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球迷的表现:
重要的比赛一般要看,不过有重要的事情不看也行;
比赛阵形啥的基本不懂,什么是越位也不懂;
除了少数几个球星,基本上分不出场上是谁;
看比赛时还是要玩玩手机,只要不进球,似乎不感觉到损失;
一般不太重要的比赛,只看进球集锦;
不太追求现场感,比如网络电视慢一两分钟无所谓,实在不行第二天也可以看录像;
对于真球迷的狂热举动茫然不解,比如哭泣,愤怒等等,当然也不能理解半夜两点看球;
……
下面谈正题:
第一,足球比赛比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双方人数相等,所以比较公平。但是在科研中,有时拼的是数量,大团队肯定比小团队占优势,小团队只有辛苦加班才能缩小差距。
第二,球星岁数大了,肯定不行。科研不是这样,有的学科,到了一定的岁数可能刚刚成熟,相反20几岁的年轻人如果积累不够反而不太容易出成绩。
第三,进球既靠水平也靠运气,运气不好,你再努力似乎也没用。科研似乎也是如此,尤其是申报课题奖励之类,现在教师是最大的合法赌徒,写论文,报奖励,拿课题,似乎都不是自己决定了的,不过如果一直努力,总会有收获,收获大小取决于运气和努力,还有更重要的天赋。不能谈天赋,这东西有点玄学的味道,哈哈。不过,努力可以达到中等水平,顶级水平还是靠天赋和努力,在中国可能还要加上运气。
第四,早期足球比赛黑哨较多,现在明显少了,因为随时可以看录像,有监督机制。科研中目前这种监督机制还有待探索。
第五,球队靠团队合作,合作很重要。科研也讲究合作,不过要看学科,有些学科其实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这一点和足球比赛不一样。C罗、梅西之类的球星如果做科研,在某些领域更容易出成果,而且不太容易老,至少每年拿上亿的年薪到60岁。
第六,争办世界杯的主办国也是政府的面子。对于重要学术会议,许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原理一样。
2018.7.1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4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