六年时间,我写了417篇博文,基本上不再到网上下棋,或者去唱歌,电视我20年前就不看了。我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玩的东西太多,可惜人只有一条命。人的时间有限,即使是余活,也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翻看过去写的博文,知道自己一直在按初衷和一贯风格写,这可以参照我的《博客感言》。很多文字都是当时有感觉,随性而为,现在去看,仍然有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甚至怀疑自己能写出那些文字。不在那种状态下,现在很难挤出同样的词来了。

       我第一篇带歌和歌词的博文,是恋恋风尘如歌,写于20071030日,它让我怀念在北疆乌仑古河中游泳的日子。后来的很多文章,也都链接了歌。再后来可能是版权的原因,大部分链接自动丢失。人家没有来追究我,就谢天谢地。从那以后,我链接的歌少了。我第一篇带音乐和视频的博文是永远的思乡曲,写于2007年12月18日, 纪录一下漂泊的心情,祭奠我丢失掉的小提琴演奏能力。文中链接了土豆网上吕思清演奏的《思乡曲》,它到目前还在,只是那个短片开头被加了段广告,估计在我这里卖得还好,是《思乡曲》能留下的原因。其它的链接也都丢失了。我第一篇带照片的博文是入藏感怀,写于2008年2月21日,世界屋脊的一切都是令人难忘的,很怀念那些日子,身心都溶在大自然中。写那篇博文的时候,跟博友切磋,说既然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多媒体的平台,最好学着去用,哪怕笨拙点,但可以体现自己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随时代而行,跟着感觉走,尽管梦想的事不一定哪里都会有。

           六年折腾出了880位好友, 我知道有些朋友不在这个单子上,在或不在,都是神交,我在这里对朋友们表达特别的敬意,你们让我在自说自话时,也看到有点用的一面。希望各位每次点开我的博文时,能有所得,没有让你们失望、浪费时间。我也很清楚,好友当中,很多人和我会在某个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因此产生亲近感,如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在另外的问题上,又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成了对面战壕里的敌人,导致疏离感。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一坨有机物,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人,每一坨都不一样,没有必要为不同而过于烦恼。黑色的幽默,蓝色的科普,红色的调情,白色的师训,黄色的说教,…。 美好的世界是五花八门的,我们感恩这个多彩的世界,也在其中一偶好自为之。

           我这两年的博文,上的照片比较多,主要是想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去学点摄影技能。过去在野外走路,我多半会戴个iPod听音乐、跟着学唱歌。现在却是拎着相机,纪录一路的风景。看和听都挺享受,但大部分时候,两者不可兼得,否则人走着走着掉山沟里就麻烦了。人在外面跑,安全最重要。我博文数量不多,很多附带有照片,有些有不少的照片,这样做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再好的东西,看多就烦了,何况我的还不够好。但这样做对我来说比较省事一点,一件事说完就拉倒,否则就没有时间纪录下面的事了。

           因为照片上得多,我的博客到目前为止,占用了科学网2.3GB的存储资源。如果不是占用资源最多的,也是最多之一。这个资源,以市场上卖的闪存价格计算,估计得有几十块人民币,够吃一顿像样的午餐了。以286时代的储存体积计算,2.3 GB会是多大一块,我想像不出来。这些照片给科学网带来了什么,我也不知该怎么估算。希望那些数码的照片,没有荒废宝贵硬盘上的一偶。设定了三年时间,学习用数码单反相机来摄影,现在时间到了,以后我会慢慢少上照片。

           我的照片从不加边框,过去没有解释过,现在说明一下三个原因:第一,尽管有软件可以帮忙,给每张照片加框还是要用点时间的。讲究点的话,不同的照片要配不同的框,才能更好体现主题。我不愿意用那点时间,就偷懒了。第二,科学网博客界面,不是理想展示照片的地方。一篇博文打开后,博主头像下的一长溜空间都浪费了。在有限的屏幕上给照片加框,减少了本来就不够大的照片范围,让读者费眼神。第三,我自己是个不喜欢受约束的人,照片已经有了方圆,就不要再约束它们了,让它们在人们的想像中自由地延伸。一个多少有点牵强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自己对博客的定位,我通常写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多是自己经历的,别人没有的事,网上也很难有同样的故事。这个被无形的网罩着的世界,要成为一个有点用的人,方式之一,就是保持点自我和不同。我的博文几乎都发在《生活其它》栏目中。博客对于我,只能是《生活其它》,我理解为《其它生活》。我的大部分博文,也没有别的栏目适合放进去。现在每当发博文时,点这个栏目成了习惯。偶尔讲点决定国家命运、世界前途、宇宙未来的大话题,想都不想,直接点《生活其它》,贱卖了。

           有一桩事一直烦扰我,过去就有博友留言提过,大体的意思是:你写的博文还行,缺憾就是在网上不掐架。我很理解这种心情。掐架是网上的头号娱乐手段,对于看热闹的人们来说,那就是打鸡血。我一直都没明白,商业化这么发达、无孔不入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去开个掐架的电视节目呢?找个帅哥警察戴着钢盔做主持人,把喜欢掐架的人请到台上尽情挥洒,可以文斗但不能武斗,那节目一定会比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还要高。掐架双方能过瘾,电视台可以赚钱,三赢的局面,怎么就没有人去做呢?还是创新思路上有问题。

           网上被娱乐的人们永远都是赢家,但对于掐架的当事人来说, 躲在屏幕后面,酸甜苦辣,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个中体会,能快乐吵架的人不会多。此外,掐架需要棋逢对手,对方剑未出鞘,就知道它会往那里走,这样才有味道和过招的念头,否则泥巴仗就没有意思了。我天生胆小,很怕吵架,尤其怕红线下的吵架,弄不好会触电。也知道掐架要花时间和心情,这我过去就说过。能维持现在的博客,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付不了吵架。对因此减少了的娱乐性,我很抱歉。碰上要吵架的事,我会先把白旗举起来:你赢了。

           另外一个不想掐架的原因,是我知道很多人拿鲁迅来做榜样,怎么把骂人的话说得刻薄到家才能让自己开心,兼得一点胜利了的感觉。这真的是糟蹋了鲁夫子。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鲁老爷子还在,他要么在黑牢里对着铁窗呐喊,要么在绍兴镇上开酒馆,对所有进来的客人都笑容可掬。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状态,都不可能是鲁迅,只是鲁鬼而已。鲁迅也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以后,自己的名字,成了骂人者的标签和借口。我在中学和高中时,生吞活剥,读过很多鲁迅的文章,或者说是全部文章。也曾想在那样咨讯闭塞的年代,去研究鲁迅,比如去解释阿Q的Q的起源。当然是不知天高地厚,一通胡说八道。很多年后,读到夏志清有关的考证,知道了那光头带条小辫子的Q是怎么回事,让我回忆起当年的无知无畏行为,叹为观止。那个时候,也模仿过我认识的鲁迅风格,去讲尖酸刻薄的话、写让人难堪的字,挖苦同学、挖苦老师,尽显那个时代常见的劣迹。最后发现,红线下的勇敢和激昂,基本上都是在做阿Q,或者是被人愚弄,再或者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找不到他的思想体系,也再见不到能背负历史使命的脊梁。可以庆幸的是,我们不用去面对鲁迅面对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流行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首甘为孺子大牛”。脂粉英雄,实惠高尚。

           还有一件小事,趁这个机会说一下。过去的三年中,每到9月9日,我会到青水洋博主的博客(青水洋的博客)上去留个脚印,纪念我们这位曾经的博友,同时证伪下面这个陈述:科学网虽然有很多圣人,却是一个人走茶凉的地方。我能记得这个日子,是因为爱。毕竟我从他的文字中有所得。一个社会对公民的担当,比百万年薪更有意义。我觉得科学网上,知识分子的脑瓜子好使,不至于那么健忘,纪念一下自己的博友是可以做到的。

           无论什么事,再有理、再崇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成事的。青水洋博主的博客已经掉出博客总排名前一百名,沉下去后,人们很难再见到那个名字。我去了三年,足以明证,以后我不一定再去了。我用三年时间,争取自己能做到,再来说下面这些话:唯有制度化的东西,才能具有真正的社会效应,让大家都能以对社会最好的方式行事,哪怕是那么微小的一件事,有关一个过去了的、并非英雄的普通人。所以我非常希望科学网能在某个角落,建立一个专栏,简单地用“曾经的博友”命名,或者干脆就是“科网神社”,把所有过世博友们的文字都放在里面,让我们能够常常去怀念他们,以提醒我们习惯了向前看的大脑,不要忘记曾经的博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碑会越来越高。无论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不同观点,说起话来互相恨得咬牙切齿,但在这里也是朋友一场,活着的人最好不要忘了过去的人。敞开心胸,偶尔回去看看他们的文字,留个脚印,是一种祭奠。总之,不要忘却。一个人的忘却、一个网的忘却、一个社会的忘却,都是相关联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就像现在的雾霾天气,有谁能说和自己追求更大的房间、更好的车子、更好的饭菜一点都无关呢?为了现在而忘记过去,未来会在哪里?各位还记得科学网老博客的模样吗?我在科学网改版前,截过我自己老博客的图,基调是天空的蓝色。如果没有那些照片,人家说老博客的所有界面都是白色的,没有红线和铁丝网,你会不会相信?

           在一起六年了,人生能有几个六年? 发点感叹,你懂的。同时也在问,在这里写博,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想来想去,仍然是过去的说法:不要写错别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守着自己的东西,喝茶、喝酒、喝粥、听呵,18般的武艺,有你能懂就足够了。

 

奉送《鸿雁》-呼斯楞:

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1769662262/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734589.html

上一篇:期待着《自然》的纠错
下一篇:院士增选vs.学术造假
收藏 IP: 74.105.213.*| 热度|

94 刘艳红 刘用生 陈学雷 魏东平 王桂颖 刘洋 彭思龙 武夷山 苏德辰 王德华 王善勇 张志东 赵美娣 张忆文 熊李虎 何士刚 李泳 曾红 王春艳 段庆伟 严海燕 陆俊茜 文双春 吕喆 白小川 何青 李健 鲍海飞 李东风 罗会仟 孙永昌 陈湘明 黄庆 吉宗祥 张海霞 汤薇 董全 孟羽 贾伟 杨连新 钟炳 伊金垛 许浚远 徐建良 张洁 李宁 褚昭明 李土荣 耿小昭 杨正瓴 赵序茅 曹聪 周可真 蒋永华 李霞 黄彬彬 姜虹 罗帆 赵凤光 李侠 刘敏 任胜利 张婷婷 郭胜锋 陆绮 戴德昌 水迎波 余昕 金小伟 戎可 陈沐 王启云 陈小润 朱志敏 李天成 沈文锋 汪梦雅 陆泽橼 曹小晶 邓旭坤 俞立 李岩 刘立 龚直文 dulizhi95 anran123 biofans crossludo zhangcz07 nimingtinghao tuner lbjman supervolcano seeker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