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今年作的国际评估报告自我感觉还可以 精选

已有 21974 次阅读 2014-11-10 11:05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科学院, 国际评估, 科技评价与考核

今年作的国际评估报告自我感觉还可以

(王德华)

 

2009年我所在单位进行了首次国际评估。当时虽也认真准备,但过后遗憾和不足太多,以至于自己感到是一次失败的报告:

链接:关键时候,做了一个失败的报告

 

不觉5年过去,又到了考核的时间。

这次考核有点不同,评估考核专家组除了海外华人学者外,还有外籍专家。所以要求每一位研究员要用英文报告。还有一个不同,由于研究员数量增多,每个研究员的报告时间就缩短了,每人10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

书面报告材料早在7月份就要求上交了。现场考核评估确定在11月份,恰好在APEC峰会的假期。这个假期是北京人今年特有的,有人调侃说我们庆祝祖国的生日,过一个阳历的,再过一个阴历的。

尽管考核日期早就基本确定了,但心理上总以为时间还早,具体细节也未知,也就没有早些准备(这是近年开始的一个绝坏的毛病,愈演愈烈,很多事情都开始遭遇临时抱佛脚的尴尬)。转眼间,实验室秘书开始催交报告的PPT了。这才慌了手脚,几乎乱了方寸。虽说心理上有些抵触,但研究所的工作安排是必须认真执行的,这是一个研究所员工的基本职责。进人家的庙,就得遵守庙里的规矩。

有建议说,由于书面材料上已经有个人简历了,就不要再浪费有限的报告时间介绍自己的简历了,应把重点放在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学科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设想等方面,并建议不要关注实验的细节。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10分钟的时间,用英文报告,对于土老冒和说话速度慢的我,着实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学生们把自己最好的研究结果做成漂亮的PPT发给我,让我挑选。我们研究组近年来,主要集中在4个研究领域:1) 动物的生态免疫学(这个工作已经有5位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从种群密度对免疫能力的影响、季节变化、限食的影响、光照和温度的影响,繁殖投入的影响等,随着工作的拓展,加入了氧化应激的内容。在这个领域,还是有一些系统的研究结果。由于近年没有获得相关的资金资助,研究生毕业离组,这个领域的工作暂时停了。2)动物贮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动物的贮食行为是一个很迷人的现象,对其调节机理和进化过程,还有很多未知。从一位有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生开始,研究组开始了很久就想开展的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结果,也开始了野外的实验验证,这个领域还在继续中。3)啮齿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这个方面一直是研究组的发展方向,这几年把重点从动物对低温的适应转到动物对高温的适应方面,以内蒙古草原的长爪沙鼠为实验模型。从对高温的生理适应、地理种群的生理学差异、物种的分布限制(范围)等方面,利用脂质组学 (lipidomics) 和代谢组学 (metabolomics) 的技术方法,开始机理性探索,也初步获得了一些有趣的结果。这个领域也是我们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4)动物野外行为、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介绍新进展,重要进展。所以我最后定位在生态免疫和对高温适应机理这两个内容上。对于正在进行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介绍,重点介绍我们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获得的关于生理特征的地理差异的初步结果,以及即将进行的研究。其他两个方面的相关进展和重要结果,因没有时间暂且不讲,书面材料上有介绍。

思路很清楚,但是真要准备PPT似乎也不是很容易,这自然是个人水平问题了。匆忙中,上交的演讲PPT内容有些多。我把写好的文字稿念了几遍,若快速朗读,需要7分钟多一点。自己试讲,发现严重超时,还讲述不清。一遍一遍练,一遍一遍调整演讲逻辑,精简内容,把想表达的尽量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卡壳,只能做到熟练,这是我以前的经验。达到只要开口,就一气呵成。每天就是思考逻辑,熟悉内容。在这种状态下,折磨了好几天。按照姓氏的拼音顺序,我排在第二天的下午。提前30分钟到现场。等轮到自己的时候,心里更加紧张起来。还好,基本按照设定的方案讲,该讲的也基本讲出来了。等8分钟闹钟提醒的时候,内容已经差不多了。到致谢结束时,用时9分钟。过后自己狠狠骂了自己一句,本来说话速度就慢,怎么还浪费了宝贵的1分钟呢。这是一个遗憾。

这次报告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讲科学问题,科学发现,不再去展示发表了多少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有多少引用。我从心底里已经对这些有些厌恶了。学术研究,是自己的兴趣和在本领域的发现和贡献,怎么会沦落到与不同的学科的学者去比较SCI论文的数量、IF… …管理人员这样做,可以理解,学者们也这样去攀比,推波助澜,这就不是真正的学术了。

还有一个遗憾。在回答专家的问题时,虽然也回答了,但感觉还是没有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场应急回答能力欠缺,信息不能一下子调动起来,总是慢慢地出现,慢慢汇聚起来。并不是大脑中没有相关信息,是调动和整合信息的有效性问题。这就造成了这次报告的第二个遗憾。

有位专家在肯定了我们的成绩,美言了几句后,提的问题是:你们已经在生理生态学这个领域走了很多年了,对于未来,估计还能有哪些新的问题,预期还能有哪些方面的新发现?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是涉及到学科领域发展的问题,也是作为一个PI应该清楚和有预期的。我自觉是有这个能力和见识的。我强调了学术界对于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学术界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但对于高温适应的研究,相对而言不是很多,原因不知。前年上海夏季高温,突破40度,有近20人失去性命。2003年夏欧洲的热浪,据统计有近5万人丧命。高温致命,一个重要方面是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失调。我们对高温适应性的机理并不是很清楚。随着国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动物对高温的适应机理对于人类应对环境变化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当前关于全球变暖问题是一研究热点,但多数研究是关于植被、水文、气候和大尺度地理环境等,极度缺乏动物(包括人类)的生理学数据。由于野外生理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方法学问题,在野外很难控制条件,很难获得可比较的生理学数据。

所以专家接着追问:是否有一种可能的途径,能对野外生理学问题作出贡献,如基因组等。我也马上就同意了专家的意见,组学的技术和手段,组学的数据,对于生理学功能和机理的阐释,毫无疑问是有重要贡献的。限于我自己本身的知识所限,只能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很幸运,我的研究生们大胆尝试用脂质组学的方法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问题,已经获得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数据。

过后,感觉问题回答不是很圆满。我曾在前几天的重庆召开的全国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上的报告中,涉及到学科发展的思考,当时提出了学科发展的三个途径:1)通过深厚的积累,传统学科形成新的学说,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步步向前发展;2)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使传统学科增添新的活力,产生新的领域,如组学时代,对生理学问题的机理性解释(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等);3)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一些相关的应用学科和领域产生,如环境内分泌学、生态毒理学等。

总之,这次报告,比上次好很多。所以,虽有遗憾,自己算是满意。不管考核结果如何,自己满意,就是很难得的事情。朋友说,这就是成功了,别难为自己了。我说,这把年纪,不会再难为自己了。关键是,难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次考核增加了一个节目,是分组与考核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在研究员组的交流会上,自己还是没有忍住,一发言又没有及时刹住,说了几句煞风景的话。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希望研究员们和专家们不会误解。在重要场合控制不住,胡言乱语,实在是年过半百的人的一个大忌。这大概就是本性难移了。这个性格让我收获了很多误解,很多嘲笑,也有责难,也有无法解开的误解,但重要的是,我自己比较知足的是,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朋友,很多尊重,也有机遇。一个人不能做到完美,有个特点,能被一帮朋友了解、接受和欣赏,那也真是一种幸运和福气。

我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我们需要考核吗?需要什么样的考核?考核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考核应该和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我们希望有些改变,能够进行一些改变,如在政策上,人才上,业务上(选择科学问题),研究生教育上等等。

做学术研究,论文很重要,CNS论文更是重要,这作为学术人都明白。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现在不缺论文,反而恰恰是论文过剩了。我极端地说,如果在国际学术界把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以生物学为例吧)都删掉,是否会对世界的科学发展有影响?有哪些影响?如果有,那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如果没有,说明我们走的路真的有问题了,也应该和必须进行一些改变。我们国家对科技的投资,对于人才引进的投资,相对于国家的实际情况,应该不算少了(对某些领域的科学家,是过剩了),似乎没有从科学界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我们需要一些改变。就说论文,我们需要从每个研究人员,每个研究组,到每个研究所,到整个科学院,到整个国家,都应该进行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不是损害国家的利益,不是削弱国家的科研水平。恰恰相反。一些低水平的重复,甚至连重复都谈不上,毫无价值的论文太多,甚至是误导的,拼凑的,还有编造的,形势已经很严峻。是什么体制造成了今天的情况?是谁造成了今天的情况?我们总是说前面的路很长,需要慢慢改。可是一些严重问题,这些年不但没有改,反而愈演愈烈,日趋恶化,为什么?

我知道不会有答案,我也相信专家们心里很明白。为什么还说这些废话?无非是希望专家们能给相关管理者、政策制订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帮我们呼吁呼吁。

个人记录,与同行朋友分享。

 

 

最后一张片子是有含义的:生理学是传统学科,非常重要的传统学科(剪纸),发展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入。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舒适美丽的工作环境。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大自然的规律。追求美好,追求平安,是一生的追求。良好的心态,满满的希望。

老鼠的剪纸图案,是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鼠类生物学和管理”国际会议的会标。背景是我喜欢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842416.html

上一篇:学术要追求品位,追求精致
下一篇:研究生钻研生态学的火花没有被浇灭真是学术界的一个幸运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73 罗德海 李学宽 武夷山 文文 徐旭东 李欣海 吕锋骅 黄永义 杨正瓴 曹聪 刘全生 熊李虎 邵鹏 孙学军 徐耀 印大中 谢平 陈楷翰 刘立 罗汉江 余国志 程起群 徐晓 郭建国 李健 罗广营 赵序茅 孙瑜隆 张文增 胡锐锋 朱朝东 蒋敏强 陈新 董云伟 高建国 梁建华 彭真明 任国玉 路运才 陈儒军 黄育和 胡九龙 刘全慧 雷栗 李卓亭 周金元 刘玉仙 金拓 周春雷 唐小卿 徐绍辉 刘良云 谢强 李学友 王琛柱 蔡庆华 强涛 许义文 zgg eastHL2008 tuner hainanchen htli shenlu ybyb3929 jxg912 biofans cloudyou zhongmiaozhimen seeker99 xqhuang longshan2014 yaoxiaoyanle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