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迎波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ychan 学医的,知道很多病治不了;做科研的,发现真理很难找......

博文

为何国内学者不喜欢使用其学术机构邮箱? 精选

已有 55015 次阅读 2013-12-30 12: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电子邮件

在美国常遇到有教授,杂志编辑来问询他们收到的中国邮件真实性,其原因是中国的学者常不使用学术机构的官方邮箱。有时很正式很重要的通讯,比如投稿文章,申请博后或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等,国内学者留下的联络邮箱常为普通公共邮箱,如hotmail.com, 126.com,163.com, QQ.com,sohu.com,sina.com, yahoo.com,……等等。 

一位杂志编辑对来自中国的稿件不放心,不是因别的,单电子邮箱地址就闹的他很糊涂。在经历过一些不愉快事件后,这位编辑曾问我:“我如何能鑑别这个邮箱不是冒名注册的呢?”“为什么中国学者不能在email上做的更专业些呢?” 此外,还听说有人冒充导师注册一个公共邮箱给自己写推荐信的事情……这些漏洞让少数人有了造假机会,但几颗老鼠屎的后果是给大多数无辜中国学者的信誉带来了莫须有的阴影。

在美国大学,任何人,不论你是学生,访问学者,教授,工人,技术员,甚至暑假见习生,从加入那天时,学校会给你建立一个专有的带有其大学后缀的edu电子邮箱。这个邮箱是代表你所在学校的唯一官方联络途径,是一个电子身份。在工作中这个代表其官方邮箱的重要性不亚于工作证。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代表ac, edu官方电子邮箱是学术专业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什么中国学者的电子邮箱中普通公共邮箱居多,而代表其学术机构的官方邮箱使用的少?我问过不少国内朋友,大致理由如下 1)不喜欢用;2)不好用;3)我是学生我没有(部分);4)学校网站经常坏;5)压根没申请过……

不是说学术交流不能使用公共邮箱,但作为大学和学术机构,在正式学术活动中应该提倡使用带有学校后缀的ac.cn, edu.cn邮箱为宜,因为这代表着专业,正式,以及在校身份的唯一性。收件人通过这个邮箱可以初步查询寄信人的真伪。除了建议个人使用外,学校方面应该做好电子邮箱的管理工作,应确保学校官方邮箱安全,通畅,方便。听说部分学校邮箱只给正式员工,而学生没有。还听说有的学校给学生邮箱但使用有诸多限制。只要是学校的人,应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校正式邮箱。中国同名同姓人多,学校也应该做好区别,确保其唯一性。另外对于离校的人,校方邮箱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关闭。至于安全性,学校的邮箱理论上可以做的更好,因为以学校力量集中管理校内邮箱,有专业人士对付黑客,网络钓鱼,广告滤过,强化保密性能等发明应该远胜于个人和公共网站的邮箱。 

电子邮箱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早已代替了私章文件,目前更代替了纸质文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正式通讯方式。中国各校之间发展可能不同步,重视程度也不一样,造成暂时比较混乱的局面。学术行为无小事,小小邮箱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投稿造成编辑质疑;申请学校造成学校担心;申请学术活动被认为不专业等。希望小文抛砖引玉,提醒各位注意,更希望各个学校重视,让小小邮箱很快跟上世界潮流,成为更有效的专业工具。


有关edu网址历史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u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4301-754152.html

上一篇:福田先生为何悲剧了?
下一篇:抄袭,抄袭,越抄越奇!
收藏 IP: 128.252.16.*| 热度|

48 马红孺 杨正瓴 文克玲 李宇斌 刘洋 陈湘明 李学宽 刘全慧 许培扬 陈小润 王振亭 罗德海 李世春 戎可 蔡小宁 刘钢 魏东平 戴德昌 刘淼 林涛 余昕 吴国胜 曹聪 周春雷 赵凤光 林青 许承明 徐绍辉 陈冬生 曹建军 罗帆 赵美娣 戴幸华 杨金波 罗朋峰 齐江涛 何学锋 姚强 陆绮 biofans yiduzhe aichengzhang jimiyg dulizhi95 Joneyao xuexiyanjiu layota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