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uwhq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uwhq

博文

沉痛悼念芶清泉老先生

已有 8182 次阅读 2011-7-1 12:2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创始人, target, 吉林大学, 四川大学, 老先生

 

      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中共党员、四川大学终身教授、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的苟清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30日下18时在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5岁。我国物理学界一颗明星陨落,噩耗传来,悲痛万分,深感惋惜。苟清泉先生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芶先生1917年4月14日生于四川省邛崃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并留校任教,1944年由国立中央大学转到西南联大工作,任助教,并在国际知名学者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致力于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讲师,1947年至1949年先后任华西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讲师,1949年至1951年任四川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至1952年任东北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8月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投入创建物理系的事业。1953年8月1日经高教部批准晋升为教授学衔。先后任普通物理、X光与金属物理、磁学、固体理论等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1955年至1982年任物理系副主任(文革期间除外);1960年创建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研究所(长春物理研究所前身),兼任所长。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在吉林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芶清泉教授长期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高压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为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贡献。在长期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他提出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出发研究高温高下物质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学术思想。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钱学森的提议下,他从1963年积极开展了物理力学中的高温高压物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解决百万到千万大气压范围内固体状态方程的新方法;1966年2月他与钱学森一起主持召开了我国首届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学术讨论会,促成了两门学科的长期合作与相互促进。
芶清泉教授于1982年来到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后,首先创建了应用物理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为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于1984年创建了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由于当时系和所里的大部分老师以前都是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比较缺乏科学研究的经验,芶清泉教授指出:“必须首先建立科研基地,才能锻炼老师,培养研究生;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从而发展原子分子物理学科。”在芶老师的亲自倡导和带领下,先后建立了超硬材料实验室、二级轻气炮动高压实验室、高温激波管实验室及高温光谱、静高压等实验室,为西南地区原子分子物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芶先生特别强调,要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要讲大协作,大团结来发展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为此,芶先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经福谦院士于1984年联合创办了联合所(现名:高温高压物理所),并与经先生共同担任首任联合所所长。这个研究所已历时二十八年,联合所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物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使合作双方都受益匪浅,是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典范。芶先生不但在校外强调大团结、大协作,在校内也强调要团结有关专家(如田安民教授、吴大诚教授、缪竞威等教授)来发展和研究复杂体系中原子分子物理问题。
芶先生在研究选题方面具有远见卓识,他提倡:“要研究世界范围内关注的、有重要影响的课题。”芶先生指导研究生对氢原子(氢离子)团簇和冷核聚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金属氢和常温核聚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芶先生先后在吉林大学和四川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达七十年之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先后创立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所、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及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固体物理、高压物理及高压合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科学成就,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在近七十年的从教生涯中,芶先生为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担任繁重的教学组织工作的同时,一直亲临教学第一线。他主讲过普通物理、力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固体理论基础、金属电子论、磁性理论等课程,还编著了《原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简明教程》等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子的教材。芶先生治学严谨,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门墙桃李,众多弟子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国家栋梁之材;他亲自指导的学生中已有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芶先生经过三十年努力,在四川大学建立了一支科研团队,建立了一个科研基地,培养了约三百名硕士、一百五十名博士研究生,与早期在吉林大学建立的科研基地相互配合,对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人造金刚石产业的进步奉献了最珍贵最美好的年华,必将永远载入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册。
他在科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坚持真理;
他视科研工作为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富有创造性的、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家;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敬爱的芶先生,安息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381-461176.html

上一篇:2011年最新SCI影响因子出来了
下一篇:科研、教学如何和谐共进?
收藏 IP: 125.71.200.*| 热度|

6 马红孺 罗教明 肖重发 刘全慧 王季陶 刘光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