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研究的妙处往往无法体会——从思想与方法角度
热度 3 俞立平 2022-1-28 17:00
郭德纲相声里面有个包袱,“爸爸的快乐你体会不到”,这当然是笑话。 科研也是如此,尤其人文社科领域。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精妙之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思想和理论,二是技术和方法。 具有极高洞察力的高人,其思想高度是叹为观止的,如果你缺少这种洞察力,往往难以深刻体会,即使大致明白其中道理,你也只站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44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别糟蹋好的论文题目和好的论文内容
热度 3 俞立平 2022-1-23 16:24
别糟蹋好的论文题目的意思是,论文题目看上去不错,兴冲冲下载下来后,发现实在一般,扫兴而归,所以简单以貌取人是不对的。 别糟蹋好的论文内容的意思是,有些论文写得不错,干货很好,可惜题目不能体现亮点。仅看论文题目而不下载论文,肯定亏了。 前者的情况要多一些,尤其是发表时间稍长一些的论文,所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70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2021年团队科研工作总结
俞立平 2021-12-31 16:04
2021年的总体感觉是太快太艰苦了,快是不要说的,在35岁之前,我感觉不到时光流逝,35岁一过,感觉一年比一年快。艰苦是疫情下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容易,很多会议没法参加,视频会议的教学和科研效果都很差,也失去了很多交流学习与启迪思维的机会。 2021年,团队又增加了1名青年教师,现在共有3位教师,4个博士,13个硕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4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国家课题申报限项不宜一刀切
热度 3 俞立平 2021-12-23 18:10
根据现有相关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科研人员同时只能在研1项国家级项目。政策设计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提高研究质量,但是一刀切就不对了。 比如国家社科项目与教育部课题不能兼报,但国家社科基金与一些省级课题是可以兼报的,没有理由证明省级课题的难度就小于教育部。 再如国家自科与教育部项目是可以同时申报的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019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关于参考文献的奇葩投稿规定
热度 12 俞立平 2021-11-15 11:20
某杂志规定投稿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不低于40条,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近5年的文献不少于一半。另一杂志规定近3年期刊文献不得少于一半。对这些形式的东西,说实话我是保留意见的,当然,也只能保留意见,哈哈。 第一,规定参考文献数量没有道理。参考文献说白了是服务论文的,如果论文有较大的创新,可能没有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6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12
科学研究中的客户意识
热度 5 俞立平 2021-11-6 11:12
客户意识本来是市场营销中的相关术语,毕竟绝大多数学者是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因此对客户意识理解可能不深,但非常重要。我是那种情商较低的,这方面毫无心得,尤其是年轻时,讲点体会与年轻人分享。 首先,无论课题申请书还是论文,写出来总是要先过评审 专家 这一关的,因此写作中内容、措辞等等必须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316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对待审稿人应该心存感激
热度 10 俞立平 2021-9-24 20:05
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尽管在“破五唯”背景下,论文的重要性似乎有所降低,但是这是从科研绩效考核角度出发的。扪心自问,从事科研工作难道是为了考核?尽管我们都是凡人,避免不了考核,但科研工作的初心是进行创新,学术发表是表明创新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论文能够录用并发表太重要了。 我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706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10
社会科学研究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热度 3 俞立平 2021-8-26 17:22
社会科学研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除了文史哲以外的大文科大致都可以将其视为社会科学,甚至一些侧重经济社会应用的自然科学的某些方面也可以视为社会科学。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对社会科学研究感兴趣,或者即使兴趣不大,身不由己进入这个领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研究方向相当于研究的中期战略,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6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论文写作与投稿中的糟心事
热度 6 俞立平 2021-4-10 19:40
前几天写了篇博客,谈了论文带来的快乐,有快乐必然就有不快乐,下面是论文写作与投稿中的糟心事: 1. 想不出好的点子,有时这种状态能够持续好长时间,比如半个月、一个月。 2. 想好的点子准备着手写了,查文献时突然发现别人的成果发表了。 3. &nb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1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6
学者评价的另类视角——基于解闷视角
热度 5 俞立平 2020-12-3 17:56
主流的学术评价由于评价指标异化,因而产生了“五唯”问题,而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没有有效建立。无论是规范SCI论文的应用,还是代表作评价,并不比综合论文、学历、职称、帽子、奖项评价好到哪儿去,尤其在宏观评价层面。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以上问题,而是几个另类视角: 第一,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无论大学科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864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7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