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i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han

博文

To: Angelika Amon (1967-2020)

已有 1949 次阅读 2021-1-21 20: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mage.png


image.png

Amon的谷歌学术主页截图(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异倍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细胞周期调控。看得出近期打算研究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却永远地离开了)


我爱看文献,但是有个特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关注内容是否感兴趣和是否是业内期刊,从不关注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文献看得多,脑袋里的科学思想就逐渐丰富起来了。去年5月,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成文投去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JC)。两个匿名评委,一个赞不绝口,另一个则直截了当说我的文章没有提出任何的新颖的观点(they did not bring truely insight into this field)。


image.png

1988年,学生时期的Amon(中)和她的导师KimNasmyth(左) ,以及Gustav Ammerer(右)。地点: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维也纳,奥地利


说实话,这是所有我接到的审稿意见中,对我打击第二强的意见(ps. 第一强的则是直接说我的文章错误之多几乎无从修改,惟有重新帮我写一遍[the defects are so pervasive that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make such constructive comments without essentially rewriting the paper for the authors])。但是这个审稿人不仅没有毙掉我的文章,反而写了近2000字的评论(我的这篇文章最后也才不足5000字),告诉我如何修改如何思考。其中推荐了一篇Angelika Amon的综述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hromosome mis-segregation and aneuploidy让我阅读。按照惯例,我认为这个审稿人很大可能是Angelika Amon。


image.png

2019年,最后一次到访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时的Amon


于是,我开始去了解她,甚至去外网看了她的演讲视频甚至twitter。学术和生活分得很开,twitter都是生活点滴,没有学术事件。Amon的确是染色体异变领域的大牛,擅长在全新的领域开拓进取,常常做出能改写固有认知的学术发现,一生更是获奖无数。巧合的是,审稿人给的这篇综述在其刚发表的时候(2015年)我就打印了阅读过。不仅如此,我仔细回溯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文献发现好几篇都是Amon为通讯作者的。于是,我把它们翻出来反复地读,为的就是能够在认知上有所突破。啃读Amon文章的同时,对比Amon的综述和审稿人的评论,字里行间让我更加确定审稿人就是Amon。


image.png

2000-2020年间,Amon所获的各类学术奖项(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2019年获得的科学突破奖,因为该奖项有着豪华版诺奖之称)


在给IJC主编回信的时候,我破天荒的用英文说自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审稿人给我的启示和帮助,并用中文写了四个字“醍醐灌顶”。这篇文章最终顺利发表了,我一直认为她虽然不是我最耗时耗力的一篇文章,但绝对是我目前为止最有深度的一篇论文。从这篇论文里,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涅槃重生。从此,我也将Amon当做自己的学术偶像。


image.png

Cell发表的关于Amon的讣告(2021年1月7日)


然而,今天搜索Amon的文章时在Cell杂志的讣告中看到Amon(1967-2020)标题时,顿时不敢相信Amon已经过世。在Amon的讣告文中,我了解到Amon在与卵巢癌抗争2年多之后离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还在实验室工作。她的座右铭是to work hard but to keep in mind what is important。而我,一直铭记着一句广告语——忙碌但不盲目。两句话之间是如此地契合。


image.png

文中提到的我发表在IJC的论文


但是,非常遗憾…… 这时我才深刻明白谷歌学术主页上的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同Amon教导她的学生一样:be curious, tackle important questions, and address them in the most rigorous way possible, by always explori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to ultimately reveal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the truth。希望能指引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行。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182-1268295.html


下一篇:记学术生涯中的首篇10+论文
收藏 IP: 183.224.7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