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从胡塞尔上课说开去 精选

已有 4238 次阅读 2008-7-6 10:11 |个人分类:教育闲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学

余孟孟

据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他的学术自传——《哲学生涯》中的回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上课时总是看他的手表,手忙个不停,右手的手指慢慢地在厚实的左手内转来转去——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动作,这个动作也同时指示出胡塞尔描述艺术的精确形式,那就是使人对他的思想触手可及。他上课时总是一大帮人簇拥着他,有海德格尔等。他的课总是以他提出的问题开始,由回答这个问题而引起的一大段演绎结束:一个问题,一个回答和一个半小时的独白。但有时他也贴近黑格尔思想的巨大的冥想空间中闪现出卓越的洞见。而在他的文献里就几乎找不到类似这种令人高看一眼的东西。

上课,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课的方式与风格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展现。没有上不好课的老师,只有迷惘困惑的老师。刘庆昌教授认为,教育是爱智统一的事业。那么,教师必定要成为有爱的智者和有智的爱者,即爱智统一者才能践行教师的使命。

上课,是一个教师完整人生重要的生命历程。没有生命参与,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的上课,注定只是一场不情愿的聚合,一阵无生气的独白甚或是一段浪费时间的做戏。鉴于此,叶澜教授才高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充满生命热情,融入生命活力和触动生命灵魂的上课,才既不折磨我师也不误人子弟。

上课,是一个教师的学识和思想自由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任何外部的不适当的干扰和控制都是无智甚至无爱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革新和进步打开了新的契机,并且促成了新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形成。然而,在庞大有力的科技面前,教师掌控引导课堂的能力却突然弱得令人同情。由于电脑一时的故障,使得老师带着一大帮学生在高大的教学楼里穿梭寻觅别的多媒体教室的现象已不是鲜见的了。“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这样的命题被我们挂在嘴边,可我们不去思考其中的深意,便自然沦落为表达哲学命题的肉体工具了。

生命的工具化,首先是教育的工具化;教育的工具化,首先是教师的工具化;教师的工具化,首先是上课的工具化。上课,它不仅是走上讲台,它还是走进心灵;上课,它不仅是打开书本,它还是打开梦想;上课,它不仅是交流语言,它还是交流思想。

胡塞尔的课不只给伽达默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不停转动的手转出了也不止伽达默尔一位哲学家。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学讲堂上,我们是否该思考如何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我的看法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拒绝使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呈现那些固定的知识和理论,我们需要思想的碰撞和历险,我们需要与导师们直接亲近的交流,而不是被宽大的屏幕挡住。拆除它,便拆除了多少无知之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21-31424.html

上一篇: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准备(转)
下一篇:火炬:传进目光,传出自豪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