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岸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offreyLiu Wandering@Oxford

博文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大学 精选

已有 5983 次阅读 2011-2-14 17:01 |个人分类:《求学考研》杂志卷首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考研, 大学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大学

文刘子岸 (《求学考研》杂志2010年第9期卷首语)

来北京,读清华、北大?还是去香港,读港大、科大?

也许你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选择答案。这期选题我们无意将内地和香港的高校做一番比较,

只是想通过和香港高校师生、校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介绍香港教育的历史沿袭,各个高校的专业特色,真实还原赴港读研的酸甜苦辣,毕业之后的工作现状等情况,帮有志考研的你提供一些参考,增添一种可能。

本期采访人物众多,故事精彩纷呈,采访、约稿背后的人与事,也让我们感触、感动。

和港校教职员工接触,首先会感受到他们的高效:联系港校驻内地的办事处,往往24 小时之内就可收到答复;采访香港浸会大学,从前期联系到完成采访只花两天时间;各位作者交稿都比预订时间提早一到两天,没有一篇文章拖延。

采访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敬业与平易近人:香港浸会大学的采访地点在其北京办事处,正逢装修,汤涛副校长、黄煜教授坐在一张简单的长条桌前侃侃而谈,虽然刚结束完长达六个小时对新员工的面试,没有丝毫疲惫;采访的同时,办事处的田园老师已经准备好相关宣传册,并将其他电子版材料发到我们的邮箱。

香港公开大学中国事务统筹主任杨韵琴女士为我们联系了八名在校生和三位校友供采访、写稿。提供的采访对象名单除注明姓名、性别、专业年级,还加入了“文笔优美”、“宽容”、“细心”等个性介绍;为保证连线香港的视频质量,她特意腾出自己的办公室作为采访地点,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杨女士一直笑盈盈地陪同在旁,组织同学分批接受采访,扭转视频头好让我们和受访人可以面对面更直接的交流。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开放视野与包容心态。不单指当地社会、教育的国际化而言,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黄煜教授评价说教育侧重于开发、培养人的潜能,所以传媒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当记者干别的行业,也“让人欣慰,没有遗憾”;又如香港籍学生被问到“有个别内地生反映被香港生歧视,你们如何看待”时,他们说:“内地人初到香港不太适应,香港学生又太自大,所以会有误会;其实香港生很快会了解并佩服内地同学学习的刻苦,就算一开始受到歧视也不用太担心,日久见人心,我们应该相互学习。”

《泰晤士高等教育》曾经撰文探究“是什么造就了一所伟大的大学”,答案不只限于研究水平的高低,也不仅仅从学者那里得到回答,“实际上,应该最后去问学者们”。首先应该去请教的,应该是给图书上架的图书馆助理,校园的保安和清洁工,开校车的司机……

感谢文本中提及到的师生、校友,也感谢因故未接受采访的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驻北京办事处的老师,以及香港树仁大学的同学们,在和你们的交往细节,我们看到了这些港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由抑或潜质。

“各种思想能够自由、公开地交流,学术自由,没有偏见,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是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的真正理由。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4508-412894.html

上一篇:(负笈牛津系列)牛津的悠游时光 (上)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研?
收藏 IP: 123.126.29.*| 热度|

11 逄焕东 王涛 金小伟 刘广明 唐常杰 毛培宏 吴超 袁建胜 杨正瓴 郑永军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