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80.99.79.*   [294]吴跃华   2015-4-29 08:14
欢迎您来查看我对批评《科研的愧疚》的回应文《对“从百家争鸣到政治正确”一文的几点疑问》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885913
IP: 192.168.0.*   [293]吴跃华   2015-4-17 09:19
为了澄清我为什么留质疑性言论,特写一篇文章,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再评《大学里最终将只剩最会写论文的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882974
IP: 124.166.242.*   [292]qd266032   2015-3-13 10:06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我所做的《生命生长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一书书稿放在我的博客上,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看一下。并恳请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谢谢。
http://qd266032.blog.163.com/
IP: 218.2.227.*   [291]马省伟   2015-3-5 21:31
王老师 :
  您好!我现在是一名博士,2013级。我是转博生,想硕士毕业,不知道怎么和导师提。我的情商比较低,不太会沟通,脾气还急,和老板沟通经常出现问题,另外老师们私底下的话经常传到学生耳朵里,在加上真心不会讨老板欢心,总之我自己很灰心,试过改,貌似效果不好。随着对老板了解的加深,我是真不喜欢这个老师了,所以我想硕士毕业了,我硕士导师是他的学生。另外一个原因,是家庭原因,最近焦点访谈报道了临沂的污染问题,我的父母双双失业,家里还有一个2岁的小孩要养,父母50多岁了,在出去打工也比较困难,两方面加起来,我就更加想毕业了,这是我前面发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94241&do=blog&id=871899,我该怎么向老板提呢?
IP: 210.76.193.*   [290]刘玉玺   2015-3-4 23:05
王老师:您好!我是国科大研一学生,自然地理专业。以前高中是文科,大学是地理科学,对生物和化学涉猎较少,新学期想选康乐等老师《进化生态学:化学、行为以及分子适应机制》,听后很有启发。知道您也是这门课的主讲之一,我想问一下考试内容涉及很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分子等知识吗?谢谢!
我的回复(2015-3-4 23:36):考试题一般是各授课老师出1-2道题,最后由负责的老师汇总权衡。
一般题都不很难,都是授课的内容。研究生阶段,考试不是为难学生。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喜欢,就听听。不要为了考试。这是我的意见。
IP: 112.14.235.*   [289]chengchaoboss   2015-2-22 14:01
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年年好运!年年幸福!恭喜发财!
我的回复(2015-2-22 16:58):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IP: 124.16.134.*   [288]王桂颖   2015-2-11 09:13
王老师新春好!
IP: 221.219.108.*   [287]葛肖虹   2015-1-1 14:13
王德华老师:你好!你对我博文的评论很好,我在回复时不慎把你的评论删除了,又不知如何恢复?你可再发一次,许多认识我们都是相通的。
祝你新年好!
葛肖虹
IP: 220.178.225.*   [286]邵顺达   2014-12-6 19:10
向王老师请教一下,并请鉴定:
这好像可能又是一起“正龙拍虎”事件,希望国家林业局领导重视
——再谈最美森林医生驱逐森林医生啄木鸟
邵顺达
国家林业局领导:
您好!
我前天在贵局网站作了留言,并给相关单位发了邮件,指出了“森林卫士 终生目标”一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后来再在网上看看,发现这篇文章是源于最美森林医生评选活动。到这时,我隐隐觉得,这好像可能又是一起“正龙拍虎”事件,希望国家林业局领导重视。

但愿不是!也希望领导尽快对该文作出修改,尤其是要删除其他人员名字,以免侵犯姓名权,影响人家声誉。
邵顺达
2014.11.29
附:
这玩笑开得有点大:最美森林医生驱逐啄木鸟
邵顺达
为了给预答辩博士论文补充材料,今天在家里上网搜索素材,发现一篇2014年7月2日的文章“森林卫士 终生目标”(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网站)(http://www.ssfzz.cn/News_news.asp?d_ID=14720),文中竟然说啄木鸟吃松树(“……天柱山镇山之宝——天柱松,遭啄木鸟啄食,天柱松伤痕累累,他尝试用纱布包裹起来,啄木鸟又啄食树杆别的部位……”),后来又在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北岳文艺出版社、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的即将出版的“啄木鸟”系列生态文学丛书“树木医生”目录中,以及安庆市政府网站和广播电视台网站上发现了该文。
作为常识,啄木鸟号称森林医生,是一种益鸟,专门捕食树木蛀干害虫,怎么吃起松树,成了害鸟?
我仔细阅读了一下这篇文章,发现,“天柱松”并非啄木鸟危害的,而是蛀干害虫危害的。就华东地区而言,主要蛀干害虫有50多种,其中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松幽天牛、马尾松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松瘤象、多瘤雪片象、马尾松角胫象和立毛角胫象等是松树最为常见的蛀干害虫。
森保部门怎么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将蛀干害虫危害当成森林医生啄木鸟危害的?这样的材料太不严谨了吧?而且还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网站、政府网站和国家级机构组织出版的文集上发表的,并且还是“最美森林医生驱逐森林医生(啄木鸟)”,难道这就是“同行相妒”?——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啄木鸟是专门治理森林蛀干害虫的,绝对不会破坏森林,不少林区还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招引与保护,这里还竟然出现了驱逐啄木鸟的事件!难道是为了保护害虫继续危害与扩散蔓延?为了驱逐啄木鸟,竟然连“气味”、“苦味”、“纱布包裹”等拟人化措施都用上了,这不仅仅是个玩笑,而且还是个神话,这也太不严谨了!
该文中除了上述常识性错误之外,还有多处严重的植保技术错误。例如对于“虬龙松”的“保护”措施技术性错误主要有:
(1)松树黄化,原因有黄化病、赤枯病和松材线虫病等,按照文中所述症状,以及以后又恢复的事实,“虬龙松”实际上是生理性黄化,并非染病,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就能自己恢复。
(2)松树属强阳性树种,“树梢上面搭建遮阴棚”反而对松树产生危害。
(3)古松已经在岩壁中生长几百年,根部裸露属正常现象(岩壁崩塌裸露除外),深山区尤其是景区随处可见,“岩石边缘用钢筋水泥固土”与“早晚逐步喷洒多菌灵、石硫合剂等措施”反而破坏了古松生活的岩壁中微生态环境,不利于古松健康。
也就是说,如此自作多情保护“虬龙松”,实则是在残害“虬龙松”。
还有其他多处技术性错误:
(1)“坚持十年,每周上山一次,从不间断。这块标有鲜红记号的标准地,成为天柱山另一道风景。”这种调查,一般10月至翌年3月不需要进行。而且,调查周期为7天(每周一次),对于发生期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来说,7天1次太少,不能反映真实状况;如果作为发生量与发生范围调查来说,7天1次又实在太多,实际只需要在害虫发生期调查即可。
(2)“马尾松毛虫为历史性虫害,呈五年一次大发生,三年一次小发生周期性规律,……”按照天柱山地理位置,属于长江中下游2-3代发生区,发生周期为7-11年,平均10年。3-5年发生周期是华南林区3-5代发生区的发生周期,与实际严重不符。本人推测,可能是作者错误将马尾松毛虫的一个完整周期切开为“潜育期-增殖期”与“增殖期-暴发期”两个周期,一般而言,2-3代发生区的潜育期平均为5年,增殖期平均为3年,二者相加是8年,再加上消退期,正好是一个2-3代完整的发生周期,即7-11年。
(3)“……采取蚕室加温,提前出蚕……”,这是蚕农们常态化养蚕技术措施,不能归为松毛虫防治措施。
(4)“……调查松毛虫是否进入树皮,他们在半夜最冷的时刻,拿着电筒登山……”,这不符合马尾松毛虫活动规律。进入树皮越冬的幼虫,再出来活动,要到气温合适时的白天近中午时分,而非夜间;活动态幼虫开始进入树皮越冬,是下午,而非半夜。
(5)“……松针呈褐色,他邀请安农大杨春材教授现场调查,杨教授也为此困惑,找不到原因,……”这与细纹新须螨危害状严重不符,而且涉及到杨春材教授等人。我的导师谈起过杨春材教授,说他是植保界老前辈,一生治学严谨,品格高尚,应该与杨老前辈核实一下,并请赶快删除杨老前辈等人的名字,以免影响他人声誉。
由于水平有限,只发现了这几处明显错误,也许还有其他错误尚未发现。
作为政府网站,尤其是专业型政府网站,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出版的文集,其中文章可能被别人当作重要权威资料加以引用,对文稿应该严加审核。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大量扩散,后果是严重的,尤其是出现这样的严重的、常识性错误。
为了维护科学的严肃性与政府专业网站的权威性,建议尽快修改。
当然,如果真的发现啄木鸟吃松树,那将是一项重大科学发现,本文将是错误的,我将向作者致歉!
2014年11月27日晚  于武汉南湖
本人电邮:shundashao@126.com
IP: 129.170.195.*   [285]黄焕平   2014-12-2 07:25
王老师,我刚发表了一篇博文,大致描绘了我在美国最好的本科课堂的全貌,目前为止国内可能还几乎没有这么全面细致地对美国课堂的记录。请您关注~谢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847817
IP: 210.77.89.*   [284]杨敏   2014-11-18 21:46
今天在动物学会上看到王老师做主持了~声音还是那么亲切~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的回复(2014-11-30 16:50):应该握握手啊。祝好!
IP: 192.168.0.*   [283]shenlu   2014-10-14 21:5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33810.html
IP: 202.118.28.*   [282]David3883   2014-9-23 11:58
王老师,希望您看看我的新博文,就事论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IP: 222.66.117.*   [281]赵序茅   2014-9-22 15:33
王老师,您好:请教老师动物生理生态方面的中文版的专注,能否帮我推挤一本,我想学学,但是书太多不知道如何选,谢谢老师了!
我的回复(2014-9-29 12:10):动物生理生态学,国内没有中文版的书。
现在看,最好的还是孙儒泳先生《动物生态学原理》中的“有机体与环境”部分,主要内容就是生理生态学,内容很充实。在《现代生态学》中,我写了一个章节“生理生态学”,主要是理论部分,不全面。
IP: 113.76.100.*   [279]檀成龙   2014-9-20 16:01
王德华老师:您好!
看了您的《生态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我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没有水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我国西北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有的地方就是沙漠。所以,生态学家应该关注水的问题。
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敢支持、不敢质疑、不敢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不分专业理工科本科生都能读懂)?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IP: 219.216.122.*   [278]David3883   2014-9-12 13:16
你好!欢迎加我为好友,在不涉及你、我、他个人人身的前提下,就事论事,对我博文展开评论。
IP: 202.118.28.*   [277]David3883   2014-9-4 18:23
科学网喻海良的博客非常有名,经常是周排行、总排行、均排行里面都有他,至今仍在均排行中居高不下、排第8位。看了他的简历,“2011年5月~2014年5月 沈阳大学,教授”,可是,在沈阳大学所有的网页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实在是奇怪!
他的“第100篇学术论文被正式录用感言”乍一看来,很是震撼、佩服,细一品味,远非如此。从对国家的科学贡献而言,学术论文是必要的,因为,即使是普通期刊论文,也有助于各种信息交流,促进科技的进步。但我们应提倡较高级别的期刊,这样更有助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沟通,更有助于提高中国学者的知名度。像此人所罗列的《锻压技术》、《热加工工艺》、《钢铁研究》、《有色矿业》、《有色金属》等期刊,即便有英文摘要,外国学者是不看的,拿这些核心期刊还有一些会议论文来凑数达到百篇,显然含金量不足。即便在国内,对于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工作,无需吃粉笔灰,完全靠论文吃饭的工科类专业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论文逾百篇,也是自然而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大有人在的。而对于一个国家培养多年乃至送出国门的海外学子而言,以此为标杆被科学网热捧,将会极大的降低我国学者的层次水平。况且,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学术成就的大小应看其诸多方面,如果国家只凭发表数目众多的文章,经济就腾飞了,那岂不荒唐!
此人前不久还发过一个帖子“另类成功,今年推荐的基金都中了”。被国家基金委邀请参评了面上项目,一共10个项目……,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可是,发表在全球的科学网上通报给对方,造成一个今年你申报、我推荐你,等来年我申报,你一旦评审,你也推荐我,这样一个小圈子内的循环,有悖于我国基金项目申报评审的公平、公正原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