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土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rtuser 非虚构写作,诚实行动。

博文

寻路中国

已有 3616 次阅读 2012-12-1 12:2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寻路中国

读完《寻路中国》,再翻看本书作者彼得•海勒(Peter Hessler)简介,他获得《华尔街日报》的盛赞“关注现代中国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果然不虚此衔。另一位关注过中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他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彼得•海勒在书中写道“我知道埃德加•斯诺,对于任何想以中国为题进行写作的密苏里来人说,他的故事都算的上具有警示作用”。埃德加•斯诺作品出自战乱年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将领的情况,让世界零距离了解一个古老国度正处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真实场景;彼得•海勒的Crountry Driving,被译为《寻路中国》,契合了一个思想行者闯进一片全然不了解的一个神奇的国度,就如空中遨游的海鸥,时刻注意海面游动的一尾小鱼,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捕获每一个细节,深度诠释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彼得•海勒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平时里,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竟然让他写得栩栩如生,阅读中,感同身受,忍俊不禁。书的收尾处,“整整半个小时,我一个人站在那里,读着空荡荡的厂房墙壁上写的那些字”,一个细小孤寂而又巨大空旷的场面展示在读者面前。习以为常的标语,藏着某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彼得•海勒以一个诗人的情怀,画家的笔触,用写实的手法勾勒出生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向城镇迁徙过程中学生、农民、工人、老板这一撮小人物的精神面貌。

 

       比农村人更了解农村

       农村水泥马上,每到“双抢”农忙季节,总会在马路上围一块地来“晒谷”,或者摆在马上任过往车辆脱粒;田头地里,很多农民都会穿着不合体,但很结实耐用的迷彩服,忙里忙外;很多未达到务工年龄的辍学者,借用亲人或者朋友的身份证,去沿海挣生活;风水先生,在农村里无所不通,业务无所不包取名字、择吉日、红白喜事、看风水、治病等;政府争取到的“世行工程”,到农村里仅见只见挖坑不见种树,端着方便面做午餐的劳力解析着天高皇帝远的含义;

       在农村里,留下来的人不多,仅剩下走不动的老人。“老人成了他和村里的唯一联系”。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村人,都很少回家,有些带着小孩去自己工作的地方上学,有些就留在村里。留守儿童、老人,是城市里务工人员与村庄的唯一联系。成片荒芜的土地,一般租赁给自己亲戚或者邻居。而租金通常是稻谷、苞谷、黄豆等土产品,通常这也只是一点意思,因为外出务工的村民知道,只要不让自己的田地荒芜就行。因为,说不准哪一天,金融危机就会首先淘汰掉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一些上进的务工者会读一些成功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务工者老罗的人生格言就是“人生何处不成名,学不成名誓不还”。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因为村里头有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过年时播放起他的DVD碟片。

       作者在游览长城时,有一些老者带他去参观废弃的长城。这些常年生活在长城边上的“乡村学者”,对长城有着土和地的感情。淳朴的“学者”,认真记录着常年来长城周遭的变化,就如熟悉机房环境的温湿度计一样,对它的变化敏感而精确。外国的作者似乎就是“学者”的救命稻草,期待着作者下次带来一位考古学家。农村里这些“学者”倒挺多的,有些对族谱如数家珍,一些精于草药,一些擅写合同应用文,一些善于观测天象……当村头的老者,翻开一本乌黑卷角的“砖头”时,教我认草药、对照草药时,感动于如此敬业、虔诚、乐于分享。

在三岔村生活的日子里,彼得•海勒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魏子琪、曹春梅、魏嘉一家三口生活的情形。老外做事很细致,一些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老外这里行不通。他们总会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而后细腻地向你展现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当魏嘉生病时,他不满意于医院的诊断结果,连夜向国外友人发email求助,而后三人做出了详细的答复。让人感动的是,文章最后致谢处“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当面感谢古鲁恰理医生。不过,我也想告诉他的妻子和女儿们,即使在他本人跟癌症做抗争的时候,他还抽空来牵挂着中国的这个患儿”。医者父母心。“投机倒把”,善于向城里取经的魏子琪,天生不是农民的性格。逆来顺受、服从组织安排,服从政府……魏子琪藐视村里的权威“村支书”,绕过她这一个坎,把自己的傻子亲人送到县城政府门口,为其争取应有的补贴福利;他善于发现商机,把村庄绘成地图(作者也很诧异,中国的制图历史久远,却鲜有人绘制地图,识图),期待能招商引资;每一个村落,都有微小政治政治圈。上进,带领村名发财致富的魏子琪成为党员、险些坐上了党支书的宝座。住在三叉村的彼得•海勒,与村民同吃一桌,用理性的笔触记录着村庄的变化。村庄的变化,如同以前不会化妆的曹春梅,陡然一天她穿戴公正对镜描装;又如,渴望与城市生活接轨的魏子琪,裤腰上别上了手机,兜里躺着二手夏利车的钥匙。

要想了解中国,先从农村出发,再去看城市。

 

比城市人更了解城市

原先没有城市,聚集的人多了,便成了城市。乡村被吞噬的速度、城镇马路、楼房建设速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作者深感于中国的建设速度,马路上、工地里工人们日夜开工,几个月后一条条康庄大道、一栋栋崛起的楼房,正代表着这个城镇领导人招商引资的决心。

一些人,是老板,关心货物的流动、销售;

一些人,是工人,关心薪酬待遇,技能长进;

一些人,是拾荒者,“摸索”出城市的声音,“挑拣”出生活;

一些人,干着合法的事,比如有文凭有技能的天之骄子;

一些人,走出村庄,混迹城镇,靠着漂亮吃青春饭;

老板不了解工人,他们猜不透工人的想法;

工人不了解工人,“未来震撼眼前”的公司标语,究竟未来在哪里。

老罗骗老板,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被他说成是第二个儿子,就是为了骗取老板的同情,为他加薪;

“温州老板不值得让人信赖”老罗总结地说道。老板生怕老罗跳槽,因为老罗掌握着设备的核心技术;

工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一个小时换取几块钱。

记得一年的假期短工,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日子里,工友们说“发工资了,买一包方便面来庆祝下”。时光里,昏安的灯管下,掩埋了多少人来城里寻找梦想的头脑。是的,“这个国家,正处在急速发展中”,作者感慨国家投资四亿元来新建道路、桥梁、城镇基础设施,为何不用来投资教育?国家的急速发展,有如在成长过程总,骨头长的过快,皮跟不上骨的生长速度,皮肤上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书的结尾处,那孤寂而辽阔的场景又展现在我的面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0427-638086.html

上一篇:华为,另一所大学.3
下一篇:许三多
收藏 IP: 119.6.21.*| 热度|

3 曾新林 朱艳芳 廖晓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