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大学中“社恐”蔓延带来的损害 精选

已有 8870 次阅读 2022-4-26 19:22 |个人分类:观点点评|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目前的课题组本科生加上研究生大约有10多人。带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一起参加比赛,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跟年轻人在一起也能延缓衰老,一举多得!!!一晃,我开始组建团队,建立研究小组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带学生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学生在主动沟通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障碍。部分学生,甚至带了两年都没有单独找我聊过天,汇报过科研进展,或者跟我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导致有的学生都临近毕业了问题一点也没有解决,只能草草收场。对比刚入组时的信心满满,让我这个做老师的也感觉很惋惜,如果早点说出来,万万不至于此。倒不是学生不努力,完全是没有沟通造成的。其实,我很困惑,因为在我的世界里,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我大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遇到问题一般采取两个步骤:(1)先自己尝试去解决,大量的查阅相关文献,在论坛上和群里寻求帮助,我甚至多次在群里和论坛里面悬赏;(2)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我就会主导约自己的老师或导师进行现场求助。

但现实是,在我遇到的学生中大约80%左右是我讲的具有“社恐”倾向。我作为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我已经意识到这种状态是对于科研非常的不利。我曾经在一次组会中讲过,“科研中不尊崇沉默是金的儒家传统美德。”学界的大牛,哪个不是到处作报告,到处演讲。科研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来自于相互交流和相互启发,闭门造车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单打独斗肯定是比不过紧密的团队合作。反过来,如果研究生进入科研学习阶段还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狼属性或者打不开“社恐”的心理防线,那么再负责人的老师也无能为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时代的导师抉择却要重新塑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教书首先是育人。这是个老提法,但是目前孩子的状态逼迫老师不能上来就提要求,累任务,讲进度,这是现实的无赖。作为导师,现在可能学生刚进组的一段时期要开展不是学术训练,而是思想辅导工作。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越来愈多的学生选择较为极端的方式解决科研问题甚至和导师之间的冲突。我以前很不理解,在我上大学的那会儿,有顿酒喝、有球打,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你让我干什么都行。怎么会有惶恐、紧张、不解这些“多余”的情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沟通,积极寻求解决之法是很正常的。老师是人,当然会有积极地情绪和负面的情绪,做好主动交流就会减少很多可以避免的麻烦。但教师在沟通中往往占据主导性和主动性。现在一个老师带10个以上的学生很正常,如果都要进行一对一的心里辅导和谈心,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因为一次谈话肯定解决不了问题。

2)用心良苦不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些年来,看到很多很优秀的老师在改学生论文的时候奔溃,在课题组开会时歇斯底里,我是能理解的。这些年做导师真不容易,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批就批,虽然被批的滋味不好受,但是批完了之后反而是有话说开了,进而会变得更加“父慈子孝”,关系反而更近一层。现在就缺的这一步,老师不敢发火,甚至自己憋着,学生不找老师,自己蒙着,最后留下的只能是遗憾。现在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导师谈不上感激,有的甚至是彻彻底底的仇恨,师生情谊全无。很多导师喝点酒都会讲,我对某某个学生用心良苦,安排了很多的“意外”和“巧合”,到头来,换来的是学生的不解甚至记恨。导师是中年人,中年人最讲求脸面,害怕一旦突破的师生交往的边界师生关系难以为继,进而多采用一些较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沟通。但是现在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其这样,不如彻彻底底发遍火,把该讲的不该讲的疑惑与误会都拿到桌面上来,也许效果会好些。当然,这样的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3)年纪一大把,还是要逼着自己跟学生做朋友。学生的“社恐”没有别的方法解决,只有交流与沟通。都是成年人,学生不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还在加剧呢。我感觉个人的理性思考与现实的无助有很大的关系。要自尊,要关注还害怕失去,这样的矛盾心态让学生很纠结。这在一些与老师沟通的细节中就能反应出来,很多学生现在喊老师都是直呼其名,或者直接两个字“你好”!连“您”都不屑去用。我有的时候看到,心里很凉,学生在学校里如果对老师都没有起码的尊重,你让ta走入社会尊重自己的同事和竞争对手?甚至连尊重父母和长辈都变得困难重重了。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导师,即便你年纪一大把,人家还很嫌弃你。但是你还必须精心的打扮自己,带着观世音般的笑容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与ta交朋友,了解ta真是的想法。一个字难难难!!

思考不成熟,欢迎批评指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1335769.html

上一篇:只要不抄袭,就是一篇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
下一篇:一周年
收藏 IP: 183.208.250.*| 热度|

16 李学宽 梁洪泽 王安良 黄永义 李猛 王飞 王宇 姚伟 褚海亮 王恪铭 张俊鹏 邵宇飞 周忠浩 陆仲绩 王林平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