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我适合当老师吗

已有 4814 次阅读 2009-4-16 10:21 |个人分类:教育闲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余孟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教书育人!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者,为人当正气,为学当大气,为教当文气!
……
关于教师的资格和规范,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言论和阐发。我不敢去一一列举,也无法去一一列举,不仅因为我掌握的资料有限,更因为当我面对这些光彩夺目的字句时,往往因耀眼而感到晕眩、迷惑和无所适从。
踏踏实实的做点学问,认认真真的教些学生,这就是我的理想。一个平凡人的平凡追求。
可是,近来一段时间,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所遭遇的一切,所感悟的一切,所忧虑的一切,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适合当老师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如果在某节课上自己出现了口误、结巴或感觉讲的不顺畅,我便觉得很不安。我想上好每一节课,起码在我自己看来是没有多大硬伤的课。其实,大学课堂的授课,往往不像上课,更像讲座。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有更高要求的,其实是在中学的课堂上。
如果在某节课上,我实在忍不住批评了哪位学生,一整天,甚至好几天我都会感到难受和不安。我常反问自己,难道就没有别的教育方式了吗?就非得板起脸来进行呵斥与批评吗?
上学期我讲过一节公开课。之后,我去找很有经验的老师,让他点评一下。他说,当时在我讲课时,他就和教务处一位老师沟通了,认为我天生是搞学问的料。这实在是过奖了。不过我知道这是前辈的鼓励和期望。但他也说到一些不足之处,说我的课让人觉得很轻松,但最终落到学生身上可能还比较少,因为上课跟讲座和演讲还是有差别的。他的意思我很明白了。我深知,自己是深受大学课堂教学和讲座的影响,现在还算不上合格的中学老师。
历史课上,我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则在教室里转着做一些个别指导,可是就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处于半睡眠状态,书不知还在哪页翻着。我什么也没说,轻轻把书帮他翻到当前任务页,再严肃的看他(她)一眼。也许,是我天真的认为他们是能明白老师的爱心和责任感吧!
高中生的睡眠不足是普遍现象,也是冰冷的现实。我曾在酒中高一年级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近90%的学生在周末休假那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会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有趣、有益或与学生自身,或与我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其实,学生除了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感兴趣外,对他们的班主任和代课老师的事情也比较有兴趣。我总认为,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表露自己,会有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往。
记得在我的课堂上曾有过这么一个片段。当时我正讲的起劲,感觉大多数学生也在认真听课。可是,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最后面得一个学生掉到地上了,桌子也倒了。不用问,他是睡着了。我曾跟这边好几位历史老师都交流过,他(她)们都认为,在学生眼里,历史的确是副科,会考过关就行,而历史会考又是开卷,所以,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正视历史课,更不会去重视了。如果不用适当的体罚,或别的惩罚措施,在这种课堂,不管是谁来上,要保证没有睡觉的学生几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是,我总想着试图去用另一种温和的方式去化解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的犯错。当时那一声巨响,毫无疑问是打断了我的授课。我只站着,就那么静静地站着,静静的看着,什么话也没说。学生们也都静静地,也许都在等我的反应,暴怒或批评。可是,我还是淡淡的微笑了一下,也许自己都没有觉察,但是别忘了,学生都是高明的察言观色者。接着,全班便大笑起来。等他们笑声刚弱,我立即说:“这使我想起一件往事”。学生又大笑。我接着说:“那时我也念高中,也和有的同学一样,不想好好念书了,便把自己的课桌搬到最后一排了”。有学生小声说:“你也上课睡觉”!我说:“可是,我上课没睡觉,睡觉的是我旁边的一位同学,但他也没在上课睡,而是在中午午休时间。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位同学正在酣睡,突然,另一个同学跑到他后面,把那凳子猛地一拉。可想而知,那位睡着的同学就跟我们班刚才那位同学一样,一下子就在地上了。然后,倒地的同学睡眼朦胧的说:‘我梦见我掉河里了’”!全班大笑!顿了一下,我继续讲课,可还是有学生小声讨论,或在笑。我严肃的说:“够了。足够了。你们知道我那位同学为什么要拉另一位同学的凳子吗?不仅是因为开玩笑,更因为那时快上课了,他们是朋友间的提醒和鼓励。可是你们呢”?这才静了下来。之后,这节课还是比较顺的下来了。
我总认为,教育少不了宽容和忍让,更少不了必要的苦口婆心。也许断然的呵斥和批评可以简单的解决课堂中的一些状况。
但我总在极力避免这样。
所以,我感觉自己有点累。
如此,能长久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21-226412.html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科书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作为教师,您读过这些书吗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进平 刘秀群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