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关系本身,既非善,也非恶,它可以通过情商来改善。培养高职商,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必然会遭遇的一种现实。
可以说,在上班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过着这种“几乎每个场面,都存在着双方力量关系的拉锯式抗衡”的集体生活。有意识地逃避职商的培养,就等同于逃避现实。
公司中经常会存在诸如此类的利害关系,各自的诉求,在各自的立场上也大多是“正确的意见”。
工作上必须讲道理,但它只是说服对方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影响力产生于多种因素:
信赖关系
讨对方喜欢
实际业绩
稀缺性专业知识
影响力具有自我繁殖性。一个影响力形成之后,它会帮助强化其他影响力。所谓职商,其实就是一场“影响力游戏”。
诚然,“多交友,少树敌”是职商的不变法则。但八面玲珑,这种一时的场面应付,也许当时成功了,但过后必定会败露。
长期一起共事,周围的人全都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爱耍小聪明、见风使舵等习惯,即使一时奏效,有朝一日终会被识破。而代价是将彻底失去别人的信赖。
要向每一个人传达“你,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信号。我认为,这是增加同盟的最佳方法。
打招呼,是传达“我认识你”的暗号。不打招呼,其实相当于向对方传达了“你对我来说不重要”的暗号。
认真倾听对方讲话,相当于向对方表达敬意。
打断别人的话是大忌。对方会受到伤害,觉得“自己的价值被贬低了”,内心对你的排斥一定会继续加剧。
夸奖对方,也是告诉对方“你很重要”的一个妙招。高明的人,夸奖对方时则一定会穿插一些具体的场景。被夸奖的人因此知道“你认真观察了我的一举一动”。人们在感受到对方“在看我”“在关心我”时,会极大地满足自己的重要感。
建立互助关系网的方法:从一开始,你有必要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有某种价值的东西。哪怕很小的事也没关系。平时脚踏实地地做好这些事,万一有一天你遇到了困难,一定会有人伸出手去帮你。
如果能在公司内部广泛建立这样的互助关系网,你就拥有一定的职商了。
归根结底,人是无利不起早的。即使出于义务感,也有可能采取对你有利的行动,但是,一旦成为负担,这种互助关系必将无法长久存续。因为对方会开始害怕面对你。所以,冷不防向对方提供过大价值的行为,并不受欢迎。
对报答性不能抱太大期望。
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不求回报,无私地付出。但是,在公司这种现实世界里,没必要去做那样的老好人。更准确地说,根本不应该去做老好人。
人现实地活着,与人应该如何活着,是相差甚远的两个命题。
需要检验对方的言行,看对方是否只是在利用你的善意。假如对方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最好跟这样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当你把私心升华为大义,你就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假装出一副舍弃私心的样子,周围的人还是会发现。倒不如说,因为私心是生存的原动力,所以私心越强烈越好。如果没有强烈的私心,则无法在激烈的职场上生存下来。
多用“为了整个公司”“为了整个部门”这种大义。要认真地思考这种大义,当你把私心升华为大义,你就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即使对方输了这场争论,也绝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你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赢了争论,输在了上班时”
在避免容易引发与对方对立关系的争论的同时,想办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不是说服对方,而是促使对方发自内心地赞同自己的意见。
让对方保持优越感,心情愉悦地与自己交谈。借机为准备已久的道理添砖加瓦,把负责人带到自己的目标里来。巧妙地利用这样的欲望,不仅能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局面,甚至还能获得对方的好感。把对方结为同盟,最终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通过花里胡哨的理论“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其实只能暴露出职商方面的不成熟。
应该表态“我明白您的判断了”,先这样说以表示接受相反意见。这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基础上,冷静地接受有相反意见这一事实。这是将事态向有利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了解对方,才是在争论中获胜的最佳方法。
信息能力与政治能力紧密相关。通过互相交换信息,还能从中察觉公司动向。
很多信息都是公司内正式发布后才知道的话,说明自己的信息灵敏度较低。
通过观察公司内的动向,能够深化对职场人际关系的洞察。
最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能够获取公司内小道消息的环境。不要表现得太义正辞言。而且,听到的小道消息,绝对不能再外传。与爱传小道消息的人之间,最好停留在表面的人际关系。闲话一听而过,适当应付一下,姑且保持获取小道消息的渠道,才是明智的做法。
通过把握预算和人员数量这种表面数字,可以探寻到力量根源的人事权(对人事的影响力)所在。
按照时代顺序向前追溯,搞清楚哪个部门如何扩张了势力,或者怎么衰落下来。就能深入洞察到如今是怎样一个时期。
有可以替代名片的显著业绩的人,自然而然职场地位就提高了。
前提是公平对待每一个人。而后先有意识地取得地位不高的人的支持,是“民意”争取中最有效的做法。
地位较低的人一旦拼起命来非常恐怖。
可以说主管是公司内部最难做的管理职位。经营追求的是“整体最佳”,而一线追求的则是“部分最佳”。两者经常处于紧张关系。位于这一紧张关系中心的,就是主管这个职位。
即使不明确表示“自己是管理阵营的人”,也能坚持这一前提。并且,还能真诚地应对下属的不满。
尽量保证半年一次,至少一年一次,找机会与所有下属面谈一次。面谈的目的不是听取,而是让下属敞开心扉。带着对对方真诚的关心,做出坦率的反应。任何人内心都希望自己被袒护。当你做到对所有下属都公平袒护时,你的向心力会实现最大化。注意绝不能将面谈内容泄漏出去。
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明显高于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即使从客观评价来看人事方面还算不错,本人也可能有不满情绪。
所谓贯彻专业精神,就是舍弃好恶。
最坏的做法是指出上司的缺点。
再怎么差劲的上司,身上都有可以利用的强项。
在当上主管的那一瞬间,就要弄清楚上司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的目标。
要想提高主管的发言权,必须在考虑到“何谓整体最佳”的基础上,再提出部门的想法。
重点在于,要让他认识到这个下属做事从不藏着掖着,对你放心。定期汇报请示,上司会渐渐看不见你。因为他觉得“有什么事,他一定会向我汇报”“交给他很放心”。
人是群居生物,希望与有亲近感的人加深联系,希望增加同盟,以确保自己在集团内的位置。小团体就是植根于这样的人类本能而产生。可以说,小团体乃自然现象。
公司内的小团体状况还可以分为好几类:
无小团体状态。
小团体之间处于健康的紧张关系状态。
小团体之间处于排他关系状态。
小团体之间处于对立关系状态。
公司作为人类集体,必然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权力必须集中。而且,当力量平衡遭到破坏,围绕着权力的斗争必然会发生。要在公司中生存下去,必须冷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这种陷入小团体主义的组织,由于过于执着于自己部门的“党派”利益和权限,成员们的思维很容易走偏。一旦过于顺应小团体主义,往往很可能因此埋下巨大的祸根。
通过经常站回工作的原点,努力改正思维上的偏离,就不至于去冒陷入“小团体主义”的危险了。
未来的事谁都无法预测。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变得重要。此外,不为公司的事患得患失,日常生活时培养这样一种“钝感力”非常重要。重视与重要同事之间的关系。
决不能为了在职场斗争中获胜,而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希望大家务必仔细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叩问自己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内心真实的答案。只要认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职场上的输赢也就无足轻重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1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