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气变坏了!?
(王德华)
朋友闲聊。
一位朋友夸另一位来京出差的朋友。欣赏他的人生态度,胸怀宽大,活得潇洒。队伍不断壮大,学问越做越有味。说到学术研究,这位朋友感叹:很多年轻人都很出色,但现在有一个大问题,风气坏了。
风气坏了?风气坏了!
这实际大家都清楚,只是这位朋友的感叹,又引发一些思考。
什么是正常的学术风气,好的学术风气呢?
正常的学术风气是积极向上的,兢兢业业的。
好的学术风气应是坚守职业操守,具有科学精神,潜心学问,乐于奉献的。
现实情况是千姿百态的,各种文化思想都有,各种认识都有,各种理念都有。我觉得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了核心的理念,丢失了支柱的部分。
核心缺了,支柱没了,就容易散架了。没有了支柱,再没有了底线,再丰富的资源也很难再构建起良好的学术体系来。
我在很多场合给研究生们讲过,读研究生是人生过程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导师和培养单位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所,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条件,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能够有3到5年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最后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发表了论文,结识了同门同事,获得了学位,成了专家。这是最能发挥自己智慧和才华的一个时间段。太美好了。可是只要你问问研究生们,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多数感到研究生生活很压抑,实验压力大,论文压力大。我们看到的,也是很少有生龙活虎的青春阳光形象,更多的是愁眉苦脸、精神不振的样子。每天盼着发论文,每天盼着毕业。这种局面是很让人心疼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一言难尽,如研究生扩招,导师队伍良莠不齐,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很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获得学位必须有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必须有一定影响因子的要求。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本不是问题,但一旦作为硬性规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硬性规定造成的结果是,论文数量确实上去了,但对优秀研究生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有些可能是毁灭性的。不少真正喜欢学问、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与其他研究生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把主要精力用于满足获得学位的要求上,要么匆匆发表论文,要么选择做短平快的工作,不再去做那些探索性强的有难度、有风险的工作。这种情况,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了。有些导师,有很好的规划和较高的要求,坚持高质量论文,如果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质量达不到要求,不允许投稿,或者有其他相关的要求,这样很多矛盾就产生了,演绎出了很多的故事,不愉快的故事,甚至悲剧。
这样下来,研究生们感觉自己是在熬日子。哪里还有快乐的感觉。
学术研究是有挑战性的。探索未知,是人们本性中的一种内心驱动。所以,研究生学术训练的这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视野,学术素养,学术精神,科研能力,还有自信和信心,也都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我们也知道,面对当今的研究生群体,一旦没有了硬性要求,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可以预见的就是,研究生们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会大幅度下滑,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一定会大幅度下降。其实让导师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担心的是,会有更多的研究生不专心学业,不认真对待实验数据的收集,不再费力去撰写论文。这也是一种悲哀。
当今缺失科学精神。
小环境,大环境,对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巨大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如果我们还是以论文论英雄,这样的局面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取消论文考核,对学术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呢?风气变坏了!人心散了!
那该怎么做呢?必须重建健康良好的学术风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0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