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唱给你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ycindy 北医临床八年制学生

博文

四周一觉香港梦(二)

已有 5726 次阅读 2011-9-24 21:5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香港梦

香港医学教育及医学生

除了香港的医院,此次香港之行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莫过于香港的医学生们。我一直很好奇香港是怎样的医学教育模式,也想知道这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同龄人与我们有多大差别。

 

医学教育

香港一共只有两所医学院,分属香港大学和我们此次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模式不同,香港医学院和内地一样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收取新生,依据会考成绩(香港的会考并不是单纯考大学的要求,即使不读大学,出去工作时用人单位录人也需要看会考成绩,对于选择读大学的学生,会考成绩就相当于我们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录取分数线也往往位于其他专业前面。

香港的医学生通过5年的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先进行1年的驻院临床实习,如考核合格就能注册成普通科医生,可到社区基层医院行医。如要成为专科医师(如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则必须在专科学院认证通过的公立医院(培训基地)再经过至少6年的专业训练,通过多次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成为院士即专科医师。住院医生首先要进行2-4年严格的初级(基础)专科训练,才可以申请参加初级专科医师考试(中期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拿到合格证书,才可以从事普通专科的工作。基础专科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学员学习核心技能,并通过评估及处理疾病,为高级专科培训做好准备。如要进一步从事亚专科工作,则必须继续参加2-4年严格的高级专科培训,才可以申请参加高级专科医师考试,即院士考试。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可以从事亚专科的工作,成为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的院士(即会员)。

香港的公立医院和公营医疗服务都是由医院管理局管理的,医生的驻院实习和专科医师培训,也是统一由医院管理局调配和发薪,住院医师每月薪水为4-5万港币,远高于香港社会平均薪资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专科医师的6年专业培训、监察和考试,均由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负责。医学专科学院下属的15个分科学院具体承担制订各专科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训练及考试任务。

 

医学生

在香港,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被分别称为“Med+年级”的学生。他们Med1Med2上医学基础课,Med3一年学习内外科同时在病房见习,Med4一年见习妇产、儿科、精神医学、家庭医学等中小科,Med5再轮转一年内外科。我们去那边内科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结队里的医学生们经过(题外话:和港剧、美剧里看的一样,这里的大夫穿白大褂大多不系扣,敞着衣襟在医院里白衣飘飘地走过,很是帅气+风流倜傥,可惜我们的白大褂过于宽大,没法学样,着实一阵羡慕嫉妒恨啊)。有趣的是,仅从香港医生里面穿的衣服,就能大致判断出他们的身份,穿深蓝色刷手服的是Med3-5的学生,穿天蓝色刷手服的是Intern,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不是刚进临床还没来得及团购刷手服的Med3小盆友,就至少是培训医生或以上,而到顾问医生这一级的大夫,白大褂都像是量身定做的,胸前绣有医生个人的名字(如Dr Yin Yet Lam),非常体面整洁。

起初以为Med 5的学生应该像我们的实习医生一样开始帮忙干活了,却发现他们只是在病房里见习着、游荡着。但是,他们并非无所事事,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在各间病房搜寻有体征的病人,相互分享找到的病例。他们的分享方式很有意思,只有一个人知道那位病人是什么毛病,其余人通过问病史、查体来猜测病人的诊断,时常可以听见他们在看病人时说“先别告诉我,让我猜一猜”,“你猜猜看,这是什么病,不要先看答案哦”。这种方式既充满了趣味和挑战性,也能训练基本临床技能,锻炼临床思维。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出团队式学习的魅力。

他们自己找病人、看病人的这些活动都完全靠学生自觉和组内成员的相互敦促,并没有带教老师的监督、查考勤之类,但还是经常看到那些香港学生在病房里呆到很晚才离去,有时为了看到一个体征,他们会耐心地在病房里等待许久。我们还能偶遇几个“学术男”,总能把问题分析地头头是道,他们的临床知识之扎实可见一斑,令人汗颜。除了见习,学生们还需要跟教授预约床旁教学(Bedside tutorial),因为教授很忙,通常1-2周才有一次,他们都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甚至于不太乐意我们这些交流学生参加。有幸旁听过2次,这种tutorial的形式是由学生汇报找来的病例,每次汇报由本组学生轮流负责,教授提出问题,主要由汇报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然后由教授带着一起去看病人,从病史、查体、临床诊疗思路各个方面讲解、分析。

此外,他们还有40人一堂的讲课,类似于我们的PBL教学,教授以ppt的形式给出病例,按座位顺序逐个提问学生,问题主要围绕诊断、诊疗思路、下一步处理、治疗原则等进行,都非常临床。有的学生答不上来,有的却能对答如流,让人佩服。有几次我们也被提问到,用英语回答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那种感觉还是蛮挑战的,尤其是有一堂传染病的课,提到很多微生物名词,我们医学英语的捉襟见肘瞬间暴露,想着中文名,英文却怎么都吐不出口,非常窘。

听完课的感觉就是,香港医学生怎么懂得这么多?我想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他们学习内容广,大到内外妇儿,小到眼耳口鼻、精神卫生,科无巨细都有系统的学习,为全科医生培养打下扎实基础;其次每科学习时间长,内外科见习一共用2年时间,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并结合临床学以致用;再次,个人感觉香港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通常一个科还没转完一半,课本基本已通读过一次,听他们的大课,教授讲的无非是些提纲挈领的东西,除了语言换成英语外,与国内没有太大区别,而上小课时他们体现出来的临床知识积累,却远要丰富的多。另外,他们团队式学习的氛围比较好,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们的临床教学管理更为严格,但学生积极性却不够高,团队学习意识较差,这种差异的产生或许包括体制、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短时间内无法一一深究,但他们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855-490057.html

上一篇:四周一觉香港梦(一)
收藏 IP: 218.249.94.*| 热度|

4 杨远帆 赵凤光 董志刚 qiji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