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的华裔宇航员卢杰 精选

已有 14855 次阅读 2013-11-7 09:17 |个人分类:航天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空间站, 宇航员, 华裔, 卢杰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4年第2期上,标题是“卢杰 不知不觉摘到星星的华
裔航天员”。


华裔宇航员卢杰 (Edward Tsang Lu)

成长经历

1963年7月1日,卢杰在麻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出生,卢杰的父亲卢景辉来自广州,毕业于广西大学,在美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母亲臧雪莲是辽宁人,是抗战时期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的女儿,专业电脑程序设计师。双亲是1949年从大陆迁至台湾的知识分子,后赴美留学而安家落户。夫妇两人现在都已退休,目前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佛里蒙市(Fremont, CA)。


卢杰和母亲臧雪莲一起参加臧启芳先生追思会

卢杰自小就十分聪明,小学三年级时智商测试就超过了150,因而跳级念五年级,初中时年年考第一。在纽约韦伯斯特的托马斯高中学习期间,他是学校摔跤队的成员。1980年,他从托马斯高中毕业。

1984年卢杰毕业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机系。在大学里,他还当了摔跤教练。1989年他获得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卢杰在科罗拉多州包德市的高海拔天文观察台担任“访问科学家”。他在许多学术专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涉及面极为广泛,涵盖了太阳耀斑、宇宙生成学、太阳系的振动、数据机械学和等离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1992年前往夏威夷火奴鲁鲁天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段期间对於太阳焰物理的原理发表了先进的理论,同时也对宇宙学、统计力学、太阳振荡及电浆物理学发表多篇论文。同年,他还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天文物理方面的学术会议。


卢杰标准像

申请宇航员

1992年,一个偶然机会听身边的同事说起申请当宇航员的事情,卢杰突然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去做这项工作,甚至没有片刻犹豫,立即与美国宇航局取得了联系,然后很快递上了自己的申请。1994年夏天,美国宇航局的通知不期而至,他已经通过初选,进入复试。12月9日,专攻物理的卢杰就是从数千名申请当宇航员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膺选为美国宇航员候备队员,1995年3月进入约翰逊航天中心工作的。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航天物理学界从事研究并担任宇航员,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卢杰是否要面对比别人更多的挑战呢? 他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 “我不认为作为美籍华人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在这里,尤其是美国航空航天总局,一切都是按照工作表现来决定的,你能否成功取决于你的工作是否出色,而不是其他因素。”完成了为期1年的训练后,卢杰顺利通过了NASA宇航员评估,首先获得登上航天飞机派遣资格。 不久,他被分配到宇航员办公室的计算机辅助分部从事技术工作。


卢杰即将进入航天飞机前做准备工作

进入太空

1997年5月15至24日,卢杰曾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STS-84飞行任务中担任任务专家,这是NASA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MIR)进行会合与对接的第六次太空之行。在完成此次为期9天的太空任务后,卢共绕轨道飞行144次,总计旅行360万英里,累计在太空度过221个小时20分钟。

2000年9月8日,卢杰又参加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106任务,为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卢杰和马林申科的的一项任务,则是安装接驳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及俄罗斯太空舱的电缆。他们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是人类太空计划中最困难的一种工作。因为他们要随身背负著所有设备和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卢杰戏称:“就像骡子一样。”此外,在沿著美国太空舱“团结”号、俄罗斯服务舱“星辰”号和“曙光”号功能货物舱攀登前行时,两名太空人需要越过无数林立的天线和各种对接的装置,且不能碰触,才能顺利完成任务。那天,卢杰和他的同伴身穿装有小型迷你推进器的太空衣,背负著成捆电缆线、吊杆和工具“飘出”航天飞机,步入茫茫宇宙之中。两人身系安全缆绳,像爬山一样沿著耸立的国际空间站向上“攀登”,并在“太空工地”上从事安装作业。对於卢杰和马林申科的“空中漫步”,另一位宇航员海斯形容道:“这就像在一座13层楼建筑物的第11层楼外工作,只不过脚底下看到的是水蓝色的地球”。第一次在太空行走的卢杰则不禁赞叹:“风景棒极了。”在花费了长达6小时14分后,卢杰和马林申科最终提前15分钟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据美国太空总署官员统计,卢杰当天在太空的行走距离长达30.58米,这个距离已经是太空漫步的极限,行动可谓是“太空远足”。此次飞行持续11天19小时10分钟,至20日结束。期间,共绕地球185圈,共飞行490万英里,太空行走6个多小时。

进驻国际空间站

2003年4月卢杰与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Yuri Malenchenko)乘俄罗斯“联盟─TMA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执行“远征七号”(Expedition 7) 任务。这是他第三次登上太空,并且是第一位华裔进驻国际空间站,而且要在那里住六个月。当时美国已有两架航天飞机失事。为纪念7位战友,卢杰特意将上次“哥伦比亚”号的行动代码STS-107做成一块小布牌,缝在袖口上。卢杰说:“我在未来几个月里,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我的朋友们,就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在国际空间站,他们一起接受了多次的大中小学生的提问,并在太空中用电子钢琴为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弹奏了“祝你生日快乐”。卢杰在空间站里还和在地面上的魔术师表演了扑克牌魔术

当10月15日中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时,卢杰正在国际空间站上。他用汉语通过美国有线新闻网向杨利伟致以问候:“欢迎到太空来!”,“一路平安、愿你成功!”。作为炎黄子孙,卢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感到自豪。“杨利伟上天时,太空有2/3是中国人。”,卢杰来华后在多种场合这样风趣地说。马连琴科也表示:“我很高兴,太空中除了我和爱德华(卢杰的英文名)之外又多了其他的人。我知道中国有长城,我向所有中国人道贺。”


卢杰在国际空间站里观察一个漂浮的水珠

他们共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185天,进行了近30项生物实验、生物技术实验及防辐射实验后,于10月28日返回地面。卢杰说,他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每天的工作都忙得不可开交,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和孤独,何况还可以经常和家人通话、发E-mail、听CD盘等。做一名宇航员要具备应变能力,临危不具的能力,还要具有单打独斗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太空生活要处理好合作关系,选择好夥伴,和平相处,共同完成任务。


卢杰在国际空间站里手拿一个照相机正准备对地球拍照

2004年9月12日,卢杰在休斯敦太空中心接受美国宇航局局长亲自颁赠的“杰出服务勋章”。局长致词表示,卢杰在2003年所执行的“探险七号”,发生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创下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搭乘俄罗斯宇宙飞船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例子,很多地方无规章可循,必须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并且在原订三人减裁至两人的情况下,维持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作,十分难能可贵。他还获得过休斯飞机公司大师称号,NASA卓越服务奖,加加林勋章,科马洛夫勋章,贝雷戈瓦勋章和三次NASA飞行奖章。

他的爱好广泛得惊人,更难得是文武全才:特技飞行、当摔跤教练、弹钢琴、打网球、冲浪、滑雪样样都行。平时喜欢旅行。在空间站里,他为大家表演过弹钢琴。他还拥有商业驾驶员飞行证书,累计飞行时间已经超过1000 小时。卢杰的语言能力也很强,会说汉语和俄语,曾专门在台湾学习过两个月的中文,1997 年进太空前闭门修习俄语速成班。 卢杰还是美国天文学协会、美国飞机拥有者和飞行员协会及实验飞机协会的会员。


卢杰和俄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进餐。

中国情

作为一名中国人,卢杰在太空中一直想拍北京的照片,但由於云层、灰尘和天气的缘故,非常难拍到。在太空中工作了近4个月的时候,遇到了好天气,飞过北京上空时,他兴奋地拍下了一组弥足珍贵的镜头:故宫、天安门、八达岭长城……。他说还看到了上海和广州,以及黄褐色的黄河入海口,他试图找到长城, 但来自北部的沙尘和雾气很重。


卢杰手持筷子。

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卢杰中国食物情有独钟,而且中国读者对宇航员的吃也特别感兴趣,所以他对在太空中的吃有很长的介绍。空间站上的食物务法跟他母亲做的相比。但他说还是不错的。他希望在太空之旅中吃到了广式早茶"糯米基",於是他就对负责太空食物的工作人员讲,能否将糯米基进行处理,带上太空呢?她进行了试验,将包糯米基的外皮去掉, 进行特殊处理,终於将糯米基带上太空。他还挑选了一些中国食品(像一种放入甜豆酱的糯米饭)、夏威夷牛肉干、罐装法国食物(豆焖肉鸭、加勃艮第沙司的牛肉)和一些袋装即食糯米饭(比那些禽类食品味道好多了)。他的妈妈将自己亲手做的中国“八宝饭”,让他带上太空享用。在太空中,美国宇航员分享时,都连称太好吃了,问还有没有。卢杰说,他在家都是吃母亲做的中国菜,连他的菲裔妻子也在积极地学做中国菜。


卢杰访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年秋,作为当时唯一的在役华裔宇航员,卢杰专程访问了中国,为推动中美两国航天学术的交流而奔忙。身在卫星发射场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专门委托副总经理马兴瑞会见卢杰一行,并代表他向卢杰颁发了中国宇航学会授予的“国际航天交流奖”,马兴瑞对卢杰说:“你是第四位获得该奖的外籍航天员。”10月27日,卢杰访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受聘为北航顾问教授。随后,卢杰博士作题为“太空的生活和经历”的演讲。虽然他的中文说得不够流利,但挡不住卢杰对中国强烈的“多了解”的愿望,他甚至想“摆脱”陪同,独自“闯荡”各大城市,以体验更加地道的中国味。


B612基金会的筹建者拉塞尔·施威卡特、卢杰和斯科特·哈伯德

转战小行星

2007年8月10日卢杰宣布从NASA辞职,从此以后他一直在不同的地方跳动:先是加盟Google。2010年6月,卢杰离开Google,加入“Sunfire Offices”。2011年11月,他转到“Liquid Robotics”。2012年2月当上了“Hover Inc.”的首席科技执行官。2012年6月28日,卢杰与阿波罗9号宇航员拉塞尔·施威卡特 (Rusty Schweickart) 及斯坦福大学教授斯科特·哈伯德 (G. Scott Hubbard) 成立了“B612基金会”(B612 Foundation)。


卢杰应邀在国家峰会 (National Summit) 演讲时指出小行星入侵的危险性

B612基金会”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对付小行星入侵的危险。小行星阿波菲斯预计将于2029年和地球擦身而过,卢杰提出了以宇宙飞船拖走小行星的方案。兴建一艘核子推动的宇宙飞船,盘旋在阿波菲斯的上空,利用它的引力稳定宇宙飞船轨道,然后宇宙飞船便可倒过来把阿波菲斯拖离轨道,作用犹如“地心吸力拖船”。卢杰计算后指出,如果有20年时间准备,重约20吨的宇宙飞船只需利用推进器,一年内可将一个长约200米的小行星改变轨道。事实上,卢杰在NASA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这个想法。这是他下决心离开NASA专心搞这个项目的主要动力。有些人提议可以轰炸入侵小行星,但他认为那样的话,大大小小的行星碎块会落入地球,增加对地球的威胁。近年来,新发现的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接连不断。卢杰等人的声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2013年,联合国将建立小行星防御组织。NASA今天(2013年11月6日)说,可能的小行星撞击可能比以前预计的要早。相信卢杰他们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卢杰决心面对宇宙中的小行星入侵

“我认为,我们被授予了一个主动改变人类进程的机会。怎么可以拒绝这个机会呢?”他说。此时此刻,卢杰想到的不是成功率,不是自己的名誉。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他决心接受这个史无前例的挑战。为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让我们祝福卢杰和他的战友们。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这里继续阅读

已经有很多关于卢杰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部分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0554-739712.html

上一篇:美国成年人的万圣节
下一篇:这个拳击运动员够数学的
收藏 IP: 23.118.54.*| 热度|

34 李汝资 王修慧 赵斌 李伟钢 常顺利 赵序茅 薛宇 罗会仟 杨正瓴 王伟华 褚昭明 张文军 鲍海飞 曹聪 李亚平 韦玉程 梁智鹏 岳金星 刘洋 刘晓锋 唐凌峰 戴德昌 徐福桥 徐传胜 徐迎晓 李天成 zhangling biofans zoujinkexue11 crossludo abang xuyiganghz guoyanghuawu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