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读书日闲谈:读书,影视作品,病毒 等等 精选

已有 3333 次阅读 2021-4-23 22: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网上的宣传挺热闹,朋友圈大家纷纷晒书,都想表现是有文化的人儿,哈哈。

算是喜欢读书的人吧,家里也囤了不少书,六门书柜都塞得满满的,但其实里面大部分书都没有仔细读过一遍,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是这样。每年还是要花一些银子买书,反正比起其他必需品,书真的不贵,实体书不好卖,新书的折扣都挺狠的。今天买的两种书,算下来才四折多一点,就感觉占了很大的便宜,心满意足。

书是读不完的,所以,喜欢读书的人不会感到寂寞,不会感到无所事事,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当然,这都是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乐趣都不一样,没读过几本书的人仍然可以活的很快乐,他们甚至嘲笑那些整天读书的人很傻,呵呵。

读书除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当然也有为完成某些任务或者工作的目的,或者说功利目的。年轻时应出版社和组织约稿,也写过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科普书,为了写这些书,也自然搜集了不少相关图书,捡需要的参考一下,科普基本谈不上太多原创,大家只是各自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不同,有那么一点点创新,就往往会自我陶醉一下。

博友中有高产作者,基本也是读书最多的吧,我们总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行。前些天收到陈安老师的新作《病毒、传染病与人类》,内容很通俗简捷的一部小书。大致读了一下,叙述的有关病毒、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事实啥的,的确比较熟悉,但每个人的写作都有其独到之处从历史、社会学、人类文化的角度谈论这些事儿,比起谈科普知识,肯定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有时在群里交流,知道陈老师疫情期间看了很多有关传染病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他的书中有两章分别谈了从文学和影视作品看传染病与人类,陈老师谈到的一些关于传染病的著名电影我也看了一些,比如《流感》《传染病》《极度恐慌》等等,作为现代灾难片的这些电影,多有雷同,无一例外使用了艺术夸张的叙述和手法,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烈,无疑增加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慌。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影视作品的效果当然是比较糟糕的,就是传播一些理念吧,比如向人们展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会处于与细菌病毒传染病的抗争之中,对于不可避免的灾难,人类该如何应对,应该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等等。

有时晚上没事儿,也刷刷无聊的电视剧。最近看到两部电视剧,背景一个是上世纪40年代,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都与“病毒”武器有关。那个写20年代的,里面出现的病毒叫“芥子气病毒”,当然是胡编的,芥子气作为一种化学武器,首次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施放的芥子气化学武器的确造成了敌方很大的伤亡,当然这与病毒无关,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道病毒是个啥呢;40年代背景的抗日剧则演到摧毁日军的细菌病毒武器制造基地的过程,细菌病毒?这个的确有,从专业角度讲就是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即噬菌体,怎么感染人呢?还同时生产解药呢,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疫苗,瞎扯。所以看电视剧电影,就是看个热闹,不能过多琢磨其中的科学术语和内容。

人类真正认识病毒的本质的确还不到一个世纪,陈老师书中也提到,在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指的病毒,并不是今天微生物分类上的病毒,而是具有感染致病性,而又无法辨别的东西,直到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依赖蛋白质结晶技术,得到了病毒的结晶体,才认识到病毒的本质包含一种蛋白质,后来又上升到新的高度,认识到其为蛋白质与核酸(DNA或RNA)的复合体,依赖宿主生命体可以复制传代。这些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进步。

病毒比人类更古老,它伴随着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人的一生,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比起细菌的知名度,人们对病毒的认识还肤浅得多,甚至误解多多。

所幸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认识和对付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致病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不仅有了越来越高级的显微仪器,能够看到病毒的样子,而且有了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同步辐射光源,借助它,能进一步看清病毒物质本质,比如新冠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构,这无疑为快速开发疫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微生物、对自身、对周围的世界,必然有一个更高效的认识过程,病毒等致病元凶在超级显微镜下将无可遁形。让我们期待科学技术带给我们更多福祉,拥抱美好未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283460.html

上一篇:20多年后再游黄山,看到了它最美的一面
下一篇:开播11年了,今日主角有郁金香,也借它说几句
收藏 IP: 221.223.198.*| 热度|

15 黄永义 郑永军 李学宽 周忠浩 武夷山 孙颉 王安良 蔡宁 徐长庆 李剑超 叶春浓 张叔勇 尤明庆 张忆文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