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大鹏何以冲九天 ——1905年物理奇迹年探源

已有 7812 次阅读 2013-10-30 15:59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爱因斯坦, 科学史, 奇迹年

按:这篇文章是网络首发,但是完成于8年前——2005年。那一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物理年,旨在纪念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100周年。我当时在东华大学读硕士,恰好之前参加湖南科技出版社一征文活动,得到一个奖励(大概是二等或三等奖,忘记了)。是送我一套爱因斯坦全集前5卷。这成了我完成该文的宝贵资源,我当时以此文参加了当年12月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科学史年会并做了宣读。为保持原貌,拙文不做任何改动。现在看,文章一些地方还能粗拙,还望读者朋友见谅、方家指正。图片为临时插入。

前天我发了一篇有关科学史上的奇迹年的文章,此文算对其中第二个奇迹年(1905)的一个注脚吧。关于探讨1905年奇迹年的文章,有兴趣者可参考许良英先生在2005年第2期《科学文化评论》发表的“爱因斯坦奇迹年探源”一文以及李醒民先生的一系列论文。这两位先生是研究爱因斯坦的大家。


                              大鹏何以冲九天

                                   ——1905年物理奇迹年探源

                                                       史晓雷

摘要:1905年是人类科学史上,尤其是物理学史上的奇迹年。这一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完成的6篇论文宣告了自牛顿科学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科学狂飚的到来,身为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专家的爱因斯坦成为了这场革命的领袖和旗手。本文试图从爱因斯坦早年的性格特征以及具备的科学素养两方面着手探求“物理奇迹年”的原因,揭示他成功的必然性并澄清人们对早年爱因斯坦的一些误传。

关键词:爱因斯坦  物理奇迹年   性格特征  科学素养

 

2005年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物理年”,德国和瑞士干脆称为“爱因斯坦年”,旨在纪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及他逝世50周年。1905年,的确是人类科学史上,尤其是物理学史上的奇迹年。这一年,身为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三级评审专家的爱因斯坦写下的6[](当年发表4篇)论文如晴空一声霹雳,如漆夜一道闪电,宣告了科学史上自牛顿革命之后又一次科学狂飚的到来。这一年他的科学成就涉及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三个领域,除了牛顿在1665年-1666年因伦敦的瘟疫回到家乡乌尔索普那段时间的创造力可与之媲美外,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为科学大厦做出如此奠基性的贡献。德布罗意(de Broglie)在谈到这一奇迹时说:“爱因斯坦以非凡的精力,在同一年里建立了今天主宰着全部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一个,并且对另一个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主要的贡献。”(1P260

本文不打算就爱因斯坦这几篇论文在科学上所产生的影响作详细分析,因为这是任何一本哪怕是通俗的介绍爱因斯坦生平的书籍中都不会错过的内容。本文主要试图对1905年之前的爱因斯坦性格特征以及他具备的科学素养着手分析他创造奇迹的原因。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些奇迹决不是什么“上帝的垂青”,而是他矢志奋斗的结果。

一、性格特征

如果从爱因斯坦早年的性格特征来搜寻他日后成功的原因,那么他强烈的好奇心,顽强、坚定的信念,追求独立自由的“叛逆”倾向是非常突出的。

1、  好奇心

爱因斯坦从小就拥有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感觉我们周围的经验世界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1P3),对其凝视沉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他。他小时候偏偏有这种“解迷”的情节,他最爱玩的两种游戏之一就是猜谜一类的智力游戏。他的第一次惊奇是当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一个罗盘做玩具,指南针明晰、确定的行为给了他“一个持久而深刻的印象”。(1P5)还有他在12岁时,他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书中那些尽管不是显而易见、但却可以可靠证明的命题使他“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就在他拿到这本“神圣几何小书”之前,他的叔叔雅克布(Jakob)曾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过他,但他不满足于书中已给的证明,经过自己的努力,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证明了这条定理。这对他好奇心的满足,用他妹妹玛雅(Maja)的话而言:“获得这样的结果,这个孩子感到莫大的幸福。”(2P65

青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对科学研究中巧妙的实验设计和杰出研究同样表现出了自己的赞叹。16岁所写的他的第一篇科学文章中他称巧妙的赫兹(Hertz)实验是“令人惊奇的”;(2P9)在他190081给米列瓦(Mileva,后来成了爱因斯坦的妻子,因为本文多次提及她,下文用M代替)的信中提到他读了基尔霍夫(Kirchhoff)关于刚体运动的研究时,称这项伟大的工作令他“惊叹不已”。(2P231)爱因斯坦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成为连接他身处的经验世界和思维世界的桥梁,以至于他认为“这个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1P4

2、  顽强、坚定的信念

19533月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合作者米萨姆(Muhsam)的信中写道:“是好奇心、顽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我最终实现了我的理想”。(3P14)我们再从他小时候谈起,上文讲到他最喜爱的一种游戏,另一种是一些需要持久耐心的活动,比如用线锯做细工活或者一种类似搭积木似的利用拉杆积木匣安装复杂建筑物等。玛雅说:“他最喜欢的还是用卡片搭起多层楼房,他的闲暇时间都花在这上面。”(2P62)他不到十岁时候就能搭起十四层高的“楼房”了,而这是需要很大耐心和顽强毅力的。正是小时候这种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玛雅指出:“许许多多人,一生中也许有过绝妙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法,而他们依然是一事无成。只有靠顽强的毅力,不清除一切不明白的地方决不罢休,不克服一切困难决不罢休,一个想法才能形成为真正的天才思想。”(2P62)上中学时,爱因斯坦为了自己证明书中的定理,常常“潜心求解,连续好几天坐着,得不到解决绝不松手”。(2P64)这种性格也显示了他充分的自信。即使在1900年他从瑞士联邦技术大学(ETH)毕业后,其余同学都留校任助教而他四处谋职、接连碰壁后,他也始终未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和科学目标失去信心。我们以他在ETH毕业后求职这段经历中的表现看看面对困境他是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的。

19007月他从ETH毕业后,首先是因为他的“叛逆”个性而丧失了担任韦伯(Weber)教授的助教职位。其后他获知胡尔维茨(Hurwitz)教授的助教马特(Matter)已经获得一中学教师的职位从而余下一个助教的空位,他923提出申请,他收到了答应考虑的回复,26日又向胡尔维茨询问,直到103仍未收到答复。但他依然信心十足,在给M的信中他对自己的成功“不抱任何怀疑”。(2P248)但最终这个职位留给了他人。1011他给海伦尼(Helene)的信中谈到他和M都没有获得职位紧靠给别人补习的钟点费维持生活时说:“这岂不是流动手艺人的生活,或者简直就是吉卜赛人的流浪生活吗?然而我相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至少也会根跟平常一样很快活。”话中虽然有些戏谑,但丝毫没有气馁的迹象。1213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由毛细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并投给了德国的《物理学年报》,该论文于190131发表。他以此为契机,39向莱比锡大学的维纳(Wiener)教授,31943两次向莱比锡大学的奥斯特瓦尔德(Ostward)教授申请助教职位。44在给M的信中他自信地说道:“不要多久我就会以我的投标来给从北海到意大利南端的所有物理学家增光”。(2P268)真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当申请没有得到一丝反馈时,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410M的信中说:“但我决不因此而气馁,而且我已经戒绝了怨天尤人,这种怨气主要还是由于虚荣心受到了伤害”。(2P270)自从毕业后直到19015月他到温图尔特技术学校担任两个月的代课教师之前,甚至可以说在19026月任职伯尔尼专利局之前,爱因斯坦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连他的父亲都背着他向奥斯特瓦尔德“求助乞援”,但他面对逆境表现出的顽强、坚定信念孕育了日后他在奇迹年跃步云颠。

3、  追求独立自由的“叛逆”倾向

对创造者而言,对传统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印象中,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初科学革命的开路先锋,并且已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象征符号。这不但表现在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巨大的魄力抛弃了牛顿以来的绝对时空观,而且体现在他解释光电效应中大胆地提出光量子理论。后者使得沉寂了多年的光的微粒说“起死回生”,连当时鼎力支持相对论的普朗克(Plank)也认为他走得太远了。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中找到答案。玛雅谈到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时说:“与欧洲一向流行的以过分操心的监护内容的教育体制截然相反,这个男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自由的习惯”。(2P61)三、四岁的时候便能独立穿过慕尼黑最繁华的大街。1889年他进入了一所名叫卢伊特波尔德的高级文科中学,这所学校不仅教育方式陈旧、僵化,而且弥漫着德国军国主义的气息,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爱因斯坦对这种窒息的教育方式极其反感,他曾就此段经历与他后来就读的自由的阿劳中学对比时说:“与德国一所权威高级中学相比较,使我清楚地了解到能让学生自由行动和具有责任感的教育,比起依赖权威和野心约束学生的教育真不知道要优越多少。”(3P27)玛雅也谈到爱因斯坦在这个学校的学习“感到很不愉快,大多数学科的教课方法使他厌恶,……这个学校的军队风气,要使学生在早年就习惯于军队纪律那种崇尚权威的系统训练,也让这个少年感到特别不痛快”。(2P67)爱因斯坦认为青少年时代科学欲望的培养必须要有宽松的自由。他189510月进入阿劳镇的州立学校(即阿劳中学)修完他的高中教育,这个学校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学校毕业时,他的笔试平均成绩为 $5\tfrac{1}{3}$ (满分6分),是九名考生中最高的。特别应指出的是,与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思想实验——追光实验,便是在阿劳中学萌发的。这难道是巧合吗!

追求独立自由,就必然表现为与对权威的怀疑和对传统的“叛逆”。12岁那年,他因读到一些通俗的科学书籍,使他认识到宗教的欺骗性,他信仰宗教的经历也嘎然而止。晚年他回忆说:“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到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它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1P3)爱因斯坦独立不羁的个性在后来ETH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自己不喜欢的课就索性不上,但是省下来的时间他用于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后来他回忆这段时光:“于是我带着几分负疚的心情,逐渐学会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学习那些适合我的求知欲望和我的兴趣的东西。我以急于知道的兴致听懂几门课,但是我可‘刷掉了’许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的大师们学习。”(2P67)极有可能因为他“不循常规”,称韦伯教授为“韦伯先生”而不是“教授先生”,才使韦伯没有把助教的职位让给他。这种个性在学习科学理论中的表现使他极具批判眼光,能很快抓住问题的要害之处。1901430M的信中谈到自己正在学习玻尔兹曼(Boltzmann)的气体理论,他评价说:“全部都很精彩,可是太不重视与事实相对照”。(2P278190178他给约斯特·温特勒(Jost Winteler)的信中谈到他对德国物理学家德鲁德(Drude)金属电子理论提出两条具体意见,但是德鲁德的回复使他很失望。他以讥嘲的口吻写道:“我又结识了这类人中一个可悲的家伙——一位第一流的德国物理学家。……他竟以暗示来回答我,说他的另一位(从不出差错的)同事也持相同的意见。我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精练的论文来训斥这个人。权威冲晕了头脑是真理的最大敌人。”他犀利的批判眼光后来在专利局的工作中得到了用武之地,因为审阅专利就是要用反驳、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作品。正是在伯尔尼,他用类似的方法审视经典物理学大厦后,以他的勇气和智慧为新物理学开辟了道路。

二、科学素养

我们时常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就是认为1905年爱因斯坦从一位普通的专利局小职员一夜间名声雀起。甚至国内好多民科(民间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榜样”,在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情况下毅然向歌德巴赫猜想进军,也试图创造科学史上的奇迹。其实爱因斯坦当年的科学成就在科学界的理解程度,如同黑格尔所说的“听众中只有一个人理解我,却又误解了我的意思”。尤其是光量子概念,迟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同。我们后来之所以称那一年是“奇迹年”,并不是说当年的轰动效应像今天的“超级女声”似的而称之为奇迹的,而是因为爱因斯坦当年的科学论文对物理学转折时期的奠基性贡献而言的。同样可以说明爱因斯坦并非“一夜暴富”的理由是他190910月才正式离开专利局到苏黎世大学的。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成长中积累的科学素养来追寻他那一年硕果累累的原因。

1、少年才华

爱因斯坦小时候已经崭露头角(尽管他开始说话比较晚),最早的一份证明材料是他妈妈葆林·爱因斯坦(Pauline Einstein)在188681致她姐姐的信中说道:“昨天阿尔伯特接到他的分数单,他又是第一名,他获得一份光彩夺目的成绩报告单。”我们已经注意其中的“又”字,说明爱因斯坦当时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895年他从意大利赶到苏黎世,试图在ETH入学,他参加了一次考试,此次考试他未能录取,原因是他对语言学、历史以及描述性的自然科学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不过,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好,以至于韦伯教授都允许爱因斯坦听他的课,条件是倘若他能留在苏黎世的话。但是由于他当时没有获得中学毕业证书,加上比瑞士规定的入学年龄小两岁,他只好到阿劳中学修完他的中学教育。前面已经谈过,在阿劳毕业时他的成绩是最好的。我们可以从阿劳中学的档案中看到他的“强势科目”是代数和几何、其次是物理。就在阿劳毕业考试的法语作文中,他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未来计划”的短文,文章清楚地显示了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理由:“我若运气好,一帆风顺地通过我的各门考试,我就会去苏黎世上联邦技术大学。我在那里待上4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个人的性情喜爱抽象的和数学的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实际才干。”(2P33

2、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恰恰是在ETH的四年,为爱因斯坦后来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学校的理论课程的培养,尽管他逃了一些不感兴趣的课;另一方面是他自学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物理理论。1952714日爱因斯坦给阿诺德·海姆(Arnold Heim)的信中还生动地回忆起在ETH那些难忘的课程:阿尔伯特·海姆(Albert Heim)的地质课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盖泽(Geiser)的微分几何是“教授法艺术的真正杰作”。此外,他还十分喜欢韦伯的物理课,1898216M的信中谈到:“韦伯以非常高超的技巧讲授了热学(温度、热量、热运动、气体动力学),我殷切盼望他不断讲授新的课程。”(2P191)不过,无庸讳言,ETH是一所侧重工程技术知识的大学,物理学相对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前文已经提到,爱因斯坦如饥似渴地通过自学汲取着物理学前沿的理论。1899810在给M的信中说:“我已经归还了亥姆霍兹(Helmholtz)的书,而今正再一次深入细致地攻读赫兹(Herz)的电力传播……。”(2P206910他提到已经向图书馆预约了亥姆霍兹、玻尔兹曼和马赫(Mach)的书,928他说要着手读亥姆霍兹的电磁光学理论了。他为当时物理学洪流的迅猛进展兴奋异常,在1900103M的信中他说道:“我现在在物理化学方面已经懂得相当多。最近30年来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简直叫我心醉神迷。”(2P249)也难怪1901年他在温图尔特技术学校期间有些抱怨地对M说:“很遗憾,技术学校这里没有一个人掌握近代物理的最新情况,我向所有的人探询都是徒劳无益。”(P289)爱因斯坦对当时科学发展的迅猛深有体会,在19011228M的信中说:“米凯耳(Michele)给我一本关于以太理论的书,它是1885年撰写的。这本书的观点这样的陈旧,使人觉得它好像是出自古代。”(2P314)此外,他经常通过阅读德国的《物理学年报》来了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爱因斯坦不但密切关注当时着物理界的最新动向,而且他积极地试图融入到科学共同体中去,他通过书信交流和发表论文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ETH期间,他曾写过一篇有关以太对有重物质相对运动的论文,可惜没有得到韦伯的赏识,当他得知吉森大学的维恩(Wien1898年讨论过以太理论时,他便给维恩去了信。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他与德鲁德的通信,尽管结果令他失望。1900年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立刻给玻尔兹曼寄去了副本,希望能获得他对论文的意见。从ETH毕业后求职期间,他发表的这篇论文成了他很大的“招牌”。他知道试图融入学术界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而这篇论文恰恰派上了用场,当然还有他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在给奥斯特瓦尔德的第一次信中,他称自己是“一位熟悉绝对量度的数学物理学者”。(2P261

3、实践经验

 就爱因斯坦的一生来看,他主要研究的是理论物理。但是一些人认为爱因斯坦只重视理论物理而轻视物理实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1905年的科学成就与他青年时代重视经验事实也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因为任何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的思维总是以经验事实为起点的,其次因为青年时代的他具有经验论倾向(下文详述)。小时候,爱因斯坦的家庭环境也影响了他的动手能力。他的父亲和叔叔经营的公司从1882年就已经开始同电技术有关了,到1885年则专门从事电器设备的制造。此外,对他影响很大的叔叔雅克布还是一位工程师,制造的产品有一些还获得过专利。在这样的氛围中,爱因斯坦对机械设计也有浓厚的兴趣,1895年在意大利期间,他经常帮叔叔搞设计。他的实践能力让雅克布大吃一惊,一次雅克布对一位见习生谈到他说:“您知道,我的小侄儿本来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和我的助理工程师绞尽脑汁考虑了好多天的问题,这个青年人用了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完全解决了。”(3P42)后来在ETH期间,他非常热心于物理实验,而且侧重工程技术的ETH的欧洲一流的电工实验室也为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他曾回忆道:“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物理实验室操作,为直接与观察接触迷住了。”(3P631900830他给M的信中谈到:“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求得到韦伯的好感[],因为他的实验室的确还是最好的实验室,而且也管理得最好。”(全P240)正是得益于他在实验室的实践操作,使得他构思、设计出的关于检验物理理论的实验既简单又有效。18991010他致M的信中说:“我还想出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来判定金属中的潜热是否应当归属于有重物质的运动……。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很简单,不需要任何我们不易得到的仪器。”(2P219190196在致格罗斯曼(Grossmann)的信中说:“我现在想到一个简单得多的方法来研究物质对光以太的相对运动,这个方法只是以通常的干涉实验为依据。”(2P300)后来,当他把这个想法讲给克莱纳(Kleiner)教授时,克莱纳称他提出的实验方法是“可以想得出的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适合的一种”。(2P313)当爱因斯坦就职专利局之后,更使他保持了对实验、技术的兴趣,这种工作对他而言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因为“它迫使你从事多方面的思考,它对物理的思索也有重大的激励作用。”(3P114

4、哲学思维

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不但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有亲身的实验经验,此外还必须提及的是他的哲学思维。这里不谈他青年时代已经显露的卓越的社会哲学和高尚的人生哲学,而要谈对他科学事业有直接影响的科学哲学,当然范围是1905年之前。国内学者李醒民先生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是一以贯之的,是实在论、经验论、理性论、约定论、整体论诸元或者多极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多元张力哲学”。当然,爱因斯坦青年时代尤其在专利局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活动中讨论了许多哲学大师的著作,与科学哲学相关的有:皮尔逊(Pearson)的《科学的规范》、斯宾诺莎(Spinoza)的《伦理学》。马赫的《感觉的分析》、穆勒(Mill)的《逻辑学》、休谟(Hume)的《人性论》、亥姆霍兹的论文和演讲稿、安培(Ampere)的《科学哲学论文集》、黎曼(Riemann)的《几何学基础》、阿芬那留斯(Avennarius)的《纯粹经验批判》、彭加勒(Poincare)的《科学与假设》等。如果从每位大师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来分析也的确会找出他们的“蛛丝马迹”。但是,就1905年之前的爱因斯坦来看,应该说他是一位怀疑的经验论者或者说批判的经验论者,并有些唯理论的萌芽。爱因斯坦本人也曾在一封信中谈到他的哲学转变过程:“从有点类似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理性论者,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找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4P104)爱因斯坦最早接触马赫的著作,是1897年在贝索(Besso)的推荐下阅读勒马赫的《力学史》。正是这本书,使他后来回忆说:“是恩斯特·马赫,在他的《力学史》中冲击了这种教条式的信念;当我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认为,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1P9)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批判成为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锐利武器,他后来也多次提到,马赫为相对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是爱因斯坦也有不同于马赫的地方。首先是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这是受斯宾诺莎以及早年实验实践影响的。其次是他不像马赫那样是十足的经验论,他又有唯理论的萌芽——表现在不泥于经验而敢于大胆假设上,这是受休谟带有理性成分的怀疑论的影响,即概念形成的非归纳、非逻辑性,尽管当时他对此理解得并不充分。因此1905年的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在批判的经验论和唯物论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这些原则为他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爱因斯坦早年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具有的科学素养,旨在说明物理奇迹年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属于内史的方法)爱因斯坦从小具有的强烈好奇心、顽强坚定的信念、独立自由的个性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验实践、独特的哲学思维共同促成了他在1905年建立科学上的不朽功业。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想到当年爱因斯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那样深邃又富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个后来人都会惊叹不已。本文所揭示的这些个性和才华完美地集中在爱因斯坦一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吗!          

谨以此文献给“世界物理年”。

参考文献:

1、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2、  赵中立主译.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杨建邺著.爱因斯坦传.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  李醒民著.爱因斯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按照论文完成的时间顺序,这6篇论文依次是:

A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B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

C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

D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E物体的惯性与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F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

其中BF发表于1906年。一般说的奇迹年产生的3篇论文是指:ACD(发表在同一卷);4篇指ACDE1905年发表的);说5篇者是指前5篇。

[]因为当时他打算利用韦伯的实验室继续作博士论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927-737456.html

上一篇:科学史上的奇迹年
下一篇:第一时间在哈尔滨感受松原地震震感
收藏 IP: 123.83.241.*| 热度|

14 鲍海飞 王春艳 刘进平 张永祥 刘全慧 郭向云 盖鑫磊 李宇斌 余昕 郑融 强涛 周春雷 杨正瓴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