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天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eefloating 天平的常态是失衡,天平的理想是平衡,我摇摆着,追求...

博文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吗? 精选

已有 19946 次阅读 2015-11-21 11:24 |个人分类:快乐成就|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天才, 创造, 文小刚


回答题目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是”乃信仰,“不是”是理性,其实是与不是都自有它的道理和价值……但是仍然可以说道说道。

有感而发其实是因为偶尔受人所托,要做些知心姐姐知心阿姨的工作,我虽然还做不好自己,却又不能据此推开别人的期望,所以还是要逮着机会就要表达一下……但其实人生的很多难题,并不是靠想开就能走开的,但想开点总能舒服些,但舒服了又容易滋生懒惰,懒惰就导致问题……啦啦啦,于是还是说不清。

微信上我总是转各种形式的鸡汤文,虽然我吃素,但我相信鸡汤还是很能温暖和滋养很多人的……

因为转了《文小刚:中国陈旧的教育体系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借机发了这通感慨,其实很没有说清楚,因为实在都是大问题……

关于孩子们的创造性的问题,自然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也许对于非常出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抹杀他的兴趣,因为天才既不可能培养,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宽容爱护。但是对于不那么出色的平常的我们呢?我们是否能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呢?我们是否能够容忍平常的孩子发展他那些似乎一无所用的兴趣,或者说又有多少孩子的兴趣是无需栽培就可以喷薄而出的呢?

其实越是做老师的家长,越难保守这份信仰或者说职业道德,因为见过的学习中的天才和蠢才似乎都很多了……

但其实如果我们能用更广阔的眼界去观察每一个人,如果假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假定兴趣没有雅俗正邪之别,你会发现的确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天分或者天职。就像我觉得很多职业我都无能从中得到快乐,也有很多人不能从我的职业中得到快乐,就像我羡慕别人的绿植,别人的蛋糕,别人的舞姿,别人的衣装……别人也羡慕我的职业,我的……其实当观察人的维度越是增加,你会发现上帝越是公平,而不公、歧视、痛苦、灾难……也大多并非天降,而是人造的。

可惜我们社会仍然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历史携带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我们从小就被各种标准抚养长大,已经无能创造时,就只能被历史的标准控制一生。也许我们只能做小小的挣脱,因为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也许每个小小的愉快的享受着生命的小小的自我释放,就是世界文明的前进的方向。

而如果真有投胎一说的话,如果上天真在意长久的公平公正的,他的规则也许是:互易。如果你不能让你的对立层幸福,你的下一辈子就会成为你的对立层,所以每个人的修行就是尽量地减少世界的痛苦,以防止自己下辈子可能的痛苦。

而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能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不要痛苦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也包括你自己,因为孩子学生都本不是以家长老师痛苦为乐的。


转载:文小刚:中国陈旧的教育体系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文 | 圆月


导语:


1977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文小刚现在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世界级的科学家。在和未来论坛的对话中,他多次强调:做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创新性的思路,而不能循规蹈矩,默守成规。科学研究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中国陈旧的教育体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会成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阻碍。



未来论坛:未来论坛促成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紧密结合,您如何看待这种具有开拓性的组织?


文小刚:我是个科学家,一般来说,做科学的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这样才能做出一些更好的科学成就。做企业的话,我想象一下,应该也会有自己的思路,特别是做得特别好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也会和一般的企业家不一样,会有一些革命性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企业家和科学家也许会有一些共性。


比如说做科学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说多发研究成果的文章就可以了,希望文章多被同行们引用,这可以作为做研究的一个动力。而企业的动力则是不停的创造利润,也许这不是唯一的目标。设想一下,如果做研究的人并不仅仅满足于发文章,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有创新和个性的东西,有自己标签的东西,那价值观和思路就会不一样,所以我就会想象,做企业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可能,而当这两方面产生交集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启发。


某种意义上说,做科学研究的人都希望有新思路,希望有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想法,以开放性的、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我希望能训练学生们培养出这样的特质,而不是仅仅教学生学知识,学知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老师更大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思考,怎么样冲出束缚,因为大家习惯于在原来的理论框架中思考,但是创新又特别强调要跳出固有的思维,要有活跃的心态,去探索去摸索,而不是墨守成规。因此,做研究和做企业有共性,这方面的交流我想是很有意义的,能擦出火花,但这仅仅是指企业的精英和科学的精英的交流。


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研究的一般都是比较大、比较广的思路,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做出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让全人类受益,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企业。但如果企业能跟科学有频繁的接触的话,可能会最先触摸到这些最前沿的东西,应用到这些先进技术,或者受这些科学新成果的影响,而导致有一些全新的产品的出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的研发团队能跟最新的科学技术交流的话,受它的影响,会有新的思路出来,企业如果是创新的企业,跟科学就更有关系了。比如,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一些新的材料,科学家也许只是想找到了新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但科学家可能不知道这些性质到底有没有用,因为没有企业的眼光和经营的思维,但是企业是能够看到这种新技术的市场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界和科学界的交流是很有意义的,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我想,未来论坛的意义在就在此,如果科学家只在乎发文章的话,实际上跟科技的应用也脱节了。



未来论坛:发达经济体中,科学界和企业界的这种沟通是否比中国紧密?


文小刚:我认为要紧密得多。我曾经跟美国一家生产发动机的企业有接触,他们在花很多的精力来研究新材料。从战略上,他们思考的是很多都会制造企业发动机,很多企业也能做的很好,但我的公司如何能取得竞争优势?如果能找到一种全新的材料,就能领先于竞争对手,进而在市场上压制对手,这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很有感触。事实上,这家公司已经具备了很多技术优势,但依然希望能从基础研究中得到借鉴,积极寻找创造优势的一些线索,所以他们很主动的去接触一些做基础研究的人,然后做一些创新,我想这种思路在西方的企业界是很正常和平常的,因为竞争很激烈,企业就会更加关注基础研究的成果,这些公司都是主动地跟科研机构接触,我希望中国的企业也能做到这些。中国很多的企业比如百度这样的公司现在也有实力做这些基础性的研究,这样才能持续地寻找在技术上的新的增长点。



未来论坛: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发达国家最核心的差距在哪里?


文小刚:总的来说,差距很大,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机械制造,制药,半导体产业,虽然中国的企业都能做,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缺乏竞争力。但是有些方面中国的进展很快,差距不大,我认为主要是IT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有竞争力,有些公司开始具有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具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脱离固有的产品模式进而创新,自己的东西就会具备独特的风格,这方面是亮点。


美国最近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很快,非常基础的研究和非常应用的研究完全是在一起做,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非常深刻的理解,需要很深刻的基础研究来支持应用,如果基础搞不好,应用就不会好,这种方式中国也应该借鉴。



未来论坛: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您怎么看?



文小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中国的教育体制上寻找答案。举个例子,我曾经碰到国内的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他告诉我他干什么都能干好,而且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很成功,这反而让我感觉不是很好,好像他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场锦标赛,就是为了达到某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还是别人制定的标准。一味的、盲目的追求别人设定的标准,实际上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我倒更希望看到一个学生向我推荐有趣的思想或者东西,我想这更是一种合适的心态,没有必要活在别人标准的认可里。创新就是作自己认可的东西,如果总是做别人认可的东西,其实是把自己的创新的路给堵住了,别人认可的是已经有的东西,已经不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是你自己知道而别人还不认可的东西。我喜欢,我就去做,别人做不做我不介意。如果你的品位够好的话,你自己认可的东西别人也会慢慢认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就不是在追求标准,而是制定标准。没人做的时候连标准都没有,好的坏的标准都没有,你做了,告诉大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别人跟你做,这就是创新。


而现在中国是应试教育体系,就是在不停地追逐锦标,这毁了很多有天才和有才华的人。


科学研究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需要数学和实验数据的验证,中国的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强,但是想象能力偏弱,想象能力本来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但是应试教育使人的这种本性受到了压抑,受到了限制,这很可惜。






我们的下一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659-937100.html

上一篇:《单曲循环》:Do you remember?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知道结果,为什么我们还在挥霍?
收藏 IP: 140.255.62.*| 热度|

44 李竞 谢平 徐耀 武夷山 黄永义 陈楷翰 宁磊 许方杰 薛宇 彭真明 张文增 李宇斌 吕洪波 李土荣 陈湘明 陈南晖 杨正瓴 吕喆 李学宽 田云川 姬扬 李颖业 刘艳红 刘立 戴德昌 鲍博 梁洪泽 董焱章 孟庆仁 李天成 汪晓军 赵美娣 朱晓刚 唐胜球 biofans clp286 zjzhaokeqin jlx1969 ybybyb3929 taoshl shiyongjin wwxxmm xqhuang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5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