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也聊聊吃什么与胃肠道长短(大小)的问题 精选

已有 17257 次阅读 2008-8-3 11:07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胃肠道

也聊聊吃什么与胃肠道长短(大小)的问题

 

昨天读了青水洋先生的博文:中国人应该怎么吃?(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1),感觉文章立意很好,提示现在的年轻人少吃点外国快餐。但就我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文章中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慎重的(怕误导)。当然博文是饭后茶余的随笔,不需要很认真,但宣传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知识。我在清先生的博文下的评论是(稍有修饰):

 

1、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等吃什么的问题,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很复杂。(食性)具有物种的特征,如兔子等是一类,老虎豹子等是一类等,也有变异的如大熊猫,本是肉食性的,肠道是肉食性的,但现在主要吃竹子。
2
、人类,属于灵长类,全世界只有一个物种。因此人的差异可能与地区、食物、民族文化等因素有关,但是还不能提到具有物种差异的层次。不能说西方人的肠道比亚洲人短。(您是否有数据来源?)
3
、生物性特征与性格品行的结合,尤其与人的结合可要慎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西方吃肉就野蛮的结论可不能随便下。咱们亚洲人杀人犯也不少啊,象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南京大屠杀… …
4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场所主要不是肠道。生理功能也很多。
5
、的确,现代人类食性的改变已经导致了许多富贵病(也称文明病),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我想针对上面有关问题,再稍微多说几句。

 

动物的食性可以大略分为草食性的(如兔子)、肉食性的(如虎)、杂食性的(如猪),还可以细分为食谷类的(一些沙鼠)、食虫类的(食蚁兽)。从取食方式上有牧食性(牛羊等)、啃食性(长颈鹿等),还有滤食性的(如须鲸)等等。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动物吃什么(食性)呢?这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笼统说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身体结构(身体设计)是大自然的造化(自然选择),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与身体的形态结构是一致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如吃草的动物,肠道长;吃肉的动物,肠道短。

 

动物要活下来,必须要有能量供应(人是铁,饭是钢),一般动物的能量来源最终还是来自食物。食物的获得与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取食行为是相关的,获得食物后的处理过程就看动物消化系统(肠道)的能力(效率)了。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多少被身体利用了,有多少变成废物排除体外了。一般食肉动物的食物中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相对较高,尽管消化道比较短,其消化效率也很高。食草动物就不同了,草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如高纤维素含量(消化纤维素可是要具有特殊消化酶的!),这样动物为了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消化道就要长一些,如吸收营养物质的小肠和发酵场所的盲肠就相对发达,也就是说食草动物由于食物质量问题,要提高消化吸收效率的话,就要尽量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时间,因此加长消化道是一个好办法。食草动物又有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消化道各个器官的位置分为前肠发酵动物(如反刍动物的复胃)和后肠发酵动物(如兔子发达的盲肠)。简单讲,食肉动物肠道内的食物可以存留很长时间(别看肠道短),而食草类动物由于食物中纤维素等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食物在消化道内存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尽管肠道长)。一般食肉动物取食不是很容易(猎物也是要跑的),因此一旦获得食物,饱食一顿就可以维持很长时间。食草动物取食容易,食物资源相对丰富,可以不停地吃,在食物充足时动物多取食,可以将不容易消化的残渣快快排除体外,提高效率。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狩猎-采集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既吃肉,又吃植物如蔬菜水果等,因此我们人类是属于杂食性的。我们的消化道既具有消化吸收肉类食物的功能,也具有消化吸收植物类食物的功能,但是我们人类的盲肠已经与兔子一类的功能完全不同了,我们也不具备消化纤维素的酶(记得曾有学者称,要是解决了人类消化纤维素的问题,人类的食物就不会短缺了,解决了人类吃的问题,您觉着呢?)。但是很奇怪,我们人类现在的进餐方式与草食动物是不同的,草食动物可以很长时间内不停地取食,可以想想放牧的情况,草原上的牛羊,农业区的小放牛娃放放的牛。我们人类现在的进餐方式类似食肉动物,吃一顿,要等一段时间,再吃一顿。您知道这是为啥吗?如果将人类与我们的近亲野生的猩猩进行比较的话,人类具有较大的小肠,猩猩则具有较大的直(结)肠。我们知道小肠是吸收化学营养物质的地方,结肠是水分重吸收的地方。人类是杂食性的,猩猩可是严格植食性的,可能是食物不同导致的吧。

 

 

动物的消化道形态大小(容积)与个体大小(体型)的关系一般是,个体越大,肠道越长,以等比例的形式增加。但是动物的能量需求与个体大小可不是以等比例增加的,是以体重(个体大小)的幂函数形式增加,如体重增加1公斤,能量需求按照增加体重的0.75次方增加(称为异速增长,Allometry),不是跟消化道一样按照体重的1次方形式增加( 等速增加 Isometry)。这样的后果就是,相对消化道的大小(容积)来说,个体大的动物,比较容易满足食物需求,个体小的动物,能量的需求量高。因此个体越小的动物,取食时间越长,只有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量(注:这里讲的主要是哺乳动物的情况,没有从整个脊椎动物、更没有从整个动物界来展开论述)。

 

谈到“富贵病”或者“文明病”的问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已经改变很多了,与我们的祖先差别很大,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的身体结构的变化可不是一天两天内完成的,但是食物的丰富程度变化速率太快了,以至于我们的消化系统来不及适应新食物的变化速度。这样我们取食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太多了,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太多了,食用的肉类也太多了。想想我们的消化道结构特征,消化酶特征,天长日久自然就会出现所谓的代谢综合症了,这样糖尿病、肥胖病、肠道癌等这些可怕的疾病现在天天在威胁着我们。由于我们的食物结构的变化(如肉类增多),肠道内的食物滞留时间过长,一些微生物菌团发生了变化(属于微生态学的内容了),消化过程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或毒素也没有及时排泄出体外,就造成了对消化道(整个身体)的一些危害(肠道癌可能是一个方面),多吃蔬菜(如芹菜类,含纤维素高),排泄速率快,会有利于健康(接近自然)。

 

关于西方人由于吃肉多,肠道比亚洲人短,“性格粗犷、外露张扬,易怒、好斗、进取心强、克制力差、容易走极端”的说法,我觉得在没有科学证据的情况下,还是要慎重下结论为好,并且这种结论可能会造成一些麻烦或误解。如熊类基本属于杂食类,但北极熊是靠吃肉生活的,而美洲黑熊的食物中植物可以占到90%。还是举大熊猫的例子,肉食性的,胃肠道很短,没有消化吸收纤维素的大盲肠,可是偏偏吃纤维素含量很高的竹子。

 

还有一点是,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脏上面的一个称为“肾上腺”的器官产生的。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起源不同)组成,去甲肾上腺素是由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对血管的平滑肌起兴奋作用,引起血管收缩,还能增加代谢活动等。对于胃肠道的平滑肌起舒张作用,但对于括约肌起收缩作用。可以说,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适应方式,可以有助于逃跑或战斗。

 

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教。

 

(王德华 2008.8.3


成年人的完整消化道,有较大的小肠 (Stevens and Hume 1995)



猩猩的完整消化道,有较大的结肠 (Stevens and Hume 199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34076.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难考吗?
下一篇:怀念欢乐祥和的夏都-西宁(照片)
收藏 IP: .*| 热度|

5 朱志敏 张星元 俞立平 neverton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