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科学算命

已有 5209 次阅读 2019-9-19 2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一阵做了个基因芯片测试,想了解下自己这一坨里有多少历史遗留问题。我目前的观点是遗传、环境与运气三三分,也就是说如果我做了一件事,三分之一是遗传决定的,三分之一是出生后的学习与环境决定的,还有三分之一完全掷骰子。这类似个人认知的贝叶斯的主观先验概率,会根据后续知识与事实来调整。现实情况比这个复杂多了,有些病就是遗传病而另一些就是环境主导,还有些我觉得就是运气主导而那些弱信号经不起检验。基因测试,特别是现在消费级基因测试,基本是芯片测试,也就是测定的基因点位是固定的,属于目的性分析。当然现在也有公司做测序的,这两者区别在于测序是把DNA信息全都提取了,而芯片只是对两万个已知基因位点中一部分给测定了。鉴于目前消费级测序应该搞不了组蛋白甲基化这类东西,所以基本你现在测了跟10年后测差异不大,属于一次性消费。也是因为这个问题,这个行业是个存量行业,测的人越多,未来测的人就越少,趁行业还没消失可以尝试一把。不过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例如以后做体内微生物宏基因组或表观遗传啥的,会有聪明人想解决方法的。


一般测基因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是祖源分析,这个基本都能倒退回非洲,我自己的祖源里84%的汉族,另外的非汗血统一半来自蒙古,另一半是韩国,还有约1%搞不清楚。不过这个结果跟数据库关系很大,我把芯片数据传到了国内一个平台上,结果85%的汉族跟15%的日本血统,不过基本上来说汉族还是靠谱的,只是不知道那八分之一东北亚血统是哪一代的故事,不过看意思至少是四代以上差不多是清末时候的事。我的尼安德特人血统比较弱,有217个变异,少于94%的用户。


至于说其他遗传病问题倒是啥也没查出来,就有个乳糖不耐受还有个老年白内障,不过似乎我喝牛奶也没啥大问题,估计喝多了不行。至于说眼睛问题,眼下也没啥可说的,近视都十几年了。不过国内平台上倒是给出了不少风险提示,最严重的是一个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比正常人高近10倍的风险,看了下男女发病率1:10,40-60岁发病,最严重时需要肝移植,免疫性疾病不可治愈。其余的风险都不超过三倍,考虑到发病率都比较低,即使是胃癌喉癌这类挺吓人的病也基本可以无视。有意思的是我抑郁症风险竟然是正常人1.4倍,但我要说自己容易抑郁估计认识的朋友都不相信。


不过这也就是一种算命,披着科学外衣的算命,不是说这些公司迷信,而是解读的人很难理解概率而更多进行是非判断。只要比正常人高了就会担心,但其实人只要活着就有风险,喝水还能呛死人,坐公交还能出车祸。人本能是寻求确定性的,你告诉他今天下雨就会带伞,哪怕概率只是40%也是高风险。在这个本能下,很多人的决策模型都是决定论的或想尽办法去压缩随机性。但这个社会如果要稳定就需要随机性来调节,很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的就是没办法让所有人都登顶,那种总想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概率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例如只要去考试就要用专用橡皮或外套之类的,这些迷信行为跟结果关系不大,但却是本能里就有的,这事斯金纳做迷信鸽子实验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是我们的内生动物性。


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就是拒绝一切不确定性,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然后爬个藤,贷款学个医或律师,每天定时上下班,下班后举铁半小时,周末去近郊露营或星级酒店度假,每天跟邻居打招呼,买车买房买安全感,然后让自己的孩子也走这条虽然比较苦,但只要努力十拿九稳不会有风险的人生规划,很多人恨平凡恨到了骨头里却又向往稳定优渥的生活。那么别人呢?自然是无所谓了,挤上公交车的人会担心挤不上车的人上班迟到吗?鄙视链是必须存在的,不然他们会觉得生活失去了目标与动力,天天咒骂社会的动物性却也在加剧动物性。他们会删除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记录,让自己在别人眼中善良可靠正确无误,然而混淆了目的与手段,正是不完美的生活促进了成长,而完美的记录只会让你停滞到自己的安全区,但读文学作品时却妄图体会作者描绘的生活艰辛。前些日子看到个文章说安全区没什么不好,外面豺狼虎豹死无全尸,说到底看你想什么样的生活了,不同价值观的人就没必要互相喷了,浪费对方时间。


勇气可嘉,但我觉得勇气需要敢于面对不确定性,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是所有不确定性都可以压缩,很多时候人们做的事跟结果别说因果了,相关性都没有,但本能还是会驱使你去这么做。我中学阶段有强迫症,家里沙发绝对不敢坐右侧,走路一定两个方格完整跨过去,遇到台阶一定是一次两级的走,最后三级一步跨过去,这事持续到了高中,很多规则非常可笑,我都不知道怎么搞出来的。我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只是感觉不这样做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坏事,对未来的恐惧让我意识到自己变得很不正常。这事除了我其实别人应该都没意识到,我隐藏地不错,但心理压力非常大,我意识到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最终会疯掉且没有人能帮到我。然后我选了那一周之后某天的晚上七点作为最后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打破我给自己设的禁忌。到了那一天晚上,我紧张地不行,呼吸声与心跳听的一清二楚,然而时钟过了七点,我强制自己做到了沙发右侧,眼睛一闭一睁,什么也没发生。然后我逐一打破了所有之前给自己设的莫名其妙的规则,还是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到今天我再也没出现过强迫症症状,相当于用强迫自己的方式治愈了自己的强迫症,然而,基因测试里我强迫症这项确实比正常人风险要高。我不敢说战胜了基因,或许这种强迫症并不重,但对十几年前的我而言,那种压力非常致命,有一种自己锁死自己的窒息感。不过当你走出来那种状态之后,一切都云淡风轻了,但这需要自己想通,别人开导没有用,甚至我怀疑绝大多数强迫症的人都相对内向,根本就不敢说或寻求开导,因为我当年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外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需要对自己挥起手术刀斩断心魔形成的病灶。


迷信有助于生存,但不能帮助你成长。高考那段时间,我所在的班上很多人都在服用脑白金啥的营养补剂,但我觉得没用,然后一模成绩很差,我的同桌都在吃且成绩都不错,所以似乎我成了个不吃药成绩差的典型。不过我当时没构建出吃药与成绩的因果关系,所以也就没管,最后成绩正常发挥。反而是吃药的同学中有发挥不佳的,我猜测是补药已经成了他力量的一个来源,但并不真实起作用,所以他可能因为补药而减弱了努力,最后自然会弱。借助外界力量来帮助其实并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但一旦失去就会变弱。花钱买安全感是个好商业模式,但阻止了个人的成长,掩盖了不确定性的真相。


同理,如果你遇到一个人在不知道某些技巧的情况下展示了与使用技巧后类似的能力,那这个人是很强的。然而,如果一个人强调形式与技巧,那么他的强大是暂时的,会需要体制来维护自己的软弱,甚至要通过偶像膜拜来维持形象。面对不确定性,你要有不做什么的勇气,这是对抗本能中求稳的倾向,营销这个行当非常善于创造不需要的需求,然后让你觉得买了一个商品就能获得掌控感,也有研究说掌控感可以让敬老院的老人恢复活力,不过额外的商品只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过了新鲜劲你还得买才能获得稳定感。


面对迷信,很多人的观点是结果好就信,不好就是伪的,这不解决问题,最多是心理安慰。好比我做的这个测试,有些项目其实就是看着玩的,但真把这结果看着玩并不容易。你的本能会让你在看到结果后对风险项额外关注,寻求一些结论与对策,但其实很多结论与对策可能根本没用,连结果都可能是假阳性,三三分的模型可能更适合你。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个“解释性”大脑,把所有经验事实进行抽象推理给结论,在某种程度是理性的,但理性不代表真相。如果真相就是一个概率化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把概率降为零,那么理性推导会很难接受现实结果,但我隐约感觉这个世界就是概率的,信噪比的,真相与我们认为的真相间是存在压缩不了的不确定性的。现在很多人热衷于用传感器记录自己尽可能多的生理指标,但指标本身的不确定性与噪音可能就阻止了真相探索的精度。不过,真相可能并不带来那种稳定性的幸福,但每个人的幸福都可以自己决定,走到哪一步,你说了算,别被各种规则潜规则与人情世故搞得压力山大,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强迫症,如果你不按经验套路或“最优路径”来,也许会发现一个自由新世界。


迷信造成的心理问题,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到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0956-1198672.html

上一篇:我们一无所知
下一篇:暴露研究的范式
收藏 IP: 146.203.130.*| 热度|

5 范振英 郑永军 武夷山 刘钢 周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