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zuocu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uocug

博文

观“人才战争”有感

已有 3204 次阅读 2011-8-10 11:49 |个人分类: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战争

    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句话大概是对读书在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所起作用的一个侧面描述。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读书就是获取这些财富的过程。然而,当面对满目琳琅的书籍时,也不由感慨“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择书而读、择好书而精读无疑成为了读书之首要关键问题。《人才战争》是本出版不久,值得一读的书。读此书除了“观战”以乐,更发人有感。

  人才,人之才能或有才能的人。识人、举才自古以来一直被有识之士视为安邦兴国之根本。如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提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唐太宗曾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朱元璋也曾说到:“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毕聚才而后成”。对于国家而言,如何识人、举才、才尽其用,需要系统规划和安排并形成战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当“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的时候,国与国的竞争本质往往被视为人才的竞争。而当前世界各国人才竞争以及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可以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这场特殊的战争似乎不仅仅是关乎国家眼前的得与失,还关乎国家未来的兴与衰。

  对于人才战争的理解首先需要关注时代背景。全球化进程和大科学时代推动着“大人才时代”的到来,也让各国间的人才战争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因素。按照全球化的理论,我们的世界正进入一个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的新阶段。资金和技术资源可以在无缝的世界市场中流动。而流动性是持有资金和拥有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天生属性,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毫无疑问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意识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让我们的世界进入了一个面貌一新的时代,一个科学可以称其“大”的时代。大科学时代在放大科学重要性的同时,也放大了科学之本——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大科学时代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大人才时代”。当我们的时代人才资源的流动空前畅通的时候,当我们的时代人才作用空前放大的时候,各国间一场关于人才资源的争夺战就此上演。

  在激烈的人才战争中,不乏各种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例如:在人才战争中有得有失的欧洲大国德、法、英;零资源而富人才的袖珍强国新加坡、以色列;以及你追我赶的“亚洲四小龙”等等。纵观这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不难发现在全球人才战争中,真正作为人才战争的发起者也是取得全面胜利的赢家就是当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这也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例子。美国的成功表现在作为一个“净人才流入国”的持续性。然而不同的时期人才流入方式相异,不妨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抢过来”、“请进来”与“纷至沓来”。

  在二战期间,美国首开先河发起“特殊战争”,在欧陆战场交战正酣之时,紧锣密鼓的布置和执行秘密的人才抢夺计划。大量的原纳粹德国的优秀科学家连同他们的科研团队被美国整体“抢过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就是这一时期美国的最大“斩获”之一。此时的前苏联却热衷于抢夺战败德国留下的工业机器。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两国日后不同的命运。

  二战以后,美国逐渐改革移民、留学教育、科研制度,为进一步吸引全球人才奠定了基础。凭借日渐积累的软硬件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将自身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请进来”。蓝光LED发明人中村修二等优秀日本科学家就是被美国请进来的代表人物。

  当众多优秀的人才流入美国,人尽其用之时,美国的综合实力也必然获得飞跃发展。反之,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也必然对更多、更广泛的全球人才产生巨大的磁石效应。世界人才开始自发性“纷至沓来”。据称,全世界超过60%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仅在2003年,整个欧盟都约有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并且75%的高级研究人才愿意继续留在美国。
   
  虽然有迹象表明“9?11”以后美国出现了人才回流的现象。但自二战后,美国在人才战争中取得的持续性成功依然对我们具有深刻反思的价值。如果说美国“抢过来”阶段依靠的是“硬”,在“请进来”阶段依靠的是“软”,那么在“纷至沓来”阶段依靠的是“梦”。

  在特殊的战争时期所采取的强硬方式一方面体现了美国极其重视人才资源的价值取向和主动出击的执行手段,另一方面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在二战以后,美国吸引人才更多采取的是非强硬手段来吸引人才,除了有必要硬件保障,更多的也依靠“软环境”的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我们企图把美国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增长的优势完全归功于充足的经费,那是不公正的。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真正能做到让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不请自来”,美国除了依靠一般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之外,更为全世界范围内精英人才编织了一个所谓的“美国梦”。这样的“梦”看不见、摸不着,却让无数追梦者对美国趋之若鹜。

  对于中国而言,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全球范围内人才战争的时候,除了应战,更应该主动出击。在出击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正视这个世界,而比正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正视我们自己。据相关统计,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超过美国,中国2007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也超过了美国。中国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总量貌似并不匮乏,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些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人才”是否符合世界通行的质量标准。同样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那些贴着“国外进口”标签的出国留学人员,“回收”的比例仅仅不到三成的事实。这如果真的是一场关系兴与衰的战争,我们必须客观地以全球化的标准正视我们自己,以开阔包容之心正视全球。

  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时机就是战机,而对于战机的把握往往对战争的最终胜负起到了决定作用。对于中国而言,无论从当前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来看,人才战争的战机就在当下。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沧桑巨变。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大规模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此外,当前的金融危机让欧美等国的人才防线逐渐松懈,人才回流的迹象似乎在预示着“人才抄底”的绝佳机会。如果说,将七成出国留学未归人员视为中国在海外人才银行的存款,那么一旦这些更加成熟的人才资源回流,所起到的连带效应无异于让中国从“血本无归”变为“本息双收”。有了物质保障,又逢绝佳战机,中国在人才战争中“翻盘夺旗”只在今朝。

  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写进党代会报告和党章,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及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的人才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在全球的人才战中,中国出击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严格把持世界人才质量的通行标准,对于无论是贴着“中国制造”还是“国外进口”标签的各种人才以用为本,竭力构建人才发展所需的配套软硬件,营造人尽其用、适才适所的软环境,树立自觉吸引世界八方杰出人才“纷至沓来”的精神图腾。当世界上一切有用之杰出人才都能为我中华所善用之时,中华复兴圆梦指日可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966-473736.html


下一篇:基金委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表
收藏 IP: 59.173.166.*| 热度|

2 曹志平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