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byang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供职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博文

科幻小说:在自己的葬礼上演讲

已有 4163 次阅读 2010-8-14 21:2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机器人, 科幻小说, 星际移民, 地球未来


     公元3175年,我已经活了1200岁,所有能换的器官全都换过了一遍,许多易损耗的器官已经换了好几遍了,最终医生不得不宣告我肉体的死亡,其实此时的肉体只有部分大脑属于我本人了。
    提前半个月我就和我的家人商量好了我的丧事,当然免不了亲戚朋友都要来大吃大喝一顿,然后搞一些娱乐节目,做一些露天游戏。要是我乐意,也是可以参加这些游戏和节目的。最终,我的心跳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其实我早已只是一个躯壳了。家人举办了盛大的喜丧,邀请了30多代人的亲戚朋友来参加,包下了整整48层高的罗密欧饭店。
   在我的肉体临死前两天,电脑专家和医学专家已经把我的意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其实在肉体濒死前,这些意识已经自动地从肉脑中转移到大脑中早已移植的一个电脑芯片中了,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芯片从我的大脑中取出来,再装到一个机器人的头颅中去。然后,我的生命就可以在机器人中永恒地延续了。但是,十分可怜的是,肉体能够享受到的许多乐趣我再也享受不到了,比如说吃饭的乐趣,睡觉的乐趣,还有感觉的能力也消失了。现在的机器人研制水平还没有达到让我享受这些乐趣的时候,不过,我的第5代孙子一再向我保证,在他肉体的有生之年,一定帮我完成这个宿愿。
   代表我的机器人躯壳站在饭店的门口,迎接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门口,他们都亲切地和我握手,我能够感觉到他们的体温。他们不断地向我祝贺,祝贺我脱离了那个可爱又可恶的肉身。我也感觉到机器身体的优势了,要是我的肉身迎接这么多的宾客,早就该累趴下了。
   接下来,我对儿孙们讲,我不想在波特星上举行我的葬礼,我想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地球上,我的父母还埋葬在那里,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科技带来的长寿益处就过早地去世了,我要让自己的肉体去陪伴他们,让我最后尽一点自己的孝心。儿孙们同意了我的愿望,尤其是我那第32代的小孙子十分高兴,他只是在历史课上看见过地球,星际法规定10岁以下的小孩子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就在我去世的前一天,他过完了10岁的生日,所以他欢呼着要和我一起去地球看看。
   我也是50多年没有回地球了,也想回去看看。人类从地球已经有好几次的大转移了,第一次是因为一场大的洪水,第二次是因为臭氧层的破裂,第三次是因为人口急剧膨胀。我是第三次人口大迁移时来到波特星上的,第三次迁移之后,地球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家园,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墓地和游乐场,年老的人有叶落归根的思想,年轻的人对祖先们居住过的地球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每年有大批的游客从各个星球涌到地球上去旅游。
    我的10来个儿孙陪同我的机器身体办好了星际旅游的有关手续,并到防疫部门办理了检疫证,然后就护送着我的肉身来到了时空隧道的入口。宇航小姐再次检查了我们的宇航服、氧气袋和防毒面具,我们按顺序进入了一个庞大的螺旋形仪器。宇航小姐让我们闭上眼睛,耳边响起了舒缓的音乐,然后我感到自己的机器身体在高速地旋转,我眯缝着眼睛,看见小孙子有些不太适应,就轻轻地握住他的手,让他放松。
    不知道转了多长时间,时空隧道已经把我们安全地转移到了地球上的星际接收站。我们刚刚走出星际接收站,几个庞大而丑陋的爬行动物就伸着长长的鼻子来到我们面前,把我的小孙子吓得尖叫起来,好在他有全封闭的宇航服作保护,那爬行动物才不至于把自己的丑陋鼻子伸到小孙子的脸上。据说这些爬行动物是一次星球大战时大量核辐射地球后的产物,它们的名字叫核蜥。
    孙子们要体验在地球表面开车的感觉,我们就租了一辆全封闭海陆空三栖轿车。轿车在人高的杂草中飞速行驶,野草像水一样从车的两边分开。开了几个小时后,我们突然被一群巨型核蜥包围了,饥饿的爬行动物恶狠狠地撞击着我们的轿车,我们展开机翼,腾空而起,把这些丑陋的动物抛在尾气后面,远远地还能听见他们凄厉的嚎叫。
    凭借高精度宇宙定位系统,我们找到了我父母的坟墓,其间坟墓和墓碑已经被我整修了好几次。这是一处庞大的公墓群,全球人类祖先的坟墓都迁移到了这里,这里有专人看守,防止动物的破坏,他们生活的条件很艰苦,但薪水很高,一般在这里工作半年就可以回到别的星球享用好几年。
    我的机器身体拿出一把激光铲,把我的肉身埋进了地球的土壤。儿孙们静静地肃立在一旁,我的机器身体清了清嗓子,开始大声诵读起我早已为自己写好的葬礼演说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850-353052.html

上一篇:遗祸无穷的集束炸弹
下一篇:鳄鱼猎手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锋 齐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