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组会唠叨(四):代表作和专家意识 精选

已有 8285 次阅读 2013-6-12 13:10 |个人分类:研究组组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专家, 研究生教育, 代表作

组会唠叨(四):代表作和专家意识  

 

今天是端午节,祝我的亲人们、老师们、朋友们、学生们节日快乐!

今天还是我导师孙先生的生日,敬祝我的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说几句文章的点数和JCR top 5%15%的问题。

   我国从推行SCI开始,逐渐过渡到看IF(影响因子),看引用率,还没有多少单位实行H指数(H index)之类的综合指标来进行科研评价。前些日子,美国学术界要有学者提出不要用IF来评价科学家。IF本来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个指标。

   我们也不能否认IF与学术期刊质量之间的关系。高IF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普遍要高,这也是不可置疑的。针对某一位学者,某一篇论文,没有任何价值。期刊质量高,不能说明你发在上面的文章质量就高,由于专家负责制,论文发表与否是2-3位学者的观点。一篇论文真正是否重要,要用历史的眼光看。这就是科学研究。很多CNS上的研究成果可能很快就被新的成果替代了,或者否定了,更有甚者被撤稿了。所以对一些新的所谓的重大突破,媒体和相关部门不要过度宣传,更不能过度延伸。科学成果是需要学术界逐渐重复验证和认可的,科学也是这样发展的。再说一句就是,不要太迷信一些所谓的重大成果,也不要太迷信一些科学家的话。科学研究无极限,科学成果是有极限的。

   那么,一项好的研究,一般是需要积累的。多数高质量的论文都是在本领域内,围绕一个问题聚焦,集中力量和精力,逐步展开,层层深入,通过整合不同层次水平的结果,数据很充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所以,做研究不要四面开花,不要万金油,要集中作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说这么多,就是要给大家说说代表作的观念。一个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有数量,也要有质量,数量和质量要平衡,质量优先。学者是有学术领域的(尽管鼓励交叉学科),在一个学术领域内,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学者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的建立,主要依靠学者对学科领域和学科发展的贡献。在学者的晋升、基金申请、奖励申报等,现在开始注重学者的代表作,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式。一个学者可能会发表很多论文,也可能会发表数量不多的论文,那么自己学术生涯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就很重要了。所以,我们要有代表作的意识。诺贝尔奖的授奖词就是一句话,一项伟大的科学成果都能用一句话表示,我们一般的论文为什么不能?

 

研究生要有成为专家的意识

   研究生要使自己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专家就是行家。看文献,要思考着读,有精读有泛读,有略有精。更要学会综合文献上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成为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后,就会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如果说到自己的专业,开口就可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可深可浅,循序渐进,这才是学者和专家的范。一个简单的标准,一个生理学现象,其他人只知道5个方面,你却知道超过10个方面,甚至20个方面,那你是专家。

   那么如何看待专家呢?这早就说过了,对专家不要迷信,要敢于质疑权威。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疑问。

 

   同理,对于别人质疑自己的问题,首先要进行认真思考,不要习惯性地“抵抗、反驳、狡辩、说明”。不要总喜欢听表扬和赞美的话,要喜欢听反面的声音,质疑的声音,善于接受苛刻的有帮助的意见。我们要感谢这些提问题的人,质疑的人,直言的人。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登高。

 

   学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开放的头脑。要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乐于合作,乐于交流,这需要胸怀。善于接受批评,理性对待批评和质疑,这就需要开放的头脑。这样才能走得远。

 

日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98805.html

上一篇:组会唠叨(三):反向思维和关注细节
下一篇:父亲欠我一个拥抱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3 曹建军 郭保华 张志东 罗德海 徐晓 徐大彬 唐小卿 茹永新 武夷山 李学宽 陈冬生 戴德昌 高典 郭向云 田云川 曹聪 程起群 陈楷翰 黄晓磊 魏兰英 赫荣乔 曹俊兴 陈国文 陈学雷 何学锋 朱铁源 张红光 陆俊茜 李宇斌 崔建国 陈辉 hainanchen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