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是返老还童,还是免疫反应迟钝? 精选

已有 4939 次阅读 2022-3-4 18:09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体生命的事情太过复杂,很多事情说不清楚,特别是那个被称作典型混沌系统的免疫,更是有很多未解之谜。

还是想分享一些故事,自身健康的经历,供大家讨论借鉴,我的经历,是不是也同样发生在你的身上?有没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呢?我很想知道,如果有专业人员参与讨论,给出专业的指教,那再好不过了。

从科学上来讲,博文标题并不一定很适合,只是取自于一则朋友圈的对话。

春天快到了,春花也在陆续开放,前两天发了一组家门口早开的玉兰照片,有朋友留言说春天到了,她的眼睛开始痒痒,我明白她的意思,讨厌的春季花粉过敏又要困扰很多人了。我回复说没关系,等过些你年年纪再大些,说不定过敏自己就好了,她说,这算不算“返老还童”呢,我回复:我个人一直以为,年龄大了,免疫系统变得不那么活跃,有些迟钝了,过敏可能会减轻。虽然原因不敢确定,从我个人经历的事实起码是这样的,记得前几年体检跟耳鼻喉科大夫聊起我的过敏性鼻炎,慢慢缓解多了,他也认为是免疫迟钝的原因。但这事儿真说不好,我朋友说她以前不过敏,最近几年才春季过敏的。

我属于过敏性体质,多年受过敏性鼻炎和咽炎的困扰,春秋季特别明显。这个大概是从上中学时就开始了,记得有一年秋季开学,连续干咳了一个多月,大人带我去附近的医院,吃了好多消炎止咳的药都不管用,后来大夫没招了,说不行就试试激素吧,还还真吃了一段强的松。

其实不吃药,秋天天一冷,或者到炎热夏天,症状也就基本消失了。结婚不久记得去医院变态反应科查过过敏原,幸好不是花粉,要不不能开心赏花就更惨了。很多人查过敏原,都是一种叫做尘螨小东西,我也是一样。尘螨这种小动物,家具尘土等地方无处不在,很难彻底清除。尘螨过敏异常讨厌,过敏原躲不开,不好对付。

大约40多岁之前,一到春秋季,过敏性鼻炎就准时发作,不停流鼻涕,打喷嚏,很是烦人,尤其刚结婚那几年,居住条件比较差,症状特别严重,但吃含西药抗组胺成分扑尔敏的中成药鼻炎康,的确见效,几十年来,从2元多一瓶,吃到了二三十元一瓶,到现在家里鼻炎康还是常备药,不过很少用到了。

大约50岁以后,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症状的确好多了,说明随着年龄的变化,免疫系统的反应也在动态变化中,也许是对过敏原逐渐适应的结果,也许真是免疫反应变得迟钝的结果,那这真是衰老的唯一好处了。当然,过敏减轻也可能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搬家有一定关联。

至于返老还童,那还真谈不上,过敏反应减轻只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包括免疫调节功能一定是越来越弱了。比如,近几年多年没怎么发作的口腔溃疡又频频发作了,找不到饮食等外界的原因,只能归结于免疫功能衰弱了。许多癌症病人在接受放化疗的时候,也都会出现口腔溃疡等炎症症状,就是免疫功能受损的表现。

过敏这事儿,归根结底是免疫调节紊乱造成的,并不完美的免疫系统对不该开战的敌人开战,乱打一通儿,目标也会有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原会发生变化,看过报道,儿童容易对有些食物过敏,长大后自然就好了,比如,有60%-80%对蛋奶过敏的儿童,16岁以后,过敏反应会消失,但对花生过敏则不容易克服,只有20%左右长大会好,坚果则只有14%。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当然这与前面说的衰老可能带来的免疫迟钝应该不是一回事儿。也许与免疫系统的完善,调节功能增强有关。

免疫反应相关的事情,好多还说不清道不明,过敏反应也不指属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或老年人,很多体质很棒、青春亢奋的年轻人也会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免疫是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很难逃避。

进入老年,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梦想返老还童,也懂得接受现实,学会适应身体的衰老和各种不适,靠医学可以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但慢性的疾病和衰老进程不可阻挡,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328049.html

上一篇:来自八卦轶事的保健食品,妥妥的草料
下一篇:女人,感性随岁月而动
收藏 IP: 123.113.189.*| 热度|

21 罗春元 蔡宁 刘全慧 武夷山 周忠浩 尤明庆 陈安 夏炎 黄永义 杜占池 檀成龙 郑永军 汪运山 刘旭霞 白龙亮 宁利中 李学宽 杨正瓴 彭振华 王启云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