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单身户的增加已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既然如此,比起哀叹和警告,积极地去思考应对之策才是要紧事。
在大规模的调查当中,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低于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的。那是因为独居老人的贫困率往往更高,而且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
即使健康状况开始恶化,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也不太会降低。其实,别人虽然关心你会不会疼,有什么痛苦,但这终归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你的疼痛,所以,你就算说出来也没什么用。独居的老人应该早就看透,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反正有什么病痛也只能自己承受,没什么好对人言说的。
老两口共存的秘诀就是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互不干涉。最理想的晚年是,两个独居者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寂寞这种情感很多时候是暂时性的,一旦过了某一时期,你就习惯了。
决定老年生活满意度的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拥有真正信赖的朋友(亲戚),以及随心所欲的生活。
①老人不应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②比起有钱,更应该有人(亲朋好友);③不迁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容易死亡的时代。
一个社会要实现长寿,其营养水平、卫生水平、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必然要全方位提升。
一具没有褥疮的干净遗体,可以很好地证明死者生前受到了悉心的护理。正是靠着无数一线人员的努力,日本今天才拥有了这种世界级的护理水平,对此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怨叹。
“健康寿命”指的是平均寿命减去“虚弱期”后所剩下的时间,是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时期。
而“虚弱期”指的是健康状况不佳、日常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时期。
医疗的目的是治愈,而不是死亡。居家临终的情况下,医生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尽量减少无谓的医疗干预,二是在老人去世以后开具死亡诊断证明。
在养老机构,你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可以在里面进行。这种地方我们称之为“全控性机构”(total institution),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监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
没有一个老人喜欢养老机构和医院。这是我在实地走访后得出来的结论,对此我深信不疑。医院不是根据患者方便与否,而是根据医务人员方便与否来规划建造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医院,是因为我们坚信自己迟早会出院。可是养老机构不同,一旦进去了,就要到死才能离开。
在医院做临终关怀的成本最高,其次是养老机构,最低的是居家临终。
孤独死的人,生前就过着孤立无援的生活。孤立无援的生活会导致孤独死,所以只要活着的时候不是孤立无援,有自己的朋友圈,就不必害怕会孤独死。
在超级老龄化社会里,死亡是可以预见的,是缓慢到来的。因此,有机会的话,完全可以先跟临终者告别,表达感谢之情,不一定非要留到最后一刻。
活着就要吃喝拉撒,保持清洁,也就是护理的三大块:进食、排泄、洗澡。只要这三块的护理没问题,老人就能活下去,每天醒来以后也就能愉快地度过一天……而在这些护理的背后,是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努力。
入住养老机构到底是为了谁?与其说是为了老人的幸福,不如说是为了让家人安心。
走向死亡的人,他们的心情会变化,会摇摆不定,会像过山车那样忽上忽下。作为自己的选择,可以一直犹豫到最后。
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在“失去的90年代”所完成的变革当中,护理保险是直接影响每个家庭的最大变革。日本向护理社会化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虽然仅仅是“一步”),惠及诸多老人及其家人。
我知道根本无法奢望生前健健康康,死时十分突然。
死亡就像一条下坡路,我们只能缓慢地走下坡去: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吃不下饭,喝不下东西……然后某一天停止呼吸,人们说这就是临终了。
衰老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死亡的概率是100%。一个人生活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一个人死去也不是“孤独死”。所以,发明了一个新词——“在家独自临终”。
有的人担心自己老了以后需要人护理,所以现在拼命做各种保健操;又担心患上认知障碍症,所以现在拼命做各种预防认知障碍演练,但是,比起这些努力,我们不如去建设一个即便需要护理也能让人感到安心的社会,一个即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一个即便有残疾也不会被杀害的社会,而要建设这样的社会,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4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