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认为,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
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有一定的交迭。由于科学活动的产出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科学文献,因此对这类文献进行的定量研究既是科学计量学研究,又是文献计量学研究。同理,用定量方法处理科学信息的产生、流行、传播和利用,则既属科学计量学研究,也属信息计量学研究。但科学计量学也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如对科学创造最佳年龄结构的研究,出重大科技成果时科学家年龄的频度分布规律的研究等等。
由于某种机缘和兴趣,最近本人涉足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研究,重点解决科技评价的基本方法论问题,浏览了一些国外科学计量学方法论类的英文文献以及大量的中文文献,总体上还算是个门外汉,至多刚入门。由于以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经济与技术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对比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给我的总体映像是,与经济学中的定量研究相比,科学计量学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仅国外如此,国内更是如此。最近10年来,在方法论领域,中国科学计量学研究进展缓慢。
不同学科的发展有不同的轨迹,经济学和管理学由于社会影响大,牵涉的环节多,研究投入也大,吸引研究人员多,因此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科学计量学与经济学相比,至多算个小弟弟。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了学科的水平。通常情况下,学科自身的发展几乎是匀速的,如果某个机构某个学科发展突然加速,除了极少数是出了天才外,绝大多数是出现了外在的影响因素,套用经济计量学的术语,是出现了外生变量,比如引进人才,变革制度、政府加大投入等等。在不具备外生变量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也是一种方法。
对于科学计量学这个小学科而言,外生变量的获取也许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各种外生变量因素相比,吸引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从事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工作或许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经济学发展之所以快,是因为有其他配套措施吸引大量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等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科学计量学恐怕难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其他学科研究人员较少,这也正是本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感觉科学计量学计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所在。
科学计量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统计学家、经济计量学家、运筹学家、数学家等等。感觉科学计量学并不缺乏计算机专家、情报学专家,这是由于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我没有对科学计量学研究人员的背景做过深入研究,但是感觉学科交叉远远不够。如果科学计量学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不够宽广,那么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必然是内生的、缓慢的。
因此,建议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在招收研究生时要有所侧重,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科学计量学相关研究机构、教学机构要开设一些跨学科的方法论课程。在申报课题时,要鼓励科学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题等等。
如果国家在经济学领域和科学计量学领域等量投入,那么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必然突飞猛进,短期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并非天方夜谭。因为经济学研究已经相当发达,而科学计量学刚刚起步。希望同道朋友一起帮忙呐喊!
2008.8.18俞立平 于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5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