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哲学星空的批判:(6)量与质的争辩
王涛 2009-6-15 09:12
我们所看到的不同的东西,他们有共同的东西么?在对于经验世界的共同本原的思索中,一方面从物质世界,一方面从精神世界都探讨了量与质的问题。公认的最早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就思考了这个问题,认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水,随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本体论学说。这是一个强有力的问题,他直接引致了西方认识论的发生和发展。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42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哲学星空的批判:(5)两种运动
王涛 2009-6-14 10:51
哲学考察始于对于经验的思考,当我们能够把经验纳入一个数学的体系中的时候,所谓的科学的考察的方式更多的替代了哲学的考察。尽管哲学的思考范围包含一切的知识的和可以思考的领域,而对于自然的科学的结论是我们进行哲学考察的必然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基本的部分。无论是老子的思想还是西方的大部分哲学家都是以自然本性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73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哲学星空的批判:(4)理性之光
王涛 2009-6-12 11:25
黑暗中的第一丝阳光分外明亮。在纷乱的经验世界中裁衡的只有来自于人类内心的理性之光。对于科学进步的思考的确能够让我意识到人自身拥有一些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的能力。但是科学所带来的局限,以及在许多其他的领域中所充满的非理性。让我们一方面意识到理性的伟大,也意识到理想的不足。 事实和真理往往并不是一回事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4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哲学星空的批判:(3)“物理”看花
王涛 2009-6-12 10:50
这个题目写了两天,总是因为一些原因被打断。 这个题目是很大的,以后想到什么会接着写。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科学的历史,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史,更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亦真亦幻,似乎已经把握,似乎又将离去。 物理学始于对自然的考察,对运动的理解。在这点上,亚里士多德做出了自己的不可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4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学星空的批判:(2)为什么要批判
王涛 2009-6-9 14:13
我们创造了科学,我们也受制于科学。同样,我们被我们所创造的所受制,尤其是我们的思想。自由和必然的纠缠也绝不是想当然的,我们不过是从一种纠缠进入到另外一种纠缠,逃离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对于这种纠缠的正视我相信是哲学的首要义务。 为什么要批判?尤其是批判我们的思想,批判所有? 我们批判,源于我们心灵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哲学星空的批判:(1)由科学开始
王涛 2009-6-9 10:36
罗素是一位理性主义者,是近代逻辑的奠基者之一,所以非逻辑的想法往往不被罗素喜欢和认可,所以在他那,知识的领域被分为了两大块,科学和哲学,虽然科学在进步,依然有一些问题是科学不能回答的,需要哲学来寻找答案。 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而且就我的感觉来看,他是一位唯科学主义者,虽然他发展了哲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高考制度
王涛 2009-6-8 17:17
高考在中国是整个教育过程最让人关心的一环,是整个教育的转折点,也是每个学生的人生转折点,所以与高考有关的任何问题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使中国的教育机会面向了更多的人,通过受教育而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根植于所有人的观念之中。对于许多人来说,通过高考念大学,不 ...
个人分类: 随笔|3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的事是教育者的事(4):教育的第一本性是伦理学的
王涛 2009-5-26 10:53
在学习和教书的20多年的时间内,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利益,而缺少亲情。 当人与人之间拥有某种继承的关系的时候,就意味着伦理的内涵。父母生下子女,具有血统上的关联,这是一种伦理。而教师把知识传承给学生,也是一种伦理。由于知识的这种传承,所以学生往往把老师是为父母。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中,能 ...
个人分类: 随笔|35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教育的事是教育者的事(3):教育是不是个科学的问题?
王涛 2009-5-25 16:07
我们都知道,科学在以前叫自然哲学,后来与哲学分家了。科学以前是个形容词,指的是具有系统性的学科。所以很多人都称自己的学说是科学。这个说法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引起过理解上的混乱。由于自然哲学具有更多的系统性,所以在和哲学闹分家的过程中,慢慢就把自己称为科学了。这样一来,可以被称为科学的,不仅仅 ...
个人分类: 随笔|305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