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现在研究生的科学精神都去哪了? 精选

已有 17407 次阅读 2016-3-17 17:42 |个人分类:学术视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科学精神, 问题

最近正赶上研究生复试,今天和同事去食堂吃饭正好聊到这个话题。我问他现在研究生怎么样,他一股脑的摇头,哀声连连。。。。。他说他今年都不想带研究生了。我惊讶的问为什么?他说,他的第一个学生现在还在手里呢,今年正赶上毕业。眼看再过几天毕业论文就要送出去评审,但是ta现在却连前面的研究进展都没写完,我正在帮ta分析数据,完善后面的内容,这几天我都别想怎么休息了。听到这里,我真是想把自己的心放盆里。

我真是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现在还不能带研究生,但是我是特别希望今年能有个研究生,这样我在博士阶段的好多想法就能大踏步的去实现了。现在来看风险很大,想法很美。想到我今年带的几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其中的紧张、失落与彷徨真是让我也有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开始犹豫了。学校学生考研的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计划和规划。大部分都是为了逃避就业或出于对研究生的好奇。在读的研究生呢,良莠不齐,差别太大。有的看书也都跟诸葛亮似的,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在我看来这不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科学的精神。经常在办公室听到隔壁的老师对学生的工作很不满意:“这个东西我已经给你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没改?”,“让你今天交给我一个成熟一点的论文,你就给我一个标题框架?”,“打电话——你这两天能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吗?时间已经不能再拖了,要不然影响你毕业了都。”等等。我想不明白,他们真的就不想用三年去搞明白一个小小的科学问题吗?搞明白一个小问题不是可以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欣慰嘛?研究生毕业就都2526了,还不赶紧想想自己的未来?难不成是我们学校研究生的生源问题?但是我在南大读博的时候同样也遇到过,这就不好解释了。我现在没有去调查现在研究生每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要什么?但是我敢肯定,现在的大部分研究生缺乏一种科学精神,钻研精神。这些让我感觉,现在的研究生质量比以前差远了,现在还有工作的压力,如果是放在以前包工作的时代,估计真的会出大问题。但是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社会的错。本来他们是可以去安安稳稳工作的,只是由于社会就业的压力,让他们走到了这一步。这一步让国家的教育资源出现了极大地浪费,也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光。

我对研究生的学习深有感触,当年我考研究生也是出于对研究生高大上形象的向往。但是踏入研究生课堂后,面对自己两眼一抹黑的新概念、数学方法和新思路,自己真是感到万分羞愧,也让我有了十足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想想那时自己经常会在和同学的聊天中发出惊讶的声音“原来是这样啊!”。所以,我在研究生的前两年的学习中狂记笔记,课后复习,这和我在高中的状态一点不差。每天强迫自己在晚上10点以后才能浏览网页,看看《百家讲坛》。那段真是充满激情的时光,那段时光也我最想回味的奋斗时光,充实而又开心。

回头想来,硕士研究生的特殊地位决定这一时期的学习太重要了。这一阶段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应该是最累的阶段,硕士阶段的基础一定要打牢,为什么呢?首先要学习专业课,同时还要学软件(理科)、学方法、做实验、出野外,撰写论文等等,最主要是要学会一些列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都是新的,时间都不够用的。学得好,进入博士阶段才能在专业上有所创新,能够直接接手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一直认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千万不要换专业和方向,要有延续,最好进行硕博连读,这样会具有较好的科学延续性,多能做出比较好的成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963223.html

上一篇:徒步踏春
下一篇:三天骂娘的财务报销之路
收藏 IP: 218.3.243.*| 热度|

49 罗民 姬扬 许方杰 李明阳 曹俊兴 陈南晖 褚昭明 王振山 黄永义 李颖业 梁洪泽 王府民 彭渤 彭思龙 曾云 李东风 王毅翔 喻海良 程娟 韩睿明 谢平 李学宽 武夷山 朱鸿源 吴立 何学锋 董焱章 徐令予 惠小强 王伟 杨峰峰 麻庭光 王选策 沈友明 唐小卿 戴小华 李本先 邓小钊 李明坤 xchen shenlu wangqinling xlianggg droopgo lingling101 gaoshannankai kexuegzz taoshl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